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2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58篇
管理学   54篇
民族学   30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653篇
理论方法论   179篇
综合类   3238篇
社会学   107篇
统计学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271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350篇
  2006年   341篇
  2005年   292篇
  2004年   285篇
  2003年   260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1.
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作为乡土文学流派的源头,对乡土文学的发展、流变具有重要的启悟意义。对此一时期的乡土文学研究,概念研究、思想主题研究以及艺术美学研究是研究的中心和重点,对后起的乡土文学创作和评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
《九色鹿》是著名的佛本生故事,其在中土的图文传播有同有异。从传播内容言,二者所关注的人物形象都集中在九色鹿、国王、告密者以及国王夫人身上,但文学的传播内容,总体上较图像传播更丰富些。从传播途径言,图像传播线路较为明确,可归纳为“印度→犍罗陀→中土”,而文学传播似有断层。从传播时间之先后言,图像的叙事传播略早于文学传播,但文学传播持续时间更长,一直持续到宋元以后。无论图、文叙事,都受到了中土固有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
“生态整体主义”对文学批评的意义表现在文学批评标准和文学批评理论思维方式这两个方面;是对这两个方面可能存在的“中心论”与“二元论”的超越!只有不预设中心,才能平等对待不同的文学批评对象;只有将线性的、孤立的、有序的思维拓展到整体论的、复杂性的思维,文学批评才可能具有创新意味。  相似文献   
94.
95.
仪式歌辞是为满足封建王朝各种仪式活动需要而创作音乐歌辞,因其满足仪式活动之需的特殊功能,内容上强调其与仪式活动符号象征的一致性,形式上多采用典雅的四言正格,在传播方式上呈现出程序性、依附性、组织性和共时性特点。仪式歌辞特殊的文化功能和传播特点决定了其传播效果的局限性,在传播范围的拓展性、传播时间的延续性方面均不能与娱乐歌辞相比,人们对仪式歌辞的接受,也主要是从其内容的“象征图式”和“意象结构”出发的,是否美听悦耳不是接受重点。  相似文献   
96.
日本近代的文体变革与民族国家的转型是相辅相成的。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迈向了民族国家的征程。在国家意识的支配下,日本以东京话为标准建立“国语”来统合全体国民。随着民族主义的盛行,日本知识界在书面语系统着意削减汉字、增加假名,建构与“汉文脉”不同的“言文一致体”。通过报纸杂志的传播、学校教育的推广,以及自由民权运动的政治动员和战争报道的大量应用,最终形成了一种与口语密切结合、并适用于所有国民的新型文体。  相似文献   
97.
人类要合理收受自然的“馈赠”及“回报”,首先要有惜生情怀,有善性的姿态,能有机和谐修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条件下与非人类生命同行有机—过程。人本是“善性”存在,理应对非人类的万物生命怀有尊重感和怜悯之情。非人类生物的生命能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对象,成为关系性的“中介”,呈现文学的一种本有之态。文学与人的其他精神活动协同调节,与人的物性肌体相契合,合力作用生命有机体。文学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一切存在有机感应与交融,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结构及多重意义指向,使生命机体能够有精神导向性。文学叙事的惜生情怀,能够畅叙生命,其关注点不只在人的自体生命,更在明晰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有机交往。非人类生命的生物习性和独有的坚守、韧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及相互间互动、互生机理的适应且遵循,是其生命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人类对此深层认知及体认,不仅能使人类习得对非人类生命救助的技法及策略,更能成为人类自我守持的必选之策。对于文学而言,惜生也好,救助也好,既能解构一种“最后”之境,也能通过朝向未来的伦理叙事明晰当代人如何为子孙后代行伦理善事。  相似文献   
98.
生态存在必然诗意地寻归生命有机性的运演节律。对人来说,或者对人的生存来说,生态对文学、文学对生态,都依生态存在而动,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状态使然。生命有机性既是人的自然之身及感性生命的基础,又有机呈现人的多重存在关系,更需要精神性及审美化的提升,文学则是其中重要提升力量。生命、人与文学的生成及效应则依循诗意的节律,既形成整体的有效性,又显示着各方的魅力。当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出现,从发生之初到广泛影响实际都在极大地关注着人的生存问题,并探寻人何以能诗意生存。当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在助力,必然要成就那种“有效”及“魅力”,其方法、策略及目的性追寻,旨在助推人的活动不断地融入诗意生存。事实上,生态批评的阐释、评论、理性确证及学理基质,就是通过生态整体及诗意性的综合性体验,把控生态、生命、人与文学间的诗意关系,彰显其相互促动、相互映衬的魅力。  相似文献   
99.
尽管斯达尔夫人和刘师培分处东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但是斯达尔夫人的欧洲南北文学论与刘师培的中国古代南北文学不同论具有重要的比较诗学研究价值。斯达尔夫人的欧洲南北文学论和刘师培的中国古代南北文学不同论基于各自不同的理论背景和历史背景都引入了地理空间视域,其比较诗学研究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地理空间视域引入的不同理论背景、历史背景、理论内涵;二是地理空间视域下语言维度研究进路的异同;三是吊诡的倒转性:北方浪漫主义、南方古典主义与北方古典现实主义精神、南方浪漫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0.
家庭是贫困治理的社会基础,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是贫困治理的重要方式。基于家庭策略的视野,通过对两个贫困家庭在减贫过程中不同减贫方式的分析与比较,探讨家庭策略如何被自主运用来解决贫困问题。研究发现,“反馈模式”的代际关系下,多子女所带来的路径可选择性与关系灵活性让家庭有更大空间采用有效的家庭策略,以“代内合力”和“代际合力”为一部分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充分的资源及“资源变现”的空间与条件,从而为实现“家庭减贫”创造机会。在巩固脱贫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进程中,家庭作用的有效发挥能充分激发家庭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