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46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82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39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1126篇
理论方法论   210篇
综合类   6144篇
社会学   84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397篇
  2013年   239篇
  2012年   459篇
  2011年   573篇
  2010年   477篇
  2009年   462篇
  2008年   484篇
  2007年   602篇
  2006年   691篇
  2005年   579篇
  2004年   522篇
  2003年   501篇
  2002年   422篇
  2001年   365篇
  2000年   229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51.
"一画"是理解石涛绘画美学思性与根据性,但更强调根据性."一画"也是画家创作的原动力和根本规律,它虽与具体的艺术技巧有关,但不再是对具体的法则与规律的描述."一画"还是在本体与画家主体之间的联系纽带,它根源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人合一".而之所以能实现这种"天人合一",与画家的淡化功利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2.
徐陵是梁陈时代追随简文帝萧纲的重要作家,历来都认为他的诗轻靡淫艳,是一个典型的宫体诗人。然而徐陵并没有始终与简文帝相伴相随,他曾离开宫廷,出使北魏,且羁留长达七八年之久;入陈以后,特别是陈后主即位与狎客大作艳诗之时,徐陵却已悄然作古。因此,徐陵似无大量写作宫体诗的可能。从他所遗留的作品看,无论其内容还是风格,实难简单地以"宫体诗"来论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徐陵不是典型的宫体诗人。对徐陵及其诗歌的重新认识,实际也关涉如何正确评价和认定宫体诗的问题。  相似文献   
53.
关于“诗缘情”中其“情”含义的阐释 ,历来褒贬纷纭 ,莫衷一是。为避免偏执一端而不及其余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需与诗论开山之祖的“言志说”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文学创作实际中揭示其“情”的含义。循着这一思路 ,不难发现“诗缘情”实是一种新的文学观 ,其“情”主要指物感之情 ,一己之情 ,它改变了传统的文学观 ,使文学走向最终的自觉。  相似文献   
54.
西方宪政的文化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踏入西方宪政的文化历程 ,追寻西方宪政的文化源头 ,解悟西方宪政的文化底蕴 :其中 ,基督教的性恶论是西方宪政的文化根基 ;社会契约的政治化是西方宪政文化的逻辑起点 ;人本主义的崛起是西方宪政的文化内核 ;法治传统的近代转型是宪政理想的实证标志。  相似文献   
55.
论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是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特殊群体 ,作为大学生与网络虚拟环境交互作用产物的大学生网络行为 ,与其现实行为相比具有显著的特征。文章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 ,以期对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6.
《红楼梦》自诞生以来,被当成各种属性的文本,它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被接受,而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红楼梦》的阅读现象都呈现出一种边界性。这根源于文本《红楼梦》的边界性,它本身具有小说学、经学、朴学的因素。这种边界性正是红学的生机之所在。边界性不等于混乱与无充,从方法论看,红学具有两个世界;事实还原的世界和意义诠释的世界。  相似文献   
57.
中国传统诗歌中常常不以主观的情绪或知性的逻辑介入自然,力求以自然自身呈现的方式呈现自然,使之与人的情感平等交融;而西方传统诗歌则将人的感受放在主位,以人的情感而不以自然的存在为依归,使自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中国诗歌的这种现象可从老庄的道家思想中追溯哲学本源,而西方诗歌的此种倾向亦可从其文化中天人相分的传统哲学内涵中寻求根源.  相似文献   
58.
造就魏晋士人诗化人生最直接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哲学自然观的树立;怀疑论哲学思潮的流行和对人的 生命的高度自觉;人物品藻和对人的内在精神面貌的重视。  相似文献   
59.
人们常常以“食色性也”证明古人承认性爱之本能 ,却没有意识到这种价值判断仅施惠于男性 ,恰恰是对女性实行压制的权威性话语 ,助成中国几千年宗法伦理制下男女的不平等。文章以古籍中的“色”指女人着手 ,分析两性所受之不同对待 ,说明女性无权“好色”及在两性关系上的被动甚至被占有的地位 ,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特点。  相似文献   
60.
论雍仲苯教的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藏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感和感恩戴德思想,与雍仲苯教对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世间万物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哲理思想一脉相承,它在维护藏区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大量的苯教文献为依据,对雍仲苯教人与自然“合而无离”的生态伦理观作了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