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8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23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182篇
理论方法论   59篇
综合类   1294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31.
Abstract

Distinct from rurality, the Australian desert has long functioned as a signifier of remoteness in the dominant imagination; a product of spatialised binary relations between ‘progressive’ (white) mainstream or idealised white countryside, and disordered/dangerous Aboriginal periphery. Remoteness constitutes a complex racial dynamic that has historically mediated white teachers’ and missionaries’ desires to travel to the social margins. This article adopts a discursive understanding of remoteness to examine contemporary white teachers’ decisions to work in Aboriginal schools in the desert – decisions that are often articulated through unwitting recourse to the ‘three Ms’ or ‘tourist’.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se identity constructs and how they enable different performances of whiteness. It examines how white people’s desires are often covertly raced but does not however, position the teacher as a priori racist. Rather, desire is theorised as a social construct in which subjects invest, which may at times contribute toward processes of decolonisation. This rendering moves beyond a logic of individualism and underpins the argument that recognising how these dynamics play out is vital with respect to understanding the place of white teachers inside remote Indigenous Education. Moreover, such insights are valuable for appreciating how whiteness continues to be reproduced in White Australia under a guise of good intentions.  相似文献   
32.
考虑到我国未来年度的OD分布预测中的路网构成变化、区域经济布局变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等一些具有时变性和特殊性因素,采用在“四阶段法”运量预测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三阶段法”进行高速铁路短期客运量预测。首先采用组合预测模型进行趋势运量预测,然后采用多元LOGIT模型进行方式分担,最后采用弹性系数诱增模型进行诱增运量预测。以京沪高铁为例,采用“三阶段法”预测了2014年和2015年京沪高铁本线及跨线单向客流量。  相似文献   
33.
在西方现代哲学各派日益把哲学逻辑化、语言化,使哲学之路越走越窄的理论背景下,广松涉以"物象化论"为哲学方法,对以康德、马赫、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实体主义的哲学传统进行了批判,由此实现了从物的世界观到事的世界观、从实体主义到关系主义的哲学变革.在格外重视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当代世界,关系主义应有实体主义所不具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4.
新中国成立 5 0年来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 5 0年代初到 70年代末 ,在“均衡发展”战略指导下 ,对西部地区进行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80年代初到 90年代中期 ,在共同富裕与“两个大局”思想指导下 ,在西部地区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 ;90年代中期以来 ,实施对口支援 ,使西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之际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又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这必将对西部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5.
调查报告以实地考察为依据,结合文献资料、历史遗迹,对贵德三屯的历史、民间信仰、风俗民情及地域文化特点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述,并对其成因作了初步分析,由此勾勒出“贵德三屯”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变迁的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36.
一般认为“三生万物”是道家思想,其实,早在道家思想产生之前,汉字构形中早就已隐含“三生万物”的意识。通过对有 关汉字的分析说明汉字产生之初即已有此种概念,这对于了解汉字和哲学史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37.
明清老学内容丰富,在思想上也仍然具有创造性,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通过梳理《老子》的注解,结合儒道释思想在老学中的融合与老学的民间化进程,对明清时期老学的主要特点、地位与价值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明清时期对老子思想政治功能的阐述达到了新的高度,主张藏富于民,提出如何限制君主权力的问题,同时以儒家的经世思想改造道家的贵身理念,继承了“天下为公”的儒家传统,同时有限度地肯定了私的价值和合理性,由此发展出具有一定政治启蒙色彩的公私观。研究还认为,在儒、道、释三教关系上,明清学者在老学中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比附,而是注意揭示儒、道、释之间能够互通合一的深层原因,有的以气沟通三教之道,认为儒、道、释各家的修养方法虽然不同,但追求的理想境界却异曲同工;有的从老子“正言若反”的否定思维方式出发进行分析,认为老子并不是要绝弃儒家的仁义礼智,理解老子的思想,一定要注意其“立言之大意”,或正言若反,或反言若正,而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修身治国为主,抓住了这一主旨及老子的立言特点,便知“孔老之合一,儒道之同源”。研究表明,随着明清道教发展的下移,其与民间信仰的结合日益紧密,与此相关,明清道教老学中出现了民间化的趋势,这正是道教影响中国社会、文化、信仰的独特方式和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8.
面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出现的新情况,江泽民同志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将三者综合考虑,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巩固农业基础、推进农村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思想,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江泽民同志的"三农"思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9.
所谓规范指称"标准化的秩序"。社会规范指的是为社会成员所提供的是非标准和行为指南,因而也是人们具体行为必须要遵循的行为法则。儒家的社会规范可分为两种:一是以"德礼"为核心的积极的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化的力量来改变人们行为的根本态度;二是以"法刑"为核心的消极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物理的制裁来暂时控制人们的行为。规范必须拥有其合理性。在儒家看来,社会的规范不是来自于近代社会学理论所讲的社会契约,而是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秩序。因而"三纲五伦"以及"礼乐"、"刑政"等规范都体现着阴阳五行的自然法则。跟近代的社会学理论相比,儒家的社会规范具有以下的特点:其一,儒家的社会规范不是以平等的个人,而是以有差别的个人为前提;其二,儒家规范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实现功利性或者效率性,而在于实现道德性;其三,儒家的规范不是为了实现社会契约,而是为了实现阴阳五行的自然秩序。  相似文献   
40.
复制权是著作权中最重要的一项经济权利,对复制权进行准确的界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对于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行为,法律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由于立法上的缺位,使得司法实践中对该种转换态度不一。文章拟在分析该类行为的实质及国际通行的做法后,提出该种转换应当纳入我国法律体系之中,以适应经济发展,扩大国际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