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5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徐棻,著名川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创作了大量优秀剧本,多次荣获文化部“文华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优秀编剧奖、优秀剧目奖.其代表作有《燕燕》、《秀才外传》、《王熙凤》、《马克白夫人》、《目连之母》等,曾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曾任四川省文联及四川省剧协副主席、成都市文化局副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22.
杜威关于艺术审美中节奏的能量组织作用的观点被称为“审美经验的生态动力学”.这一观点揭示了节奏作为生命运动的感性特征对于生成“一个经验”的动力性质,还阐释了节奏的自然本源及其作为普遍存在模式的生态本质,并认为审美知觉乃是能量组织通过累积性进步来生成完满的审美整体的连续性的动力过程.这种动力学观念揭开了人类审美活动生态真实中的极其重要的特殊生命机制.对这个思路的认真领会和深入研究,一定会对美学学理的生态学化产生十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
忠勇杜甫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很少有学者从“忠勇”角度研究杜甫,尤其是文人之勇,往往被人忽略。实际上,诗圣杜甫一生性格忠勇,行为忠勇,精神忠勇。杜甫的忠勇,本质上来自其家族血缘的狂傲,但又注入了杜甫个人独有的正直与忠诚,所以形成了古代诗歌史上罕见的文人忠勇刚直的性格。杜甫的忠勇是文人的忠勇,除天生禀赋外,更多来自对儒术的自觉践行。儒术给予他更加广博的胸襟,与他早年的轻狂、傲物的性格多元结合,造就了诗人主动进取的忠勇人生,上忠君爱国,下体民情疾苦,令乱臣贼子胆惧。他的忠勇,既体现在他于仕途中的出处实践上,又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杜甫的“忠勇”符合“春秋大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的今天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全民重温、学习和倡导。  相似文献   
24.
区别于中原佛经款题的书写结构,西夏皇帝和皇太后在撰写佛经款题时会冠以“尊号”。结合“御译”“御校”“谨施”等词语以及佛经序言的内容发现,西夏文佛经款题中的“尊号”不单纯是政治名号,可能还蕴含着佛教意义上的“觉悟”。西夏的“尊号”制度是模仿唐宋的结果,与本国的社会现实存在冲突。从“尊号”的用字来看,佛教调和两者的冲突。佛教在加强西夏皇帝统治合法性的同时,也迎合了西夏僧俗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25.
校园媒体既是新闻宣传的工具,又是学生良好的教育载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媒介生态环境的巨大变迁,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行业的一种发展趋势,并对校园媒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探析了校园媒体在新工具、新技术的影响下,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方面,呈现出"立体化"特质:多种渠道融合传播、全媒体机构的出现、信息源与接收终端多样、内容选择精心定制、实践平台注重育人。这种特征,实际上是一种"工具"或者"技术"进步后,校园媒体实现的自我变迁。  相似文献   
26.
"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一独立学科与新中国建立初的教育体制有重要关联,1950年代"教学大纲"的颁布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形成有重要影响,并进而推动1950-1980年代新文学的历史建构;教学大纲的颁布,使新国家意识形态对新文学的规范具体化、体制化,并落实到新文学教学和文学史教材编写中;新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并最终纳入服务于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轨道;这对于现代文学学科形成有正面促进作用,但也是对新文学史真实本体的解构,它把不符合新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学排斥于文学史之外.  相似文献   
27.
目前国内高校都在普遍开设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专业课程本身而言,要实行双语教学还面临一些问题。本文试着从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师职责、课程规划和双语教材等方面来寻找双语教学在实践与理论中存在的冲突,并适当结合笔者所教授的比较文学双语课为例,来探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核心及其在高校推行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8.
杨正文  李建峰 《民族学刊》2019,10(6):32-38, 120-121
服饰的政治性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包括服饰变革在内的“移风易俗”,是在“教化”传统语境下帝制时代统治者时常采用的国家治理举措。但另一方面,官服或宫廷的服制要素却延绵承传数千年成为一种“国统”,且成为政权合法性,权力等级化、秩序化、伦理化的表征。明清两朝的官服、宫廷服制不因朝代继替,也不因统治者民族身份不同而发生后朝对前朝的全面反动,足以说明统治者对“国统”在政权合法性方面的重视。正是有这样的朝代变革与国统承传,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文化核心元素才得以延绵传承千年不断,且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9.
民国时期成都的慈善团体数量很多,但规模最大、最为有名的是成都慈惠堂。成都市档案馆现存成都慈惠堂1891-1952年档案共535卷,涉及到清代的主要为慈惠堂的房契、地契,数量较少,大部分档案是民国年间的,尤其集中在民国中晚期。《百年慈善机构成都慈惠堂档案资料汇编》采用"组织机构—问题—年度"的方法进行编排,共分十章,为学界研究成都慈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  相似文献   
30.
以"跳水"为例,从语义的聚合与类推来阐释其词义衍生的过程,用隐喻理论揭示其词义衍生的机制。研究中发现,随着"跳水"语义跨域投射的完成,原本隐性的量级标尺开始显化,同时,实现了一种主观化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