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21篇
丛书文集   83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482篇
社会学   48篇
统计学   2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论语》一书中包含着丰富的"乐"(lè)思想,尽管古代的经学家与现代《论语》学者都作出过自己的注解或论述,但是很少有人从文献本身针对孔子乐思想的内在逻辑体系进行梳理和论证。通过对文本的统计分析、整理,梳理出孔子乐思想包括仁者之乐、君子之乐、学习之乐、朋友之乐、山水之乐、音乐之乐等六大体系。孔子乐思想的实质是"仁者之乐",其他五种乐是仁者之乐在人生中的五个重要方面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32.
进入21世纪之后,城市化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对于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城市品牌形象以其在城市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了在城市发展中的热议论题。2011年合肥进行行政区划调整,2013年“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这一响亮的城市品牌正式提出,合肥正在巨变中迅速发展。从城市品牌概念入手,梳理合肥城市形象的发展历史,分析其历史意义和必然性,重点结合合肥对最新提出的品牌采取的多种措施,分析新的时代环境下,合肥城市品牌的传播过程和意义,并对未来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33.
古文《尚书·胤征》与征战无关,《胤征》叙事关乎历法修正,关乎仪式舞蹈;《胤征》之“征”,不能读为征战之“征”,而是正历之“正”;“胤”与“羿”发音近似,胤即羿,“胤征”与“后羿射日”内涵一致;“胤征”与“后羿射日”是同一传说的分化;被视作“历史”的“胤征羲和”与被看成神话的“后羿射日”,都源于《山海经》,反映的都是上古先民测天修历的实践。  相似文献   
34.
《围城》体现着特定的爱情伦理。通过对方鸿渐和苏文纨、孙柔嘉、唐晓芙等人爱情纠葛的冷嘲热讽,钱钟书把他坚持的爱情伦理慢慢展示出来。《围城》的爱情伦理围绕本然、实然和应然三个主题展开:一是对爱情困境的客观叙述,表现了其主体意蕴;二是对荒诞的婚姻“围城”的热切关注,表现了其现实维度;三是对人生希望的执著追寻,表现了其理想主张。  相似文献   
35.
习近平同志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学习,多次专门就学习问题发表重要讲话,集中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等问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形成了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系统科学的学习观。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学习的重要论述,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全面把握其实践要求,对于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推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6.
对待中国现行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很多学者都言必称“民族—国家”理论。对此,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国家和民族之间包括三种具体关系:民族与民族(民族—民族)的关系、民族与国家(民族—国家)的关系和国家与民族(国家—民族)的关系。就国家和民族的关系而言,在探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中,我们需要找回“国家”,并在民族理论中给予“国家”居于民族之上的位置。我们认为,在“国家—民族”自上而下关系框架下,国家的角色处于主导地位,而民族则是从属于国家。中央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官本位”的“分级管理”“属地管理”和“分类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化的行政管理体系和实际运作机制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7.
随着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之一。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必然需要具有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共享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引进先进的国际课程和高水平的外籍师资。在对中国国内互联网+“双师教学”进行追溯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国际双师教学”这一新的教育模式,旨在期待其可以成为有效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8.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面对急速的社会变迁中,需要以变迁与文化的视角来选择研究 问题,而中国社会文化中群己关系的社会心理机制,即“我们”概念的形成机制及其 转换的可能与条件,正是一个体现着双重视角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 助于解释社会凝聚力、群体行动的逻辑,讨论国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类别与个人 的关系;也有助于培植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资源和社会支持系统,从而促进社会 合作。与以往单一机制的分析框架不同,通过对两个个案的讨论,研究提出了一个 新的分析框架,即:中国人“我们”概念是在社会情境的启动和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之 下,经由相互交织的“关系化”与“类别化”双重过程形成的。

关键词: “我们”?概念?群己关系?关系?关系化?类别化

Faced with rapi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discipline of social psychology in China needs to choose its research top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change and culture. A basic issue reflecting precisely these two perspectives is that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social psychology mechanism of individual‐group relations, namely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us” in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as well as the possibility and conditio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s mechanism. Exploring this issue will not only help us to understand social cohesion and the logic of group behavior and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individual,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ategory and the individual; it will also help cultivate social psychology resources and support systems at a time of social transition, and thus promote social cooperation.. Unlike previous analytical studies that focused on a unitary mechanism, this study uses the discussion of two cases to put forward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that is, the Chinese concept of “us” comes into being through the mingling of “guanxilization” and “categoriz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ontext priming, value orientation and other factors.  相似文献   
39.
Abstract

Employing Grossman and Helpman’s “protection for sale” model, this article uses data on anti-dumping actions from 1999 to 2009 to perform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India’s determinations of anti-dumping duties against China, and reveals the micro-formation mechanism of economic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We find that the political power of India’s anti-dumping plaintiffs markedly increases the tariff level of its final determinations a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ort penetration ratio and duty rates depends upon whether the plaintiffs are politically organized. Furthe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dia’s anti-dumping duty rates and its unfavorable trade balance with China. This indicates that in determining anti-dumping duties, Indian authorities are clearly influenced by the political clout of their domestic interest groups. They are also motivated by the desire to keep down China and gain the upper hand in the face-off between the “dragon and the elephant.”  相似文献   
40.
《Home Cultures》2013,10(3):267-2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