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07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49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文学艺术起源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神创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 ,模仿说等。而建国后在我国文艺界则公认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本文认为 ,文学艺术的起源是复杂的、多元的。一元性观点是偏颇和不全面的。文学艺术是人类复杂的精神现象 ,它起源于复杂的、多元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2.
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精神,充分发挥评奖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进一步调动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加快发展、奋力崛起做出更大贡献,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的规定,我省今年将开展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社科类(2003-2004年)评奖,申报工作现已开始。  相似文献   
33.
初次看到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赵胜启所著《体验西藏》系列丛书(共四部)的第一部《灵异的墨脱》,以为不过是一般的游记作品,深看下去,发现我最初的直觉是错误的。待读过全书后便有了一个明确的印象:这是一部用走动文学的手法描写民族文化的专著。全书充盈着对西藏民族文化现象的准确记录和描述,表达了作者独到的理论分析和文化感悟。从作者奔走的脚步声中,从作者的视野所及,我们似乎听到了动人心弦的天籁之声,看到了墨脱文化绿海之中漾起的浪花。不知不觉,已跟随着作者一同感动,一同沉醉于墨脱那灵异别样的文化之中,高原孤岛上那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34.
林精华 《阴山学刊》2003,16(2):40-44
广泛存在于叙述中的基督教话语 ,使得俄国文学具有了欧洲文化的基因。但是 ,俄国经由拜占庭接受的是东方基督教 ,这就使得俄国在精神上有别于信仰天主教或新教的西方 :痴迷于莫斯科—第三罗马这一拯救世界的弥撒亚理念 ,把上帝世俗化甚至意识形态化 ,通过俄国化的上帝反对西式的现代化。也正是这一作为标示俄国文学民族身份的东方基督教 ,构成了千余年来的俄国审美和文学艺术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5.
方伟 《河北学刊》2006,26(3):188-192
本组专题文章继续从不同角度对河北人文精神进行深入解析.方伟对河北当代人文精神的社会化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燕赵文化人文精神是悲情情结、英雄意识、兼纳包容、变异情势和保守朴实所集合同构而成的,河北当代人文精神建设需要在对之现代性的梳理与阐释的基础上进行其自身的置换和构建.方伟还认为,在河北经济文化与社会不断发展中的"和谐河北"建设,欲实现这种精神价值理念上的社会化转换,通过物质发展、经济生活本身去间接地感知、传达,当会起到直接地以精神思想和文化活动去宣传、灌输所不能起到的也不可被替代的实际作用.张川平认为,自古以来在河北人文精神的生成、传承过程中,战争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战争的磨炼才使得燕赵人养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和精神气质.黄建生认为,人文精神是文学艺术的灵魂,文学艺术总是充溢着人文精神,因此,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和人类美好的精神创造,文学艺术在培育新的河北人文精神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马春香认为,河北人文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奉献进取、创新发展、诚实守信、质朴务实等四个方面,这一精神在河北努力建设文化大省及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将日益显示其作用.  相似文献   
36.
论中国人"比德"的审美情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彤 《人文杂志》2002,(5):122-125
“比德”是中国人重要的审美情趣 ,它体现在历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 ,推动了中国历代文学艺术始终沿着一条健康的道路发展 ,这也正是“比德”作为中国人一种重要的审美情趣历经几千年沧桑变迁却未发生质的变化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7.
吕方 《江苏社会科学》2002,6(4):155-159
中国古典文化通过对人性的追问,通过语言文化符号所体现的思维逻辑的变换,进而通过文学艺术的感性转化,蹒跚却顽强地推动着自身的创新。宋明、20世纪初和80年代后的文学发展表明,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语境中,中国古典文化成功地完成了自身的“能指革命”,从而为自身现代形态的文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38.
人文教育与大学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认识人文文化和人文教育 ,提升它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并努力促成它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是新世纪全球性的教育话题。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教育理念 ,是大学教育改革和提高人才质量的必然要求 ,也是现代大学的追求。在人文教育与人才培养过程中 ,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融过程中 ,文学艺术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9.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于2005年8月举办了"抗战时期北平反法西斯文学艺术研讨会"等系列学术活动,旨在探讨和弘扬抗日战争时期,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文学艺术的反法西斯精神.会议研讨的内容,不局限于华北地区,而是广泛涉及沦陷区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