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311篇
  免费   3653篇
  国内免费   571篇
管理学   18298篇
劳动科学   1741篇
民族学   6354篇
人才学   3234篇
人口学   1013篇
丛书文集   36007篇
理论方法论   7143篇
综合类   67075篇
社会学   10111篇
统计学   2559篇
  2024年   375篇
  2023年   1402篇
  2022年   1068篇
  2021年   1906篇
  2020年   2518篇
  2019年   2888篇
  2018年   1070篇
  2017年   2207篇
  2016年   3082篇
  2015年   4898篇
  2014年   11009篇
  2013年   9822篇
  2012年   10980篇
  2011年   11377篇
  2010年   10533篇
  2009年   10790篇
  2008年   11924篇
  2007年   9323篇
  2006年   7887篇
  2005年   7534篇
  2004年   7401篇
  2003年   6706篇
  2002年   5148篇
  2001年   4362篇
  2000年   3171篇
  1999年   1468篇
  1998年   789篇
  1997年   619篇
  1996年   429篇
  1995年   290篇
  1994年   225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工资档案管理是重要工作之一,随着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工资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也成为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进行信息化档案管理,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出现的各种档案管理问题,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利用先进的软件和硬件对工资档案进行管理,可以在档案管理者的自助服务模式下,进行工资信息库的处理,使医院工资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  相似文献   
42.
当前社会的"视觉文化转向"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事件,其确切含义关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视觉文化转向有三种发展理路:一是社会文化转向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二是社会政治实践由广义的政治转向视觉政治,三是哲学思想上的视觉转向。哲学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根据在于西方哲学思想中的"图像时代",政治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奠基于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视觉媒介、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递进地解释了文化形态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43.
44.
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由于所处地理与社会环境的差异而具有较大的不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是一种以儒家政治思想为源头,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以宗法等级制及血缘关系为纽带,并以家—乡—国三位一体为社会秩序格局的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则建立在商品经济逐步发展的西式民主社会基础上,是一种独具资本主义特色的民主文化。科学理性认识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与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的关系,做到科学辩证批判、否认,科学借鉴和吸收,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为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农村消费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发生着变迁。本文在对大众消费文化进行简单的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四个阶段分别论述了改革开放起来我国农村大众消费文化的变迁历史,并以目前我国农村大众消费文化的发展现状为基础,为我国农村大众消费文化未来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6.
《中国统计》2021,(1):22-22
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为更好地配合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国统计》从2020年第1期开始,开设“大国点名”栏目,特向全国广大作者、读者征集稿件,具体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47.
在单位发展转型期,单位成员情感认同主要存在单位成员需求表达不确定、单位主流文化认知传递受阻、外部竞争对手影响情感认同形成三个难点,这主要是由多元情感对单位情感认同的冲击性、单位情感认同的低回应性和外部环境对单位情感认同的高抑制性等原因造成的。破解这一难题,应着力构建稳定的需求表达机制,聚力强化单位的价值引领作用,培育主流文化、巩固成员认同。  相似文献   
48.
49.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