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24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茹纳与包容     
静夜。荧光雪白,茶香袅袅。我独坐在书桌前,对着《菜根谭》那泛黄的书页,两行小字映入眼帘:持身不可太皎沽,一切侮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心中忽有所动,思绪一如茶香,也袅袅地弥散开来。  相似文献   
42.
本文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着眼,探究儒释道三家能够融合的根源,即为追求“至纯”的终极理想的相通。再从儒释道各自的侧重点来讨论三家的冲突,并且由此寻求到三家能够实现融合的可行之处,即在冲突中历练出的各自完善,而最终和谐共融。  相似文献   
43.
傅伟勋博士以其完备的语言及训练有素的学术,对儒家心性论进行较为全面的现代诠释,从肯定传统儒家的伦理本性入手,结合“内圣外王”的社会实践,为自我修养达致天下共善提供了理论根据。为了克服现实与理想间的矛盾,他进一步提出了伦理本性乃道德教育之前提及“现实存在”与“真实存在”一致性原则,从而奠定了道德“外铄”的理想基础。然而,其理论本身却存在着不可证实的矛盾,从而陷入了理论前提与思想展开间无法推论的逻辑困境,同时这种诠释亦已超越传统儒家理论域限,从而不自觉地迫使传统儒学的退却。  相似文献   
44.
关于人性善恶的话题自孟苟提出来后,一直有不同看法。国外也早有原罪说,类似中国的性恶论,后来黑格尔又说性恶论比性善论伟大的多。国内的新说法是张岱年先生提出的性善论比性恶论更伟大。哪种观点更有道理?对人性的看法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  相似文献   
45.
<金瓶梅>天命鬼魂、轮回报应观念与儒佛道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表现了浓重的天命鬼魂及轮回报应观念.这种观念是糅合了中国古代天命鬼魂观念及儒、佛、道等家轮回报应思想并加以世俗化而形成的.<金瓶梅>以这种观念指导情节构思和某些情节安排,解释人物命运遭际,使作品笼罩在迷信的氛围及人命天定的模式中,削弱了全书批判暴露现实的主题.<金瓶梅>中的天命鬼魂、轮回报应观念是个复杂的问题,多数为糟粕,只有个别地方艺术上或有可借鉴之处,应当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46.
《浮士德》既投射了歌德的唯物思想,又包蕴了他关于历史和人生的辩证法理念,即从历史哲学角度讲,人类是个不断清明的过程;从人生哲学角度讲,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追求;善恶冲突是人类的清明和生命的完善的第一推动力。有关的解读无非是使这种理念得以显化。  相似文献   
47.
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纪昀和康德 ,各自给出了善恶的判定标准 ,一个可称之为“问心无愧”原则 ,一个可称之为“由己及人”原则 ,两人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本文试图从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和《实践理性批判》以及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探寻他们的伦理思想 ,以求真知  相似文献   
48.
性善乎 性恶乎——康德道德哲学之善恶概念及其人性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于纯粹实践理性之批判,康德扭转了西方思想史上关于道德法则与善恶概念之关系的传统观点,即善恶概念既非理性之先验设定,也非基于经验之预想,它乃是寓于道德法则并为道德法则所决定的,所谓善恶概念决定实践意志之传统观点必将流于他律.由是一、善恶概念乃是涵于实践理性之道德法则的;善恶概念与福祸概念之间没有任何必然性之联系,福祸概念不是善恶概念产生的基础和依据.二、唯一无条件善或恶的只是自律与否之意志,人性无善恶,但理性又显示了人类向善之潜能.那种认为康德持人性本恶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的.三、该人性论和康德所持的社会历史观也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49.
以仁义界定道德,既是韩愈《原道》中的主旨,又是其仁学的核心要点和批评佛老的理论尝试。契嵩对此十分关注并着重进行了批评,从而建构了自己的仁义观。在本质上,契嵩认为仁义并非人性先天所本有的,而是后天教育的产物,是“情之善者”。在实施的条件上,契嵩借鉴了《中庸》“中庸”“诚明”两个重要概念并以之作为仁义实施的重要条件。在地位上,契嵩认为仁义本有的地位是先道德后仁义,而不是相反。从思想史上看,契嵩在批评韩愈仁义观的基础上所建构的仁学思想,从正反面两个方面影响了宋代新儒家仁学的理论形成。  相似文献   
50.
平等自由、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是公民社会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集中概括,它规定了公民社会中人性、道德、劳动的善恶内涵,"恶"是人的低劣品质和负向劳动的表现,"善"是人的优良品质和正向劳动的实践.实施公民人格的文化养成教育,完善社会统治的制度管理和制度奖惩,推进正向劳动的理性自觉,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促进人和社会"善"的存在与发展,是促进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