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02篇
  免费   403篇
  国内免费   80篇
管理学   1313篇
劳动科学   53篇
民族学   352篇
人才学   241篇
人口学   111篇
丛书文集   3018篇
理论方法论   432篇
综合类   8078篇
社会学   680篇
统计学   40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240篇
  2019年   259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254篇
  2016年   337篇
  2015年   486篇
  2014年   827篇
  2013年   716篇
  2012年   804篇
  2011年   888篇
  2010年   878篇
  2009年   881篇
  2008年   1364篇
  2007年   1050篇
  2006年   770篇
  2005年   735篇
  2004年   695篇
  2003年   664篇
  2002年   583篇
  2001年   447篇
  2000年   388篇
  1999年   246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以我国沪深两市2009—2011年石油化工类上市公司为例,分析了我国石油化工类公司特征与企业环境投资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盈利能力、公司规模是影响我国石油化工类企业顺利进行环境投资的关键因素,公司偿债能力对公司环保投资能力有一定影响。而独立董事人数比例、公司注册地对环境投资没有显著影响,这为我国企业如何进行环境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2.
刘安 《江海学刊》2015,(2):99-107,238,239
近年来兴起的网格化管理完善和优化了我国以社区制为核心的城市社会治理体制,同时也影响了城市基层的政治社会结构,形塑了秩序整合过程中国家与社会和市场间的关系及其制度与组织表现形式。它通过划分网格重构了基层社会治理单元,下沉党政资源的同时激发了社会和市场资源。网格化管理构建起了一种刚性与弹性并济的目标责任制,并通过考核评定来保障其有效实施。此外,网格化管理还创新了基层党政组织的运作方式,增强了党政系统对社会利益诉求的回应与满足,从而有利于秩序稳定。但网格化管理也表现出了"科层化"倾向和"压力型体制"的特征,导致了国家的"内部分化"以及国家与基层社会联结的"非均衡性"与"不稳定性"。这使基层政府无限承担了社会治理责任,却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同时制造了城市基层治理体制内在的结构性紧张。  相似文献   
43.
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口头相传的方式,代代延续因此缺少确切的书面记载,很难对其产生的年代进行断代,但是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和有关的文献资料,能判断出其大致发生的年代,便于了解陕北民歌的历史脉络,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4.
汉语中一些描写男性美的成语较为详尽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男子的容貌、身材、才学、气质、德行等。这其中蕴含着中国古代汉民族对男性美的评判标准。文章试从清晰的文人雅趣、重仪容的传统儒家观念、偏女性的民族审美心理三个方面进行阐释,意在揭示隐藏在汉民族成语中的对男性美评判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5.
46.
新疆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作为流动人口中的一个群体,从流动过程到聚居区形成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总体来说,是一种非融入式的社区生活。笔者以北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为目标人群,以其聚居区为研究对象,探讨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并就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7.
一个时代具有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特征,会毫无遗漏地表现在那个时代的服装上。每个时代的服装,都会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人具有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出特定的审美意味。产生于民国时期的中山装,其审美价值取向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因急需"救亡图存"而取"便于动作"、"壮于观瞻";因迫于经济困顿而取"宜于经济";因渴望国富民强而取"师夷长技"、中西合璧。这些特定的审美价值取向,体现在服装的审美意味上,便表现为一种威武雄壮的力量美、一种经济实用的素朴美和一种中西合璧的时代美。  相似文献   
48.
1950年代形成了"本质—特征论"的文学定义,即先界定文学的意识形态本质,再界定文学是用形象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体现意识形态的特征。这一定义的思维方式是先界定事物的普遍性,再界定事物的特殊性,突出事物的普遍性关联,轻视事物的独特性质的揭示,使得文学研究本应着重研究文学的特殊性成为空话,不利于认识文学自身的规律。1980年代的文学审美论试图突破这种定义方式,但1990年代以来,反本质主义的文学语境论再次回到从事物的关联性定义事物的思维老路,文学自身本质问题受到质疑,弱化了文学与审美关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49.
1920年代女性小说文本中的男性形象主要呈现出三种精神人格:阴柔的“父亲”、浪漫的情人、柔弱的“孩童”,反映出1920年代女性作家在致力于自我塑造的同时,也在真正开始思考两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完成了在审美视域中对男性角色的想象与初步建构.  相似文献   
50.
<正>编者按:随着社会发展进入全新的阶段,人类权利的演进也出现了某些新的特征和新的类型,传统与现代理论用以思考权利问题的方法和思维都面临着挑战:一系列跨越各部门法藩篱、具有鲜明综合性特征甚至境遇性特征的权利类型不断涌现,对权利予以保障和规范不再是单一部门法所能应对的事项。为此,必须结合包括宪法、民商法、刑法、环境法等多学科、综合性的认识路径和规范手段,对这些新兴或新型权利在概念和理论上予以把握,在实践中加以应对。基于这一认识,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