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丛书文集   8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9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城市的使命——城市文化品位的历史积淀与当代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业已进入一个城市化的时代。城市自古就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城市化则是一个现代事件。就此而言,古典城市与现代城市的界限便划分开来。这是一种城市格局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古典城市与现代城市之间存在,同时在城市与城市之间也存在。如果说这种差异,在表象上是由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名胜等物化的东西来显示的话,那么,在深层次上,则表现为城市的文化品位的高低。城市的文化品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有历史积淀,更有当代提升。在这中间,文化历史延伸与国家和人类发展的紧密关系,呈现而出。城市的文化品味,由此具有了值得人们注意的价值…  相似文献   
82.
在共和主义掀起的与自由主义的争论中,围绕公民定位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这样的讨论,将两种政治流派的自由观、国家观等内容串联起来。共和主义站在积极自由的立场上,对积极公民进行了全方位的褒扬,对自由主义的消极自由进行了消极公民的界定并加以严厉批判。两相比较,共和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是建立在并非自由主义主张的立场上的。自由主义从来没有以自己对消极自由的赞赏,将公民安顿在消极公民的位置上。相反,自由主义在公私领域、国家与社会领域分流发展的基础上,明确界定了公民以消极自由维权、以积极参与结社的立场。因此,共和主义对自由主义消极公民的批判是不成立的。倒是共和主义对现代政治弊端的批判,如果缺乏自由主义的规训,就会潜含危险甚至显露危机。这让共和主义只能以自由主义为归宿。  相似文献   
83.
任剑涛 《学术界》2007,(2):119-128
以读经为楔子,从政治与教化关系、传统重光与文化屈从三个方面,勾画了儒家经典权威如何被重塑、儒家价值立场和现实抉择在“现代”的基本处境。在比较分析中,凸显试图重光儒家价值的学者内在具有的“文化屈从”特点。并以源自西方文化的“现代”为参照,描述了儒家经典权威在文化断裂的社会变迁中,将文化权威与政治权威的统一作为自证其现代性的基本方式,其实不是一种恰切的进路。而适度切割内圣与外王、政治与道德教化,反倒使儒家经典能够顺应时代变迁,重建其在现代处境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告别文化屈从。  相似文献   
84.
儒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紧密勾连在一起,因此注定儒学不可能是单纯的心性儒学或政治儒学.不论就传统儒学还是现代儒学的结构来讲,儒学都一直是众声喧哗、兼综政治与教化的复调儒学.这就使儒学显现出完备性学说的特质.在复调儒学的复杂演进中,传统儒学与现代性儒学构成儒学两个总体结构.在传统儒学的纵向延伸中,从周易、孔子到王弼、宋明理学到晚清经学构成其主要结构面;在现代儒学的横向展开中,应对人心秩序与社会政治秩序挑战的民族精神、民主建构和普世主义等论题,成为儒学的核心论题.两者相互扣合,构成系统解析儒学的总体进路.  相似文献   
85.
为建国立规——孙中山的建国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晚清到当代,中国一直处于国家建构的进程之中。在各种不同价值取向和制度设计的国家建构方案中,孙中山的国家建构方案最值得人们重视。因为,孙中山不仅在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了建国实践和建国理论两个重要支点,而且在建国实践的进程安排上,刻画出了共和建国的结构状态图和渐进路线图。华人地区真正具有现代性保障的政治体建构,正是循孙中山的建国思想以及建国进路而成就的政治业绩。对于今天处于建构现代国家关键时刻的中国大陆来讲,重归孙中山的建国思路,遵循其建国路线而积极作为,可能是中国大陆建构起现代宪政民主政体国家的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86.
美国道德-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的著作《公正》翻译成汉语出版后,受到读书界的热烈追捧。但分析起来,桑德尔的这本书不过是一本聪明而不睿智的通俗读物而已,而且在论述伦理道德与社会政治问题的时候,采用了不太恰当的、以极端情景诠释日常德性的进路,因此并不能实现他所期许的提升读者道德判断力的预期目标。在中国情景中,桑德尔此书具有启发作用,但更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7.
比较政治学以国家结构与功能的比较研究为基本主题。国家有着兴盛与衰败的不同存在状态。人们一般更为注重国家的兴盛。其实,不兜住国家衰败的底线,国家不可能实现强盛目标。兜住国家的衰败底线,在古代和现代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它决定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极端重要性。避免国家理念的僵化、制度的走形和公私生活的失衡,是兜住国家衰败底线的基本要点。关键的着力点,在于国家形成一种公权法治化、私人生活可节制的状态。公共化与私密化的两极状态,都会伤害国家的健康发展机体,促使国家走向衰败。而国家的自我调适能力或开放进取精神,对国家能否兜住衰败底线,也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8.
“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门在中西思想-学术交汇之际出现的新兴学科,是需要经过规训来获得学术尊严的.它的学科自我规训有四个基本维度:国别辨析、学名定位、历史归类及理论尊严.这样的规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在模仿“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础上,开拓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空间;二是在挣脱范式约束之后,“在中国的”政治思想史被扭转为“中国的”政治思想史;三是凸显中西“政治思想史”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然而,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包括过分强调国家价值或地域范围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仍无法成为具有世界性意涵的现代学科;历史还原主义与反历史主义的阐释冲动,一直是妨碍“中国政治思想史”在自我规训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当在恪守普世价值的前提下,重新奠立这一学科的规范理论根柢,使“中国政治思想史”为中国人建立起理解人类共同政治生活的理论纲领.  相似文献   
8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自近代以来,传统伦理的反思就此成为持续讨论的热点.但是,对传统伦理的单纯礼赞和轻率拒斥,妨碍人们建立起传统伦理反思的确当问题意识.因此本文强调建立起这种问题意识的四个前提告别二元对峙思路;告别单纯的思想史定位;告别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告别与伦理实践相疏离的玄思方式.进而以六大问题支撑起这种反思的合理性凸显传统伦理的结构特点;比较中西伦理的异同;勾勒传统伦理反思方法;刻画伦理-社会互动情形;寻求现代伦理理论建构;摸索现代伦理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90.
内圣外王:早期儒家伦理政治构想的理想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移借了“内圣外王”的理念,把它作为伦理政治的中心信念进行了最内在、最系统、最深入的阐释,在孔、孟、荀、董四个原创的思想家那里,内圣外王代表了伦理政治理论中伦理和政治两个指向的最佳状态;它所讲的其实是伦理政治从源起到普遍推展的递进过程。内圣外王强调政伦双修,其实是为了解决伦理政治的政道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