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39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220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孔子以道德情怀改造了西周的德性神灵,他对天、天命始终怀有敬畏之情,而对无德之神怪则避而不谈.同时,孔子对宗教祭祀中那种敬畏、虔诚、全身心投入的态度十分赞赏,通过对宗教的改造成一人文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82.
中国渊源于农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具有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特点,形成了礼乐文明的融制度、习俗为一体的文化形态,孕育了以意境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特点。意境建立在身体活动的基础上,身体活动与传统的礼乐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梅洛·庞蒂借助于格式塔心理学发现了身体时空感的意义,提出人的各种感官通过身体行为整合为一体,互相转化、渗透。传统审美心理的意境强调动感中的通感、联觉,形成意味无穷的感受想象力,它强调场景和氛围、意境。礼乐文化的风格与身体有着不解之缘,它们都是身体引发的思维、情趣、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83.
中华文明又称"礼乐"文明,一般研究者在探讨礼乐关系时,往往认为"乐"就是古代进行祭祖典礼活动时使用的音乐。实际上通过对"乐"的字义分析和传统乐义的辨析,可以发现,音乐不仅是指"乐"的器物,还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来源于人性的好恶的情感,即"乐合同"。"礼乐"并不是"礼"和"乐"的简单结合,而是互根互济的整体,"乐"在古代礼学中并不从属于"礼",而是研究礼时所不能忽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4.
《南都学坛》2015,(2):4-9
史书关于汉高祖的乐舞史料记载并不多,只是从不同角度记述了高祖为君、为夫、为父的事迹,其中也反映出了高祖刘邦胸怀博大、继往开来,礼不忘本、乐好楚声,率性而起、即兴而歌,载歌载舞、人文关怀的乐舞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85.
士的本源意义并非如同此前学者所说的为男人、为官员、为农民耕作、为武士等;"士"的早期含义是文士,是中国早期儒家教育的重要组成,主要是周公制礼作乐制度形成之后的产物,其主要含义类似于当下所说的士子。诗三百中的《雅》《颂》部分共计出现士21次,清晰显示了由学而士、由士而为俊杰髦士、由学者人才而为六卿之首之卿士、由学子而为一般官员总称的内涵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86.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其文化内核培育了中国人的仁爱精神、和合精神与社会秩序。挖掘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美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探讨礼乐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对于改进和加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
在中国传统礼乐文化背景下的礼乐哲学体系,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家们在三代礼乐基础上的理论诠释与重构。概言之,一切以礼乐为研究立场或研究对象的哲学思想,我们都可称之为礼乐哲学。它是中国哲学的精髓所在,生存智慧、人文理性为其基本性质。礼乐哲学的体系建构包括了礼乐自然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道德哲学、伦理美学等诸多方面,而“中和”是其核心概念,贯穿于整个礼乐哲学体系之中。礼乐哲学的发展与演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哲学的。在研究范式上,“点、线、面”的相互交叉与融合是其基本特点。“三礼”及《诗经》《论语》等则是展开礼乐哲学研究的核心和基础性文献。  相似文献   
88.
贺麟在《近代唯心论简释》及《文化与人生》中,完全从自身亲熟的、生动的思想体验出发,自然而然地在中西哲学之间进行沟通、互释与新创造。其中最为突出的贡献就在于"儒化西学",而其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就在对"礼乐教化"时间化的全新诠释上。这在中国近现代以来对我国古典美学理论传统的阐释中,都是极为卓著的新成就。贺麟在美学思想上的建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不认同五四时期或者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文化及其中诗教、乐教文化所持的极端、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应该采纳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来丰富、拓展与建立新的儒教、诗教、乐教的文化。第二,贺麟在兼采中西哲学中时间性思想精粹的基础上,对礼乐教化活动进行了精彩地时间性分析,以上两个方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展现了贺麟对中华美学精神在新时代复兴的宏大而坚实的构建与胸怀。  相似文献   
89.
《礼纬》、《乐纬》是纬书中的两种。由于古代乐学是从属于礼学的,因此,《礼纬》、《乐纬》可以放在一起研究。通过对西汉礼学的考察,可以知道《礼纬》、《乐纬》的形成与二戴礼学关系密切。在思想内容上,《礼纬》、《乐纬》主要记载了很多古代的礼乐制度和作用。《礼纬》、《乐纬》认为,礼乐在古代之所以重要并非因为它们的形式而在于它们观得失之效、反人道之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0.
周敦颐被奉为道学宗主,他的礼学思想学术界关注不多。周敦颐的思想既继承了传统儒家积极用世的一面,同时也与北宋中期儒家推明治道的政治主张完全一致。他完整地继承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这也是他对宋代道学发展的贡献。他提出的“礼,理也”虽然还不具备理学天理论意义上的“理”,但他通过对大《易》的思考,将人的存在、人类社会的人伦秩序与宇宙万物的演化看作是一体的,在宋代儒学的发展过程中开启了礼的形上化思考,指点了后来理学家的运思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敦颐也是宋代礼学思想的开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