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责任与法律责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责任概念的变迁,显示了责任具有内外两个层面的内涵。随着社会高度组织化和功能分化,法律系统从社会系统中分立出来,法律责任也随之从责任分立出来,成为体现责任外在性层面最重要的表征。责任与法律责任的变迁可归因于责任内在性层面的发展动力。然而,当下法律责任对责任内在性诉求的回应尚且滞后,期待公法责任在责任内涵的变迁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 ,人们对集体主义的本质内涵存在着争议。从集体主义的产生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及作用来看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概括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集体主义的本质内涵 ;人类的解放——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集体主义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3.
跨学科、跨地区和跨历史时段的研究是近年来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发展趋势.美国卡内基·美隆大学历史学系苏堂栋教授(Prof.Donald S.Sutton)在访谈中,以"边缘区"的概念为主轴.回顾了他三十多年来在中国边疆和台湾的学术实践活动,具体追溯了他从云南军阀研究转向台湾民间宗教、湘西苗汉关系和松潘黄龙仪式的考察过程,并在对中国西南研究前景的展望中,对史学与人类学的互惠关系作了精辟和独到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说口述史     
口述史是一个有争议的领域.有的学者断定,凡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属于子虚乌有;有的学者认为,那些经过文化精英加工的"文字史"才是最不可信的,相比与我们亲耳听见的"故事",文字书写的历史矫揉造作,在丧失朴实性中,沦为"待解读的文本".  相似文献   
5.
会通中西综合创新--国学大师张岱年访谈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张岱年,我国当今的国学大师。他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是对哲学问题的探索;三是对文化问题的研讨。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学术大师,如今,虽然年愈九十,须发皆白,病魔缠身,但仍关注着祖国的文化学术和现代化事业。最近,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张拴平就中共创始人之一张申府的研究和当前我国的文化问题两次走访了张老。张老思维敏捷,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及走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访谈录”经张老亲自审订、修改,由《社会科学家》杂志首先发表。在此,我们衷心感谢张老对敝刊的支持并祝他健康、硬朗。问…  相似文献   
6.
杨朱思想在战国时流行甚广,按其宗旨,属于道家.杨朱的为我主义,仅孟子略言,无专书传世,不知其详.幸有<列子·杨朱篇>,使后世得知其言论大要,所以<列子>一书含有先秦两派,即列子学派和杨朱学派的哲学思想.在此,对<列子>书中的杨朱学派思想作两个方面的探讨其一,关于<杨朱篇>年代问题考辨;其二,杨朱思想与<列子·杨朱篇>思想的同异.  相似文献   
7.
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原则高度”的理论开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对宗教、思辨法哲学等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否定性批判中,内在建构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核心要素与理论逻辑:从意识形态生成根源、精神变物质原理、理论实现条件等批判维度,深刻揭示了“颠倒的世界决定颠倒的世界意识”“彻底的副本批判必然会专注于原本和实践”“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以及“理论实现程度取决于国家需要程度”等基本规律,初步确立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和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次关于“何以立国”的争论,争论的核心是“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此次争论包括了耳熟能详的一些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等社会名流,以章士钊为代表的“守旧派”、梁漱溟、晏阳初等乡村建设运动者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董时进为代表的“创新派”坚持“以农立国”,他们的出发点是中国对于农国地位以及农国精神的维护;吴景超、张培刚、孙倬章则是“以工立国”派的重要拥趸,他们主要着眼于现实,提出只有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才能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此外“非名流”乃至“草根”阶级也参与到了论战中,与他们相比,“名流”论战者有着更为宏观、全局性和深层次的把握。传统认为“工农之争”的论战以“以工立国”派的胜利而告终,然而从不同的视角看,“以农立国”的观点不无道理,甚至对于现阶段经济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缓解融资困境,各地都在探索农村金融的新模式,吉林省开展的“土地收益权质押”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指在不改变现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和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以土地的未来收益作为担保财产,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的模式,该模式有“利于融资”与“避免失地”的双重优势。然而,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吉林模式中的“土地收益权质押”名不副实,其实质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让与担保,存在诸多的法律弊端。而由于土地与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在“自动产生收益”这一属性上存在区别,所以无法通过借鉴“公路收费权质押”的制度经验来构建土地收益权质押。此外,利用土地未来的经营收益质押贷款的思路也不可行,理由是:经营收益由土地价值与劳动价值共同构成,而劳动价值无法登记,从而不具有优先效力;而且这种方式使得清偿能力取决于债务人自身,不符合特别担保之属性。在尚未放活经营权之前,以土地承租权担保贷款的构想较为可行,但须建立配套的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0.
论胡塞尔对科学的哲学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把理性危机和哲学危机视为近代欧洲科学危机的根源,并运用现象学还原方法建立所谓严格科学的哲学,从而在由纯粹理性建构起来的“生活世界”的基地上对具体科学进行了哲学维护。但是,胡塞尔的见解启示与困难并存。他的出路在于,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取代“看”的直观,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取代神秘的现象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