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保成 《学术研究》2003,17(11):127-129
本文对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南宋李嵩画《骷髅幻戏图》的来龙去脉及其与傀儡戏的关系进行了 新的探索,指出“傀儡”与“骷髅”在发音上为一声之转,其共同的来源是髑髅。《骷髅幻戏图》提示出, 印度的悬丝傀儡是通过密宗仪式影响全真教,从而以画《骷髅图》和悬丝傀儡的形式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呼妻为“大嫂”与兄弟共妻古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杂剧中普遍存在呼妻为“大嫂”的称谓;而自夏代以来,北方诸民族又一直流行着兄弟共妻之俗。前者涉及亲属称谓,是实际亲属关系的反应;后者涉及婚姻习俗,是原始人类群婚制的遗迹之一。本文博征史料,就这些民俗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的时间、分布的境城、流变的过程和消亡的原因,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究原党委,颇足信据。  相似文献   
3.
世传岳飞《满江红》词的真伪问题,再度引起了人们热烈的讨论。据研究,这首词最早见于明景泰六年(1455)袁纯所编之《精忠录》,后又见于最近发现的天顺二年(1459)立于汤阴岳庙的《满江红》词碑。这就以铁的证据,否定了王越伪作说,以及此词最早见于弘治十五年(1502)赵宽所书岳墳词碑说。明中叶以后,除阶编《岳集》,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以及后人增补《桯史》附录,也都收入这首词。为下文论述方便,兹将其全文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4.
广东汉剧与客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乾隆年问,"外江戏"进入粤东地区,从此与客家人结下不解之缘.本文从广东汉剧的历史变迁与客家人的关系、客家人对广东汉剧的接受和传播、广东汉剧音乐与客家音乐、广东汉剧剧目与客家事象、广东汉剧演出与客家习俗的关系等层面,全面阐述了广东汉剧与客家文化的内在历史因缘.  相似文献   
5.
戏曲是文人诗词与民间说唱艺术、民间小戏结合的产物。曲创于文人,戏源于民间。因而,戏曲在文人手里,难免会出现重曲轻戏,重唱词轻说白,以及与此有关的重生旦轻净丑的基本倾向。这种情况,即使一些大家如汤显祖亦未能幸免。 苏州派剧作的语言,在曲和白两方面都显示出他们力图摆脱“曲中之戏”而向“戏中之曲”发展的总趋势,显示出戏曲由案头向舞台回归、由文人向民间回归的总趋势,显示出写意性削弱和写实性加强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6.
由于是校友加朋友,高有鹏教授每有新作,常常惠赠一部给我。而每次接到他的新著,我都不禁肃然起敬。他的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运用新材料、新观念,将历史考据和文学描述结合起来,把人们心目中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窃国大盗”——袁世凯写得有血有肉。他的学术著作《中国庙会文化》,  相似文献   
7.
康保成 《学术研究》2023,(2):152-160
关汉卿《窦娥冤》杂剧采取多层叙事策略,不仅写出了一件由地痞流氓、糊涂官吏等共同制造的冤狱——显型悲剧,还写出了在礼教熏陶下年轻寡妇窦娥只能在苦苦煎熬中度过一生的无可逃遁的隐型悲剧。明传奇《金锁记》杜撰出一个明智的提刑官和窦娥的丈夫蔡昌宗,《窦娥冤》的双重悲剧被消解。清乾隆年间《缀白裘》选取的六出《金锁记》折子戏,淘汰了蔡昌宗赴考及其与“金锁”相关的情节,是向《窦娥冤》悲剧精神的回归。罗瘿公编剧、程砚秋主演的京剧《金锁记》多次赴沪演出,给张爱玲创作同名小说提供了灵感。张爱玲每看京剧必有独到见解,并且常常借题发挥,作为其小说的隐喻。《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命运与窦娥相似,小说中的“金锁”,从男童佩戴的护身饰物被置换成束缚她一生的“黄金的枷锁”。《怨女》中主人公银娣的遭遇,属于每个女性身上都会发生的普通事件。银娣为夫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此时“金锁”还原为男童佩戴的护身饰物,成为传续家族香火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戏曲中普遍使用的“啰哩(口连)”的来源、使用场合及其与戏曲传播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啰哩(口连)”是梵曲,最迟晋时已传入中原;它一般在祭戏神时、婚恋场合、乞讨时、烘托气氛时演唱;元代的“啰哩(口连)”——吉普赛人,其波斯发音Luri,有乞讨和婚恋的意思;宋元时的路歧人在诣多方面与啰哩人相似,路歧应是Luri的另一种译法;路歧人、啰哩人在我国戏曲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玉(1610?-1677以后),字玄玉,又字元玉,号苏门啸侣,苏州吴县人.少年时追求功名,但屡遭挫折,后来中了副榜举人.明亡后绝意仕进,专门从事戏曲创作.在苏州派作家中,李玉很可能是最年长的一个,也是最早以写戏名世的一个.他的遭际、为人和作品风格,在苏州派作家中最有代表性,其成就也最高.他是苏州派中"最高的一根枝条"(丹纳语).清初著名文人钱谦益说李玉"标帜词坛而蕴奇不偶".李玉自己在《清忠谱·谱概》中说:"一传词坛标赤帜",似乎亦有树帜立派,充当盟主的愿望.苏州派以李玉为核心,以李玉为代表.了解李玉的创作生涯和作品风格,对于进一步研究苏州派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燕子笺>传奇被罢演与被上演的史实,指出:1.众所周知的"观剧骂座"事件原是为董小宛接风的喜庆演出,因偶然因素改变了方向;2.<燕子笺>的被上演缘于艺术因素,而被罢演则属于文学之外的政治因素;3.人品低劣的阮大铖成功地"扮演"了作家角色,在作品中装入了"善"的内容,反映出他的"善根"和"良知":4.迄今为止的文学理论难以准确地诠释这一事件,表明"测不准"原理既适用于物理学,也可以适用于文学;5.按照"测不准"原理,我们应该调整研究思路,对文学史进行混沌、模糊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