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7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51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大赋描写具有繁琐的特点,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汉代经学繁琐风气影响的结果。通过对汉代经学发展过程和汉大赋创作情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汉大赋描写繁琐的特点是由赋重铺陈的传统、汉人重认知功用的赋学观、赋作家的创作心态以及时代审美追求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个体性生命焦虑是西汉赋家比较浓郁的生命意识。它较集中地体现于骚体赋和拟骚赋中。可以说,西汉赋家继承先秦时代的人文精神,并结合新时代对士人话语自由及人格自由的限制与剥夺,将屈原的楚骚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对后世文学关注生命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赋,以其特殊的体制、华美的文采在文学史上备受争议,对其评价褒贬不一。在唐代也不例外,这一时期,以王勃、李华、贾至、柳冕等人为代表,指责汉赋内容空洞,不符合风雅之传统,且语言过于淫丽;而以梁肃、权德舆、韩愈等人为代表的作家,则对汉赋恢宏的气势大加欣赏。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的赋学论文数、研究机构、研究队伍都比上世纪的最后20年空前增加与壮大。而就赋学研究的实质内容而言,也远较上世纪的最后20年精深、宏通,彰显出鲜明的学理化倾向,呈现有"汉赋学""律赋学""辞赋文化学"以及赋学理论批评系统化、赋学文献整理规模化的特征。在反思的过程中,赋学研究视野不断开拓,逐步走出文学史思维模式,回到文本,探源辨体,同时,赋体与他体文学交叉研究以及域外赋体创作研究也受到关注,但也存在"跨界"不足的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余江  刘雪妮 《云梦学刊》2012,33(5):76-84
汉赋作为有汉一代之文学,从产生之初就伴随和背负上了重重矛盾和尴尬,赋家本身更是充满了矛盾和煎熬。斑回作为“汉赋四大家”之一.其围绕赋表现出的矛盾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原因.他的赋学观鲜明而独特。他基于儒家诗学观的矛盾赋学观、自相矛盾的赋体艺术批评以及理论与创作的自我割裂与背叛是他对赋这种特殊文体的认识矛盾重重的具体表现。班固的矛盾主要缘于其身份的复杂性和当时士人特殊的生存状态与心态。  相似文献   
6.
汉赋以其恢弘的气势、铺张的描写与华丽的辞藻成为有汉一代文学之表征,然而汉代赋论家们对汉赋的认识和研究始终笼罩在经学的巨大阴影之下,他们从经学的角度抬高赋体文学的地位,极力强调赋体文学的讽谏作用,以是否有利于政教风化为准则对赋体作家作品作出价值评判,都是基于儒家狭隘的功利主义立场。因此,汉儒对汉赋的接受纯粹是经学的接受,而不是文学的接受,这是两汉时期文学接受异化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7.
汉赋“受命于诗人 ,拓宇于《楚辞》。”汉大赋铺张扬厉、结构宏大、语言华丽、句式工整 ,这种审美情趣和特点直接受楚辞的影响 ,故有“楚艳汉侈”之说 ;抒情赋以《楚辞》为模仿对象 ,具有抒情述志 ,注重音韵节奏而篇幅不长等特点 ,它直接脱胎于《离骚》、《九章》。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需要歌功颂德 ,文人以辞赋创作作为进仕的手段 ;另一方面文人生活的困顿与挫折 ,诸多悲剧性的人生遭际 ,需要以辞赋写志抒情 ,楚辞也始终在赋家创作中起影响作用。以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为代表的以描写皇宫帝苑和帝王巡狩游宴为主要内容的汉大赋得楚辞之形 ,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代表的以抒写个人情志为主的抒情赋得楚辞之神 ,二者对楚辞各取所需而面目各异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祖骚宗汉”实质上是元人不满于律赋的偏尚俳偶与文赋的倾于理趣,却又缺少情感或藻彩而提出的一个辞赋革新的口号。在这面旗帜下,元赋作家学习楚辞,宣泄失志之悲,驰骋想象,展开入地升天的描写;也学习汉赋的颂美皇家和铺陈讽谏。这些努力强化了元赋的抒情性和生动性,复兴了古赋的宏大气势,使之获得较高的文学价值,并奠定了明清辞赋以古为主的格局。元赋的不足是思想境界稍欠高迥,也缺少全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9.
汉赋渊源论     
作为一代之文学的"汉赋",以其华丽的词句、浩大的篇幅、铺排的气势,在高度繁荣统一的数百年封建王朝中,卓然成为两汉时代的文学之标志.汉赋主要是为汉王朝统治者"润色鸿业"的需要而出现的.汉赋作为随时代而产生的文学样式,其起源深受经学、楚辞及先秦纵横家散文三个方面的深远影响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10.
汉赋在其渊源上融合了《诗经》之“赋”的理性精神、铺陈的创作方法和楚赋的某些形式,其美的本质是“理性之美”;在其历史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对政治本体化时代的体认,其美的本质是对政治本体的乐感。汉赋之美是人的类的理性觉醒的产物,同时又是这种理性的僵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