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之都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宽容开放的城市形象使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集群化模式,在空间构架上产生了以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为代表的创意经济园区。其中,奥运创意经济园以奥运场馆、设施和奥运村为主体,具有鲜明的品牌效应。而奥运经济本质是创意经济,其经济影响效果可概括为“科赫曲线效应”与“多米诺骨牌效应”。但在关注奥运“景气效应”的同时,也要了解奥运“泡沫”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奥运经济效应论与北京奥运需求投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举办奥运会对一个城市乃至国家会产生复杂的影响。它除了会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外,还有可能产生影响经济正常发展的瞬间放大效应和后奥运效应。如何应对这两个效应,减少奥运前后的盲目投资和不必要损失,必须注意和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不要将“奥运经济”等同于北京奥组委的市场开发计划;第二,“奥运经济”并非大企业的豪门盛宴,小企业将更有作为;第三,奥运场馆建设既要能够满足奥运会期间的高质量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这个城市的财务支付能力和场馆的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3.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近两年了。其丰厚的奥运遗产仍在造福人民。奥运会措施并没有作为短期效应而消失,反而正在成为长效机制。奥运的三个理念正成功转化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一直被国外广泛关注的北京奥运场馆作为奥运会的巨大遗产,也成为北京奥运会后的亮点。  相似文献   

4.
奥运会给举办城市带来奥运景气,但历史上也有不少奥运会举办城市和国家都深受“后奥运低谷效应”之苦。规避北京“后奥运低谷效应”,以尽可能减少,直至消除其对北京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保证经济相对平稳地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承接外包服务可以突破制造业发展模式局限,拓展更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因此,积极扶植北京服务外包行业发展,将北京打造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承接跨国公司离岸外包业务的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使服务外包行业成为北京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北京社会经济在奥运后平稳快速健康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5.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奥运,既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同时我们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正确合理的措施加以引导,有效地抓住发展机遇,并化解奥运经济之后可能出现的奥运后遗症风险和“奥运低谷效应”,充分利用奥运契机实现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奥运筹办和成功举办大大提升我国“软实力”。充分继承和发扬这一笔巨大而长久的精神遗产,进一步提升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是“后奥运”的光荣而长期的历史性任务。  相似文献   

7.
“后奥运低谷效应”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现代奥运史,鲜有国家能够完全避免"后奥运经济风险"。在借鉴了往届赛事举办国的经验,同时考虑到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处于经济转轨的快速发展时期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就我国能否避免"后奥运低谷效应"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认为我国能够将后奥运经济风险降到最低,平稳渡过后奥运期。  相似文献   

8.
田辰山 《东方论坛》2008,1(1):1-9,22
现代奥运新哲学的新,就在于它有一个扩大的“多”和一个新“一”。“多”:许多人,许多个体,许多国家,许多信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现代奥运这个“多”远比古奥运那个时代的“多”广大,更多远,更色彩斑斓。奥运已不仅仅是希腊人的奥运,而是全人类的奥运。“一”是人的一:不管什么民族,什么肤色,什么信仰,什么文化,都联系在一起。它是人自己的联系,自己的一,是来自人内在追求与他人联系的一,是色彩纷呈的一。这正是中国混沌精神的一,融合的一,和而不同的一。奥运会本身是个“一”(相融相通)的世界。这是“一”与“多”的辩证统一哲学。  相似文献   

9.
11月6日至7日,“首届奥运经济与城市发展合作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论坛紧紧围绕“以奥运促发展,以发展促奥运”的主题,共同探讨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对北京等奥运中心城市乃至全国各个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推动与影响,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学术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观点     
《人力资本》2008,(9):7-7
“后奥运衰退”不会出现 ——就社会上普遍担心我国奥运后会不会出现经济低谷的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中国不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出现所谓的“后奥运衰退”。理由是,中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由于更加重视环保和资源消耗率,固定资产面临大规模更新,中国工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服务业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20.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