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詹姆逊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及其对后现代文化特征的分析和阐明是深刻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詹姆逊对于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和批判,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乃至对整个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特别是文化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化在中国的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在正确处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关系基础上,加强理性精神的塑造,致力于人文精神的建构和契约文化的培育。  相似文献   

3.
詹姆逊是当代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对后现代理论建构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并总结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这不仅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建构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大众文化的建设同样具有借鉴和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4.
试论文化消费结构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文化消费结构更新王嫱一、文化消费结构更新在文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文化发展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它对经济建设具有推动力,对思想建设具有感召力,对环境建设具有渗透力,对国际交流具有媒介力。文化发展受政治、...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化选择包含三个层次 :其一是要否现代化 ,其二是选择何种现代化 ,其三是在现代化建设中对西方现代化经验和传统文化的选择。这三个层次的选择贯穿了 2 0世纪中国的历史。而现代化选择长期未果的重要原因 ,在于把现代性等同于现代化 ,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因此 ,在人类社会从现代转向后现代时期 ,中国要对现代化作出正确的选择 ,就必须对现代性有新的理解 ,必须对现代化路向的选择有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思维的法理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思潮是一种文化潮流,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具有推毁性和建设性双重质素.法制现代化是从传统人治价值--规范体系向法治价值--规范体系的转变,面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交汇的历史境遇,我们应正视后现代思潮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影响,探寻在思维层面与价值层面上理性批判.对现代法制的解构与重建,从转型期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前现代与现代思维的基础上吸收后现代思维--方法论之精华,把握后现代法学思维转型的走向和法制现代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文化现象,"山寨文化"是基于模仿的边缘文化,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形式;"山寨文化"具有明显的消解中心、反叛传统等后现代表征,它的出现迎合了后现代文化下大众物质与精神消费的需求,并与当前向后现代社会过渡的社会语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人类最近几个世纪所进行的现代化事业是取得辉煌成就的,但人类这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现代化努力是付出沉重代价的。现在人类已经到了必须反思自己的现代化选择,重新确定自己的未来和发展方向的时候。现代化的弊端和灾难性后果虽不能说明后现代对人类来说是必然的,但却可以说明后现代是有价值的,可供人类选择的。从后现代的视角看,知识经济具有二重性。知识经济的到来,为人类走向后现代提供了契机和可能。知识分子包括科技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后现代,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社会的主角。  相似文献   

9.
城市文化建设是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提高城市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文化建设的对策在于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文化建设机制,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文化资源,提高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性,缓解供需矛盾,建设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创新对先进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又是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杠杆。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后现代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艺术展演作为当下中国广泛可见的审美文化文本,是一种受制于全球化消费文化观念影响而勃然兴起的文化现象,其文本特征不可避免地在外显形式和内在结构上凸显后现代意蕴。这是一种具有典型后现代特质的审美文本。该审美文本的生成是民间传统艺术于消费社会中对后现代文化逻辑的回应而进行文化重构的结果,在结构组合上,表现出以去生活、去语境的方式将作为生活样式的民间传统艺术符号进行符合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拼贴、重装和压缩,具有鲜明的混杂体结构特征;在审美特征上,表现出全球化想像、原生态悖论和审美范式转型的后现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指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合理配置是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逻辑内核.以此为基础,作者提出了一个比较性的、动态的"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可以追溯到近代史上的新学以及洋务运动。福建船政作为洋务运动的产物,对开启文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挖掘福建船政与文化现代化的关系,探究福建船政所蕴含的文化特点,总结其对文化现代化的影响和启示,对实现文化现代化,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背景下的文化诉求呈现出“商品性”、“不确定性”、“肤浅性”等特点,表现为大众文化追求逐渐向功利化、世俗化、平面化的审美趋向演进,纯粹精英的、超功利的东西越来越被人冷落,核心价值在多元纷争的场景中有所失落。这标示着当今媒介文化诉求的后现代性的否定意蕴,对后现代背景下的文化发展困境进行辩证审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后现代思潮与中国文艺问题张义宾近年来,现代后现代问题已成为中国文艺学乃至人文学科领域的一个热点。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其背后隐含着中西文化的关系,涉及中国文化发展方向,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理解而引发的。它实质上是新面孔的老问题,是一百多年...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历经历史的积淀,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儒家道德文化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尤其是它所提供的传统美德,对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何实现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是当前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对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儒家道德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是当前思想道德和伦理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观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理想和价值目标的确立,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标准的提出,具有时代内容的价值观念要素的拓展,社会主义义利关系的科学统一等,构成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部分,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现代化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有力的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之一,詹姆逊的文化理论中始终保持着深切的人道关怀,通过密切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动向,追踪全球化带来的文化领域的新变化,他揭示了后现代多元化的表象下所掩盖的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殖民主义的事实,告诫第三世界国家要警惕西方现代化霸权和现代性话语的蒙蔽,要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中至少保持文化上的独立和清醒。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本理念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重要文化取向,在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然而,这种借鉴不应是文化帝国主义模式下的被动接受,而应是文化博弈理念下的主动扬弃。只有在中国文化传统的观照之下形成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本理念形态,即形成其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最优化的空间嬗变形态,才能使其最大限度地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文化政治在近些年的学术界频繁出现,正确认识文化政治的含义对于理解当前出现的诸多文化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后现代文化语境出发,对文化政治的当下意义进行了阐释和注解,特别是对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化政治的源起、复合理论的交融、微观政治的倾向以及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文化政治的两个重要表现: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进行了概述和阐释,对当前文化政治的含义理解有着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