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中国美学史上,刘勰最早深入系统地论述了审美形式与艺术传达问题。“形式”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不存在的,而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采”,却是非常接近于“形式”这个范畴的涵义。刘勰在《原道》篇对“文”作了本体论的界定。他对于圣贤经典的规慕,也更多地侧重于以美好的文辞来表现情感。在《情采》篇中,把“立文之道”分为“形文”、“声文”、“情文”三种形态,从视觉美感、听觉美感等方面深化了审美形式理论。刘勰还非常重视艺术传达的作用,在《神思》等篇中予以系统的阐述,而在《物色》等篇中则揭示了有关艺术传达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2.
汉字运用对语言形式、理论思考及其表述的影响深刻,令古代范畴的创设运用拥有独到之优长。刘勰以文论范畴系列的创用成就了《文心雕龙》“体大思精”的经典理论建构,令若干基础性文学理论问题的论证达于至境,令古今中外学者叹服。  相似文献   

3.
刘勰的《文心雕龙》与钟嵘的《诗品》是并称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两大丰碑.作为同一时代的产物,它们一反汉儒断章取义美刺言诗的批评,注重批评对文学本体的研究,为促使文学向自身回归,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以批评的态度、方法、对象、目的为其主干.这一理论建构旨在揭示文学作品内在结构的某些普遍规律.为此,刘勰把作品分解为六大构成因素,把批评方法定位于知性的“识”.“识”即“观”,即“认知”.刘勰虽未对“识”的内涵进行严格的理论界定,却明确地提出了一个以“识”为方法的批评理论.并在其理论建构中将“识”这种方法的本体性、分解性、认知性、理论性等特性充分地显示出来了.钟嵘的《诗品》则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诗歌作感悟式的艺术批评.其理论由批评的对象、标准、步骤、方法等要素组成.这一批评理论的实质是企图建构一个对以五言诗为对象的作品整体性感悟式的批评体例.为此,钟嵘将“滋味”确定为批评标准,将“味”确定为批评方法,“味”即“感悟”“体味”.钟嵘虽未对“味”的内涵作精确的理论阐释,“味”却是他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精髓,“味”体现了他的诗论和诗评的特色.因此,在《诗品》中,“味”这种方法的主体性、整体性、  相似文献   

4.
刘勰的《文心雕龙》涉及到许多重要文学审美范畴的论述,本文仅选择其中三对加以分析,借以把握刘勰庞大体系的内在线索和倾向。文学本质论:“道”与“文”《文心雕龙》的开篇之作是《原道》,它一般被人们看成是刘勰整个文论思想的理论基石;而他对文学本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的杰出文艺理论家陆机、刘勰不仅深刻地论述了文艺创作的“神思”即创作的艺术思维 ,而且还客观而全面地阐析了艺术表现和作品的审美形式。陆机在《文赋》的序文中把“物———意———文”三者提炼成一组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命题 ,揭示了物象的充满生命力的变化对文思的影响 ,同时非常注重语言表现在传达作家文思中的审美功能。从物象到文思、再由文思到语言表现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刘勰在《神思》等篇章中。深刻阐述了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思维 (即“神思”)的运思过程与内在规律 ,而且揭示了“神思”与语言表现之间的密切关联。刘勰还在《原道》、《情采》等篇中对于“文”作为审美形式作了本体性的规定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新时期以来古典美学“丽”范畴研究,在对“丽”范畴的通识性、断代性理论探讨,对不同历史时期美学家、文论家尚“丽”思想的考察及对作家作品中所内蕴的作家“丽”关意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其它古典美学、文论范畴的研究,“丽”范畴研究仍显得相对薄弱,研究格局甚不平衡,留有许多空白点。21世纪关学视野中的“丽”范畴研究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声律》在我国诗歌理论尤其是诗歌声律理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本于人声”、“内听”、“外听”、“和韵”等核心范畴的基础上 ,形成了一个完整、深入的声律理论体系。在声律本体论方面 ,刘勰立足于“乐本人声”,揆以法度 ,从而解决“声”与“心”的矛盾 ;在声律方法论方面 ,刘勰提出了“和韵”原则和一系列具体方法。这两个方面体现了刘勰的声律理想——“双层和谐”。第一个层次“心”与“声”的和谐 ,是“内和谐”;第二个层次是文句之间和谐 ,是“外和谐”。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将"雅"与"俗"作为一对范畴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刘勰崇尚雅正,标举雅丽,认为文艺创作要内容纯正,符合"雅"的规范,形式方面要语言精炼、辞采华美;刘勰从作品的内涵及风格出发,认为风、雅相通,俗可以转化为雅;他还认为"雅丽"作为诗文创作的审美追求,作家创作应该做到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刘勰论文以人为中心,认为有人之雅才有文之雅。从总体上看,《文心雕龙》尚雅轻俗,刘勰是将具体作家作品、文艺现象等放到文学艺术史发展进程中来看待"雅"与"俗"之关系的。  相似文献   

9.
在《文心雕龙》的拟人化文学结构观里有“辞采为肌肤”一语。传统观念往往认为刘勰是把作为“肌肤”的“辞采”置于作为“神明”的“情志”之下,并反对华丽文辞对情感表达的妨害。但通过对六朝人物绘画中传达神韵、摹写形象等理论的分析会发现:受古代有机生命化哲学思维的影响,并基于六朝特殊的美学意识,六朝文学艺术领域里普遍存在既强调情感蕴藉,又重视形式美感,并借助形式来表现作品情感蕴藉的倾向。受此影响,《文心雕龙》中的“辞采为肌肤”既表明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存在基础,又体现了文辞独立的审美价值,且认为文辞对思想情感有积极的表现作用。只有充分重视《文心雕龙》中语言形式观的复杂内涵,才能对刘勰有机生命化的文学结构观有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0.
风格分析法是现代西方艺术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关注于作品的形式、手法和风格等问题的阐释。沃尔夫林在《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中提出了“线描与涂绘”、“平面与纵深”、“封闭的形与开放的形”、“多样性与同一性”和“清晰性与模糊性”这五对风格范畴,概括了文艺复兴风格向巴洛克艺术的转化。本文通过《哀悼基督》这一主题,运用五对范畴试图总结其形式分析的特点,并探讨风格学方法在不同阶段的适用性、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文论虽以意象作常用术语,但并没有系统的意象理论。美国庞德等诗人,解剖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元件",建立起诗歌意象理论。胡适将它引进本土,于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出现了"意象"之"出口转内销"的奇特现象。本文缘于此见,故从诗论研究方面,考察这奇特现象的具体情况,并阐明从中获得的对《文心雕龙》研究的三点启示:一是要抛弃习惯于将形象视为各种艺术之细胞的观念,而以意象理论作为中西诗学交流的共同话题。二是《文心雕龙》中存在一个意象理论的潜体系,有待于我们以新眼光去发掘整理与科学阐述。三是以当代诗论界中的意象热作契机,来解决"龙学"的普及与提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齐梁时代第一部诗论著作,钟嵘的《诗品》以其"思深意远"、"深从六艺溯流别"而与同时代的《文心雕龙》堪称六朝文学批评史上的双璧。其中《诗品序》所反映的诗歌发生论、诗歌本质论、诗歌创作论、诗歌美感论等都足以垂远后世,沾溉后人,并对我国文学理论,特别是诗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是刘勰<文心雕龙>也是整个古代文论的关键词.刘勰论"文",以文章性为基始,标举文学的界域、声色和体势:文学无界有心,清声秀色,循体成势.<文心雕龙>之"文",以其界域之廓大、声色之清丽、体势之无定,整合性地书写着汉语言文化背景下"文学"的外观与内质.  相似文献   

14.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有关古代文论的集大成著作,不论对于文学创作还是应用文写作都有独特的见解。刘勰主张,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都要以“精约”为特色。为此,刘勰从美学、语言学运用以及“情”与“辞”的关系等几方面对应用文的“精约”特色作了深入阐述。这些理论,可以引导我们深入认识应用写作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5.
先秦两汉的传统小说观念以“小道”为核心标准,其学术性指向远大于文学性。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六朝文论,在理论层面继承了传统小说观念,将小说视为一种学术体式而非文学体式,忽略了魏晋以来小说实际创作中凸显的文学性特征,从而造成《文心雕龙》中所呈现的小说观念出现理论与创作的脱节。因此,在研究《文心雕龙》的小说观念时,应注意当时小说发展的大背景,尤其是杂传类等各体小说作品的实际创作情况。  相似文献   

16.
刘勰《辨骚篇》列于《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总论 ,是第一篇全面而高度评价《楚辞》之专论。然龙学界却普遍认为“博徒”与“异乎经典”之“四异”皆为贬词。其实不然。它们恰恰是充满感情色彩的褒美之词。《楚辞》之所以能够博得“《雅》、《颂》之博徒、词赋之英杰”之美誉 ,关键是因为它“取熔经意 ,自铸伟辞”的通变创新精神。刘勰由此而归纳出“执正驭奇”的文学创作原则 ,迄今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诸子>篇一直不被龙学研究者所重视.刘勰通过对诸子学术的评述,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他的子学思想,其核心是"以子离经"的思想,表现了他充分认识到子学所独有的学术价值、文学价值.这种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他认为子学与经学同样都有悠久的历史,提出了"经子异流"的论点,这大大超越了<汉书*艺文志>子学乃"六经之支流裔" 的观点,从而表达了他抬升、推崇子学的思想;二、刘勰的"以子离经"的思想,表现在他对诸子文学成就精辟而客观的评论上,指出了子学独有的文学性;三、<诸子>篇所谓的"道"的内涵,实是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而兼容其他各家的.这是刘勰从两汉经学思想体系挣脱出来的结果,也是魏晋以来儒家一尊局面逐步被打破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文质理论在先秦时期从孔子开始萌芽,由孟子、荀子继承,到两汉由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推动,在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以"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表明了其文质历史发展观,以"文附质"与"质待文"体现了其对文质关系的深刻把握,以"衔华而佩实"、"藻耀而高翔"阐释了其心目中的完美作品。  相似文献   

19.
经学对刘勰文学思想的影响在<文心雕龙>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论篇中表现出的取经典为模范的思想,即刘勰有意识的"宗经"为其文学思想提供了强有力的依傍;二是刘勰的文学本质观与经学有显而易见的牵连;三是刘勰的文学作品论向经学的复归;四是创作论中的物感说与通变观对经学思想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及的"形",虽然其基本意义与"形式"这一词是不相同的,但是其中却包含着对于"形式"的理解。本文从刘勰对"形"涵义的理解出发,探讨刘勰由此形成的"形式美"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