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民群众第一主义”是把人民群众视为革命和建设的主人,并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忘我服务的政治理念。金正恩继承和发展金日成的“主体思想”和金正日的“先军思想”,将“金日成金正日主义”确立为朝鲜的指导思想,并将其本质规定为“人民群众第一主义”。朝鲜指导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人民群众”,“主体思想”和“先军思想”均源自金日成和金正日的“以民为天”思想。金正恩也遵照这一思想,将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设定为国家目标,提出了“人民群众第一主义”,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丰硕成果,进一步巩固了以金正恩为核心的全党全社会的团结一心。近年来,朝鲜劳动党党章将“人民群众第一主义政治”规定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方式,此举表明,如同金正日时代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方式“先军政治”提升为“先军思想”,“人民群众第一主义”已经被提升为金正恩时代朝鲜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四次丰富发展: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为我党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决了全党思想上的“洋化”等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全党思想上的“神化”问题;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又创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决了全党思想上的“僵化”问题”;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又将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升华为“求真务实”,解决了全党思想上的“浮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民族同化”到“民族平等、自决”——论孙中山晚年的民族统一思想邓辉孙中山的民族统一思想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辛亥革命前后,他的民族统一思想集中地体现为“反满兴汉”和“五族共和”思想①。到了晚年,他的民族统一思想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并出现了重大转...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起源于前国家时代的宗族性协作农业,夏商周“王权”时代确立了中央集权制政体,秦至清“皇权”时代,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强化。由“王权”向“皇权”演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央集权体制也随之加强。“大一统”思想作为主导性意识形态,为中国古代集权体制提供了理论基石;中国古代集权体制为“大一统”思想的官方地位提供了制度保证。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赓续不断,与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极好的相适性,并与“大一统”思想观念相互为用,为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延续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制度保障。“大一统”思想和中央集权制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可以为当前的现代化之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儒家“仁爱”思想具有丰厚的价值底蕴,是以“亲亲”“仁民”“爱物”为逻辑展开的理念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儒家“仁爱”思想为理论渊源,汲取了“仁者爱人”的精神内核、“忠恕之道”的践行之法、“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同时,它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形态,基于对现实的思考,消解并超越了儒家“仁爱”思想遗留的时代局限:调和了“等级秩序”的内在矛盾,打破了传统“天下”的固定认知,实现了“义利”的真正统一。这一继承与超越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理论提升,又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模式与精神动源。  相似文献   

6.
“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很重的份量。打开邓小平理论文本,“为民”思想几乎随处可感。随着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容又会随之不断变化。邓小平正是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在不同的时代赋予了“为人民服务”不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且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三个代表”思想也为高校基层教学单位的工作提供了一个根本的价值尺度,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德治”,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坚持把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8.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亟需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之中揭示其理论特质。“比较”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特质,突出体现为“比较”语境的开放性、“比较”基础的共通性、“比较”内容的多样性。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全球化时代文明互鉴的产物,以思想政治教育诸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诸形态的对比性分析和普遍性提炼,不仅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诸形态之间的相互认知、理解和借鉴,也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之道,从根本上为有效解决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存在的思想观念问题提供多元智慧。由此,“比较”不仅构成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特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世界历史进程之中,步入全球对话的学术舞台上的一种理论澄明和自我变革观念。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少年聪敏卓异,而有绰号“圣人为”。其后严格的家庭教育和复杂的求学经历,尤其是佛学和西学的影响,使康发展成一种“圣人”心态——即自以为圣人,“日日以救世为心,刻刻以救世为事”的抱负和舍我其谁,勇于承担国家和民族大义的无畏精神。这一心态对康有为的思想和文化活动如平等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大同思想和宗教情结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味”和“悟”这两个中国特有的审美范畴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进行了梳理,对其内涵和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的地位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用“味”来指称美感,用“悟”来进行审美体验和审美把握,与以“思”为核心的西方审美思想有显著的区别,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1.
也谈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与张建军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是对张建军在<从"逻先生"看"德先生"与"赛先生"--关于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的对话>一文中显示的"演绎主义"思想的批评,指出(1)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在人们的认识中它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特殊作用,谁也无法取代谁;(2)世界逻辑史的发展以及20世纪60年代非形式逻辑的创立和发展,都证明了"任何大逻辑观之‘大'都是在演绎逻辑基础上的发展"的说法是错误的;(3)21世纪辩证逻辑将成为逻辑发展的主流;(4)台湾学者殷海光反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所处的台湾的社会、政治背景和他本人的世界观;(5)毛泽东在推动新中国逻辑科学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谢维营教授将毛泽东政治实践中"人民内部矛盾"的提法"越是重视越得不到正确处理"等背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理论上存在缺陷、逻辑上也不完善.然而,"人民内部矛盾"提法不仅具有自在的逻辑背景,也是毛泽东式的话语体系在特定历史场景下的逻辑表述,其政治实践中为达成个人神圣的具有绝对权威的意志,具有自延安时期以来历史的、逻辑的、一以贯之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谢维营教授将毛泽东政治实践中“人民内部矛盾”的提法“越是重视越得不到正确处理”等背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理论上存在缺陷、逻辑上也不完善。然而,“人民内部矛盾”提法不仅具有自在的逻辑背景,也是毛泽东式的话语体系在特定历史场景下的逻辑表述,其政治实践中为达成个人神圣的具有绝对权威的意志.具有自延安时期以来历史的、逻辑的、一以贯之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鲍德里亚对当代消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秘密进行了独特的揭示,即使用价值已经死亡,而取代它的是符号价值的生产逻辑,并且他为这个生产逻辑建构了一个一般的理论模型。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反叛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拒斥正是以此为基础的。如何理解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对晚期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合理之处,同时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之上积极回应来自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反叛和拒斥?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界定了在当前谈政治文明应该特指暴力的减少、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 ,提出了公共政治、公民国家、共和民主的文明政治观 ,指出了计划经济和集权政治所依赖的苏联政治观对现代政治文明的阻碍 ,并分析了苏联政治观的哲学思维逻辑。  相似文献   

16.
德里达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关键线索和组成部分。德里达的政治哲学具有鲜明的解构性色彩,它包括对于哲学文本解读逻辑的政治性质的关注,对于逻辑中心主义的强烈批判,强调从边缘化入手来解读现代社会的政治现状和政治本质。对现代民主的人民性质、民族自觉、大学制度、马克思的幽灵性和友谊政治学等的讨论,表明德里达解构思想的现代特征,表明结构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建构因素。  相似文献   

17.
青年马克思以"犹太人问题"为切入点,揭示了现代性的双重逻辑,一方面现代性的政治革命使人从"人的依赖性社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建立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以主体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同一性逻辑"却遭到犹太人这个异己因素活生生的否定,从而也暴露了现代性"意识形态"的虚伪特征。青年马克思通过区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同而不和"与"和而不同"等范畴,洞察到了现代性解放逻辑的限度及悖论。他批判现代性的自由观,并提出了自己对自由的独到理解,他以独特的思维逻辑,开辟了现代性研究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分析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区别,以及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政治哲学普遍主义方法批判的意义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由此提出政治哲学应从传统的由抽象前提推出普遍结论的误区中走出来,把立论的基础放在现实的真正问题上,并用人文思维的逻辑方法代替形式逻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市民社会在历史和逻辑上的非同步性认识,马克思和黑格尔提出了不同的市民社会观。由于深刻认识了英国式市民社会的双重性,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观表现为这样的逻辑:特权-同权-扬弃同权的特权。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受市民社会的传统政治内涵和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建构起以人本学为框架、以人民主权为内容的特权市民社会观,即马克思只是从政治特权层面上批判了黑格尔逻辑中的第一环,而没有完全驳倒黑格尔。这是与他此时缺乏古典经济学知识直接相关的。这种理论缺失虽然使马克思无意中陷入了资产阶级法权意识形态,但其对市民社会的关注却成为他转向一般唯物主义、开启历史唯物主义探索之路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20.
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批判及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转折点:一是从国家到市民社会;二是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这两点构成青年马克思政治批判逻辑进程中的核心环节,使马克思迅速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的立场。对马克思政治立场转变的学理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对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有一个更加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