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中西方哲学、逻辑学上的差异导致了美学观念上的不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特质。文学作品就是以艺术语言为载体来表现人们的审美特质的,而文学翻译作品,作为美学思想的交流媒介,也不例外。文学作品译者必须像原作者一样具有积极的创造能力,才能跨越语言文字障碍,把不同的美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2.
跨越发展思想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应有之义。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实际上包含着两种社会发展模式:自然发展形态和跨越发展形态。而跨越发展形态,又可分为两种不同的跨越类型:常规跨越发展和超常规跨越发展。而且,社会跨越发展本质上是跨越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发展道路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俄国的发展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对于这一问题,由于人们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其观点也各不相同。我们认为,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跨越”理论。正确地认识这一理论,对我国当前的改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跨越中国数字鸿沟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字鸿沟牵扯到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信息资源多寡和资金、文化、就业、生活质量等问题,涉及到国家或地区科技参与能力的强弱、经济的增长方式等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数字鸿沟出现的原因包括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和不合理,一个国家内的不同阶层或不同地区间存在的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公众在传播技能、已有知识储存量、社交范围、信息的选择等社会因素方面的差异.在跨越数字鸿沟问题上,中国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加强政策的落实,理性地消除数字鸿沟;应大力借鉴国际通行的政策,参考他国成功举措,走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之路;应积极响应和参与国际组织为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方面的工作,并为建立国际信息新秩序而努力.在跨越数字鸿沟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中国的国情,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实力来制定相应的政策,而不能光凭热情.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翻译的过程常常就是跨越思维差异的过程。通过对一段文章的翻译及分析,探讨了英汉翻译中所体现的两民族的思维差异。  相似文献   

6.
"跨越"问题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关注.然而由于方法论上的失误,人们对它的理解却大相径庭.本文通过论证指出,对"跨越"问题的理解既不能离开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发展历程,也不能离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离开这两者,不但无法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跨越"思想,反而会掩盖了马克思"跨越"思想中的实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对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具体理解上 ,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推敲。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再次验证了社会革命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具有必然性 ,落后国家的率先跨越本身是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自我否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落后国家不仅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而且也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19世纪的俄国既面临着资本主义渐进发展又面临着农村公社日益解体的历史境况,这种时代境况给马克思、恩格斯两人提出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问题并促使他们提出了各自的跨越设想。文本研究显示:马克思的跨越问题是,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前,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问题;恩格斯的跨越问题是,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问题。与此对应:马克思的跨越设想与恩格斯的跨越设想均主张俄国的跨越革命是要确立公有制社会;但前者主张俄国应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前实行跨越革命,而后者则主张俄国应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实行跨越革命。就当代中国而言,这种比较研究仍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后期,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对俄国农村公社制度及俄国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在讨论马克思主义的“跨越论”中,曾有人提出苏联和中国是“跨越论”的例证。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是有着客观条件的,持“跨越论”观点的理论依据是不充分的。实际上,无论苏联还是中国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产力跨越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的要求。生产力能够跨越发展吗 ?唯物史观包括不包括生产力跨越发展的理论 ?在实践上如何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 :一是从理论上探讨了唯物史观理论中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问题 ;二是依据人类的历史实证地考察了人类历史上生产力跨越发展的一些典型过程 ;三是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分析了我国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评定问卷,对649名高中生面对挫折和烦恼时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的高中生在发泄、幻想和忍耐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学校类型高中生在问题解决、退避和幻想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3)来自城市和农村的高中生的应对方式差异不显著,处于不同家庭气氛的高中生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高中生在问题解决和幻想应对上存在极显著差异;(4)高中生学业成绩与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澳门和珠海特区发展策略制订问题初探:兼论关于“大珠江三角洲发展协作系统”之构想黄枝连作者最近在(澳门)《行政》杂志第月期上发表文章,从澳门与珠海市经济合作上存在着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走向21世纪的中国的不同地区,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问题,在制订跨越世纪的...  相似文献   

13.
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为落后国家不通过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应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政治层面上跨越成功之后如何进行经济层面上的跨越是跨越理论的核心.苏东剧变表明,这些国家没能在经济层面上实现跨越,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却雄辩地证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能够在经济层面上跨越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当代诉求,是现代化发展趋势中赶超世界先进高等教育水平的理性选择。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如何面对不同文化差异,如何在国际化平台上取长补短,实现优势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跨文化知识立场出发,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质上是跨越地域性文化边际,实现人类性、整合性、发展性的文化理性,是一种新的跨越地域边际的知识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自同盟会成立后,反复强调避免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自由发展,同30多年前马克思就俄国前途问题所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理论意向与思想内涵都是十分接近的,同样可以视为一种“跨越”理论.而且,这一“跨越”理论还是民生主义的主题,其“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主张都是为了达到“跨越”之目的.在“跨越”如何可能之问题上,孙中山的思路亦为正确,既考虑到中国的历史和思想的传统,亦看到了近代中国同世界先进文明的交流与融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饮食与文化关系密切,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饮食文化。中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饮食内容和饮食方式等方面体现着巨大的差异。从文化角度对中西饮食差异进行探究,将有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的中西饮食丰富独特的内涵,成功逾越"中国式"英语的桎梏,顺利流畅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复杂网络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一种复杂系统,翻译是跨越两种语言系统的复杂活动。测量数据显示,内容相同、(语言)形式不同的网络具有相似的复杂网络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可译性及翻译文本整体特征具有可度量性。研究也表明,尽管这几种语言的网络都具有小世界与无尺度的特征,但通过这些复杂网络特征参数值之间的差异也有助于发现不同语言结构间的差异。复杂网络不仅是一种可用来研究网络共性的方法,也可用来发现语言网络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深深影响并体现在各自的语言中.因此,翻译就是一个跨越这些差异的复杂的认知过程.此文通过自建的小说<围城>英汉平行语料库,从语言与文化、思维方式、翻译技巧的关系为视角,结合具体的译例,研究分析在同一部作品中译者如何处理相同词语的不同翻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社会跨越发展理论是近来我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对社会发展如何进行跨越的问题在国内学术界中众说不一。本文从更广阔的角度探讨了社会跨越发展理论,认为社会的跨越发展不仅存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跨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都存在着一种跳跃式的发展模式,即对社会过程的跨越,这种跨越在形式上也不一定一次完成,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进入到新的社会阶段的。另外,所有社会跨越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本文对人类社会跨越发展的形式与条件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学好并能灵活地运用日语的敬语对于日本语言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具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人们在交际中所运用的语言也不同。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要想跨越国际、消除语言的障碍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俗、生活习惯等。这些差异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给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人们在交际上带来不便。尤其是日语的敬语如果运用不当,往往会造成一些笑话或不愉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