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汉代文献注释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有“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两种文献注释模式。董仲舒所代表的“六经注我”模式采用名号论和辞指论方法,建构起阐发微言大义而重义理、偏重主观臆断而轻训诂的特点。郑玄所代表的“我注六经”模式,揭示经典文本蕴涵的“元意”,整合各家各派的“不齐”,实现文本的统一。该模式采用了随文释义、运用训释术语、揭示句意和传疑等方法,注释的内容有解释字词、句意、古代名物、典章制度、语法和修辞表达,文字简约,经注相贯,同书竹帛。两者都是以为现实政治服务为目的,影响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垂两千余年。  相似文献   

2.
在英汉翻译转换中要达到绝对忠实是不可能的,但通过传意等途径可实现英汉翻译现代转换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3.
李善《文选注》对汉赋的注释包括赋作解题、赋家小传、文字校勘、辨识通假字与异体字、标注音读、训释语词、串讲句意、揭示主旨与写法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观点稳妥。注释中大量征引先唐时期的汉赋注释以及经史子集各类文献,详释语典与事典,资料富赡,识见卓绝。李善《文选注》堪称是汉赋注释史上的高峰与典范,对有唐以来的汉赋注释与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注释在典籍英译中的作用——兼评理雅各《尚书》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籍有别于一般文本,典籍英译离不开两种注释:典籍旧注和译文加注。时代隔阂导致典籍难读,旧注沟通古今,是译者解读原著之重要门径。典籍英译,旨在实现跨文化交流,仅靠译文,潜在"语义真空"难以有效填补,丰富文化信息难以充分传递,多层文义内涵难以全面展示;适当加注,则利于实现"文化传真"。《尚书》素称"佶屈聱牙",在学术史上最为复杂,理雅各融合众多旧注成果,采用深度翻译策略,较好地实现了"文化传真",堪称典籍译作之经典。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一直作为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课的主要教材,为各地高校所广泛使用。但同任何一部典籍注释的书都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一样,该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缺失。本文就其中编第一、二册作品注释,提出三十余条修正意见,供编注者、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唐人注唐诗为中心,从实证材料出发,来考察唐人别集或其中一部分为本朝人所作注释者,初步考证张庭芳注李峤诗、李绅注元稹诗文、郗昂注张鷟诗文、司空图注卢献卿诗文、陈盖注米崇吉续注胡曾诗等七种之概貌,并论述其在中国古典注释学上的特点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话语传意就是用适当的言语形式将内在的思想感情外化的过程。师范生的语言素质可以从教学语言、教育语言和交际语言三个方面加以培养。我们把培养目标概括为三个统一: 教学语言达到规范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教育语言达到说理性与动情性的统一, 交际语言达到灵活性和文明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古籍整理出版一派繁荣,同时也面临着优秀作者、优秀编辑、优秀出版社不足的问题,"伪注释"之风随之出现。所谓"伪注释",作伪者未必是整体照搬照抄他人整理同类古籍的成果,而大多是抄掇众书甚至只是抄录辞书而生成洋洋大观的"注释",并将其标榜为自己多年埋首书斋的原创。这种缺少学术价值的注释方法,既无助于加深人们对古代典籍的理解,又使正常的古籍整理学术环境受到干扰。当代古籍整理者应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深入吸收利用前人注释成果,系统总结当代古籍注释成绩,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原创性的注释工作中,在注释的内容或形式上不断创新,推出更多既能够满足当代读者需求又符合学术规范的优秀古籍整理作品。  相似文献   

9.
向长青《诗品注释》由前言、注释、附录组成 ,内容比较丰富 ,注文也时见功力。但由于作者缺乏必要的考证 ,注释出现了不少错误 ,不能算作一个好注本  相似文献   

10.
言不尽意强调的是语言表意的局限性.言不尽意所造成的语言的困境,可以从语言表意的局限性、语言本身的多意性、语言的私人性和语言的文化性等方面来理解.在作家方面,呈现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在文本方面,呈现为意义的无限复杂性使作品常读常新;在读者方面,呈现为文本的不确定和空白引起的读者想象、读者与文本产生时代文化的差异、读者的"期待视野"的设定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言不尽意"在作家、文本、读者之间产生了不同的美学效果.给作家赋意、文本表意和造意、读者接受提供了一个包容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运用了文献研究、质性研究、实证研究层层递进的研究方法对翻译生态系统要素结构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法和焦点团体访谈,找到构成翻译生态系统的23个项目和70个词条,然后进行了问卷调研、因子分析与因子命名、路径分析和T值检验等一系列实证研究,最终建立了由5个类别21个要素构成的翻译生态系统。其中,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支持环境因素包括翻译资源、行业环境、翻译研究和权力因素;作者因素包括作者理念、作者语言和文本因素;译者因素包括价值理念、翻译动机、译者情感、专业能力、语言能力和创造能力;读者因素包括读者理念、读者语言和读者情感。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年来,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作者的作用、文本的意义以及这两者同读者的关系一直备受欧美作家和批评家的关注,加拿大作家卡洛尔.希尔兹的小说《玛丽.斯旺》就是体现此类关注的典范之作。小说围绕女诗人玛丽.斯旺之死而展开,着重演绎了四个人物在诗人死后如何各自为营地以权威身份诠释和构建诗人的历史与作品。希尔兹在这部小说中阐释了作者、文本、读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作品诠释过程以及作品意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关系。在希尔兹看来,作者将创作意图化为文本后离场,文本因此而获得相对独立但却使歧义诠释和多义诠释成为可能,读者则围绕缺场的作者和自主的文本重新构建新文本,这一系列过程最终造就了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13.
标准作者和标准读者是埃科提出的一组重要的理论概念,涉及真实作者、文本、现实读者、阅读实际和其它相关概念.标准作者和标准读者概念旨在避免形式主义批评侧重文本、读者反应批评和解构主义批评侧重读者的片面极端,强调诠释过程必须以文本为依托,尽力做到作者、文本和读者三维之间的动态平衡,综合有效地解读文学作品,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梳理了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到现代、后现代时期作者的地位的嬗变过程,分析了作者从立足于“实在论”的客观实在,到作者自我意识的凸显使“实在”的作者变成“假定”的存在,从在作品中的失语到作者被隐匿于文本之后,再到被排除出批评家的视野,作者最终被颠覆、埋葬的现象.在作者的权威不断遭受挑战以至于最终作者“被死亡”的过程中,处于文本另一端的读者的地位不断上升,文本的独立性逐渐显现,从而走向自由愉快.这种双向逆动的趋向展现了消解中心、颠覆权威的解构的浪潮,以及“观看”的多样性成为可能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从接受美学视角解读古诗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接受美学为视角,探讨古诗英译过程中文本与译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古诗英译既要关注译者与原作、译文读者与译作之间的双向互动,又要处理好译者与原作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译者的创造性和自由度是辨证统一的;译者要给译文读者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译者应该关注"意向读者"的期待视界。  相似文献   

16.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文本和读者的研究进入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针对这一现状,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读者与文本在历史、文学、文化批评视阈下的辩证关系。分析发现:历史批评主张读者只有通过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复原文本意义,文学批评坚持意义的产生是读者与文本交流的结果,文化批评把读者的性别、种族和意识形态纳入文本。  相似文献   

17.
在《从作品到文本》中,罗兰·巴特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本理论。他将作品和文本区别开来,否定了作者的权威,赋予了读者再生产的权利,肯定了文本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并试图构建一个文本乌托邦。虽然巴特的文本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局限性,但是他的创造-陛为当代文学理论留下了一份重要的遗产。  相似文献   

18.
儿童文学是作者(成人)与读者(儿童)对话交流的中介,儿童文学本身所具有的跨学科的文化特性使文本与存在的外部语境形成了密切联系。因此要研究儿童文学的叙事特色,必须结合文本语境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的后经典叙事学理论为重新审视儿童文学叙事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使作者与读者形成复杂的权力关系,同时,作者与读者、成人与儿童又努力在这种权力关系中寻找不同的对话途径和表达方式。这种复杂的叙事语境直接决定了儿童文学文本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19.
预设推理是一种以读者经验争认知结构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对语篇语义的理解,既需要读者解读语言因素又需要读者的非语言因素的参与,即与语篇相关的预设推理.语篇情景组合就是作者利用先前存入的知识以及认知能力并与文本中的符号产生联系,以互明的认知情境为栽体,在话语之间建构最佳关联,以取得最大语境效果,创设情景的心理认知过程.文章拟从读者在解读语篇时所采用的预设推理方法以及作者在建构语篇时所采用的语篇情景组合模式两方面来探讨含义推导的心理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20.
职业活动广泛的交际领域决定了公务交际中纷繁多样的言语体裁。文章依据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语言学家、俄罗斯著名学者巴赫金的相关论述,从体裁类型学、语篇结构两个不同角度探讨了公务交际中言语体裁的分类方法。同时提出,公务交际语言是一个庞大的宏观系统,其内部的微观系统也同样面临着今后进一步分化为多种体裁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