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批判意识是受众主体性的表现,强调受众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媒介信息时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主要是指其使用信息的主动意识和主动权.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文化精英的受众群体之一,也是信息时代新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大学生媒介批判意识,以增进其对各种传媒知识的主动认知,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接收及分析新传媒的讯息,做自主的受众.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播时代媒介素养的内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融合以及由此带来的受众分享传播,人类进入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受众如何积极应对这一时代成为当下媒介素养讨论的核心.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应该在批判认知的基础上加入媒介生产维度.媒介技术关系到媒介生产和批判认知,媒介生产需要考量传播伦理.大众传播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建构积极的受众.  相似文献   

3.
在交互性较强的新媒介环境下,任何社会公众既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媒介信息的受众,其参与媒介素养教育具有直接性、较强的时效性、便利性特点。社会公众参与媒介素养的可能路径包括碎片化的直接参与和组织化的间接参与两种形式。两种形式效能的发挥与拓展总是受制于特定的抑制性因素:缺位的保障制度、低位的公众教育素养、短缺的资源、缺失的媒介素养教育组织。  相似文献   

4.
新媒介的出现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自由获取舆论信息的便捷条件,也给高校舆论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新媒介环境下,高校可通过改变传统的舆论引导观念及机制、成立舆论安全管理小组并设置舆情监测专员、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思政教育中、完善具有舆论引导作用的校园新媒介体系等途径,实现校园舆论安全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新媒介环境下,媒介“应用”是青少年与新媒介关系的重要表征,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也因此有了新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超越保护主义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选择;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的体验学习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恰当的方法选择;依托学校教育模式,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加快媒介素养课程建设,正确组织体验学习活动,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正确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新媒介时代为信息传播、人际互动和社会秩序运行拓展了新兴的空间与即时性互动场域,同时也对当前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共识形成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从深度媒介化视域下的现实困境逻辑出发回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必须;从媒介和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回答新媒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可能;从实践逻辑出发回应新媒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可为,以这三重递进思路探析新媒介视域下凝心聚力的困境、转化与破局。为此,落实新媒介平台价值导向与大局观,坚守社会责任底线;着力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培育独立思考的理性现代公民;以主流声音抢占大众的意识阵地,塑造生动活泼的媒介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7.
传播媒介与受众的维度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其中的道理其实不难理解。由于新媒介层出不穷,旧媒介仍有余威,"媒介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很大程度上已经媒介化了。作为受众,我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媒介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新媒介素养语境下的大学生媒介教育应遵循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认知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受动教育与主动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新媒介素养语境下,大学生媒介教育应加强案例教学,还应加强媒介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媒介与我们始终形影不离。传统媒体时代媒介依赖的典型"电视人"是媒介依赖现象的理论基础,它同样适用于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依存现象的理论分析。新媒体依存症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网络和手机本身的特性是新媒介依赖的客观基础,同时,"网络人"和"手机人"的主体是受众,因此受众的心理因素是新媒介依赖的主观基础。通过"电视人"到"网络人"、"手机人"的变化发展,着重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依赖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媒介素养教育:"受众中心"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在尊重每位受众的同时,培养每位公民对媒介信息的使用、分析及制作能力.它以最广大的受众为对象,是对受众研究中"受众中心"话语内涵的重要补充,是一种新的"受众中心"话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新媒介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模式,自媒体化和泛娱乐化使严肃的公众话语逐步消解。在此新媒介语境下,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介已成为现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本文在解读新媒介语境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大学生媒介素养可从推行学校媒介教育、培养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利用校园媒体强化大学生媒介实践能力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转变与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为使受众具备媒介素养而开展的教育.目前欧美国家的媒素教育在教育模式上已超越了传统的保护主义,进入到强调受众主动探索的新阶段.在教育目标上,已从"保护"这种单一目标扩展为包含"预备、保护、享用"的三重目标.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发展趋势从宏观上看.在于追求与"学习型社会"完美对接的终身教育;从中观上看,在于通过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置,融入已有的教学体系中;从微观上看,在于引入建立在学习者主动实践与反思基础上的行动学习法.当前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依然处在初始阶段,需要通过社会力量多元化和媒介素养教育政策化等途径来真正落实媒介素养理念.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是社会转型时期的迫切需要。农村受众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各方配合与协调。本文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从政府、传媒、学校、家庭以及农民自身建设的角度提出建构农村受众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初步设想,以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语境的媒介素养理论和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4.
就目前来说,大众传媒对农传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位”现象。农民因被传媒视为非目标受众而处于失语和缺位的边缘地位。二是“错位”现象。已有的涉农媒体,由于节目的针对性、实用性与现实有差距,农民并不看好。三是“虚位”现象。农民受自身文化素质所限,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的使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新媒介环境下,对农传播的改进思路为:新媒体应是政府财政倾斜的重点方向;双赢策略是传媒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媒介素养教育,尤其是新媒介使用培训,是消除数字鸿沟的前提保证。  相似文献   

15.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以其低门槛和开放性为女性行使话语权提供了技术条件,但由于男权文化的影响和商业利益的控制,以及女性表达的被动性话语策略,新媒介中的女性表达实质上是女性话语权的"乌托邦"。建立新媒介环境下的女性文化、提高女性的媒介素养和女性意识以及网络交流的活跃度,是新媒介环境下实现女性表达影响力的必要对策。  相似文献   

16.
媒介素养教育: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在许多国家已发展成为一种终身教育.这项教育可以帮助受众增加对媒介的了解,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和辨别媒介信息,懂得合理运用媒介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立足我国现实,试图提出适合本国特点的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7.
媒介新技术:互联网与当代生活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义彬文从"分割与拼贴"、"真实与虚拟"、"全球与地方"等不同向度,集中分析了传播新技术的文化影响,主张以社会化的方案与规划而非纯技术手段来应对这种文化挑战.张卓文以中外媒体广泛关注的网络事件为研究个案,探讨网络监管与网络暴民之关系、公众对网络监管之态度,并在联合国互联网治理的理论框架下,强调以网络治理取代网络监管.王勇文分析了传播新技术所建构的新媒介环境,以及新媒介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并从优化媒介资源配置、严格媒介管理、加强传媒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等维度,倡导构建健康的媒介环境.刘中望文从"自媒体"、新"社群主义"、新公共性等角度,探讨了互联网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多种影响,强调对其研究要突破"可能性"、"实在性"这两种逻辑视角.  相似文献   

18.
媒介新技术、新媒介环境与青少年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义彬文从"分割与拼贴"、"真实与虚拟"、"全球与地方"等不同向度,集中分析了传播新技术的文化影响,主张以社会化的方案与规划而非纯技术手段来应对这种文化挑战.张卓文以中外媒体广泛关注的网络事件为研究个案,探讨网络监管与网络暴民之关系、公众对网络监管之态度,并在联合国互联网治理的理论框架下,强调以网络治理取代网络监管.王勇文分析了传播新技术所建构的新媒介环境,以及新媒介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并从优化媒介资源配置、严格媒介管理、加强传媒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等维度,倡导构建健康的媒介环境.刘中望文从"自媒体"、新"社群主义"、新公共性等角度,探讨了互联网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多种影响,强调对其研究要突破"可能性"、"实在性"这两种逻辑视角.  相似文献   

19.
石义彬文从"分割与拼贴"、"真实与虚拟"、"全球与地方"等不同向度,集中分析了传播新技术的文化影响,主张以社会化的方案与规划而非纯技术手段来应对这种文化挑战.张卓文以中外媒体广泛关注的网络事件为研究个案,探讨网络监管与网络暴民之关系、公众对网络监管之态度,并在联合国互联网治理的理论框架下,强调以网络治理取代网络监管.王勇文分析了传播新技术所建构的新媒介环境,以及新媒介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并从优化媒介资源配置、严格媒介管理、加强传媒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等维度,倡导构建健康的媒介环境.刘中望文从"自媒体"、新"社群主义"、新公共性等角度,探讨了互联网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多种影响,强调对其研究要突破"可能性"、"实在性"这两种逻辑视角.  相似文献   

20.
石义彬文从"分割与拼贴"、"真实与虚拟"、"全球与地方"等不同向度,集中分析了传播新技术的文化影响,主张以社会化的方案与规划而非纯技术手段来应对这种文化挑战.张卓文以中外媒体广泛关注的网络事件为研究个案,探讨网络监管与网络暴民之关系、公众对网络监管之态度,并在联合国互联网治理的理论框架下,强调以网络治理取代网络监管.王勇文分析了传播新技术所建构的新媒介环境,以及新媒介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并从优化媒介资源配置、严格媒介管理、加强传媒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等维度,倡导构建健康的媒介环境.刘中望文从"自媒体"、新"社群主义"、新公共性等角度,探讨了互联网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多种影响,强调对其研究要突破"可能性"、"实在性"这两种逻辑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