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宋代是继魏晋以来越地家族文化兴盛的第二个密集期.以史浩代表的鄞县史氏家族和陆游为代表的山阴陆氏家族的崛起和发展,最典型地体现了宋代文化家族不同于六朝的文化家族诸多的特点.他们崛起于寒门,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或在政坛上有所建树,或在文坛上声名卓著.与六朝文化家族相比,呈现出进士起家和秉持耕读传家的传统、注重家学和诗书传家的特点.鄞县史氏属于科举、仕宦型家族,重要的建树在政治上,学术文化是这个家族的起点和归属.而山阴陆氏则属于科举、学术型家族,主要重要的建树在学术文化上,仕宦仅仅是其安身立命的手段.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为越地的文化家族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更直接更有利的机遇.这两个家族虽然起于北宋,但辉煌期都是在宋室迁南建都临安后,这与彼时越地已成为京畿之地,得天时地利人和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
昭德晁氏家族是宋代中原文化高门中的一个极具代表性大家族,以科举晋身,以仕宦立家,以文化扬名。在学术文化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由于其深厚的文化积累、辞学传家的家族传统,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从晁氏家族文学创作的师友渊源以及家族文学创作中的家族情结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晁氏家族文学创作的主要风貌。  相似文献   

3.
以文学、政事彰显于史的宋代眉山苏氏家族,在传统宗族社会建设方面也作出了有影响的贡献.眉山苏氏家族重视宗法礼制教育,素有孝友传统,其族人多忠信孝友、乐善好施,形成代代相承的苏氏孝友家法,传递着两宋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共识,对苏氏子孙的发展与家族的昌隆是一个积极的推动.  相似文献   

4.
宋代家族普遍重视亲族友爱、重视科举、重视文学培养、重视图书积累、嗜学、博学等,打破了六朝世族对文化的垄断,形成了新的时代特点。晁氏家族在这些方面获得的综合成就,既在宋代文化家族中具有典型意义,又体现了晁氏家族自身的个性。  相似文献   

5.
家族作为中国社会基层组织之最小的单位,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广泛占有着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从多方面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家族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从某种程度说,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小社会,家族的兴衰折射着社会的兴衰。对家族进行深入剖析,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透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刘焕阳教授的《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5月)一书将文化作为切入点,通过世系行状、师友交游、家族著述等几个环节,全面、集中而深刻地展示了宋代晁氏家族的整体风貌、深厚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时代,也是蜀学发展的极盛时期.此一阶段,巴蜀大地社会安宁,经济富庶,加之本地的尊儒重教传统,带来了巴蜀文化的发展和蜀学的繁荣.本文系统总结了宋代四川地区在家族文化、经学传承、史学创新和小学研究等方面的成就,系统展示了此期巴蜀文化的面貌和蜀学繁荣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一个文学家族的形成,往往需要有文化积累、群体的文学活动与文学传承意识等方面的合力推动。对于宋代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洪州分宁黄氏文学家族来说,文化积累使黄氏家族文学的形成成为可能;群体的文学活动使黄氏家族文学得以形成,其中,家族成员间的唱酬交往形成家族合力,与家族成员外诗人的唱酬交往使家族文学向外扩散;而文学的传承意识,又使黄氏家族文学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8.
宋代昭德晁氏家族婚姻的特点一方面具有地域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又和当时的一些著名大家族联姻,这对于晁氏家族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由于晁氏家族自身良好的文化素养,也对与其联姻的家族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终,这些家族形成了一个婚宦交游圈,成为当时社会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三槐王氏家族是宋代历史上簪缨相继的名门望族,有宋一代,三槐王氏子孙族人相继入朝为官,仕宦人数众多,其中不乏爵高位显者。宋代三槐王氏家族的崛起和兴盛不是偶然的,而是呈现出与宋代社会文化环境相适应的时代特征,其家族成员正是在宋代偃武兴文、科举制度发展和门阀宗族崩溃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下,通过科举入仕、勤奋好学和个人的才识、家风的清正,以及与"近世典章宦族"和科举新贵的联姻,而逐步发展为宋朝名门望族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宋代金紫胡氏家族文化的集大成者,胡仔的学识品性继承和发展了胡氏的家学家风,既呈现出甘贫守静、敬祖崇德和博学好文的特征,又表现出与家族成员同中有异的学术兴趣,反映了家族文化在代际传承中演变轨迹.他对北宋诗歌发展史的思考与探索超越了家风家学,对后代诗话和诗歌评点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望族世家,其中宋徵舆家族是明清易代之际最负盛名的文学巨室。宋氏家族不仅是此际诗坛上实力最雄厚的创作群体,而且词曲创作亦造诣极深。宋存标、宋徵璧、宋徵舆、宋思玉,伯仲、叔侄的散曲唱和体现出风格、题材方面的内在统一和延续,并在思想倾向、情感基调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家族文学传承的特性。宋氏家族散曲创作取向的趋同,与明清之际社会审美思潮和家族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武陵文化产生以后,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武陵文化起源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晋时期,发展于唐宋时期,繁荣于元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苗族鼓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认为苗族木皮鼓由木鼓演变而来,在制作与使用苗鼓的过程中形成特定形态的鼓舞文化。苗族鼓舞历经春秋战国、唐宋时期的文化累积,到明清时期完整形成,清代以来苗族农闲时举办的五种典型鼓舞彰显了苗区闲暇文化生活形态,其象形动作在描绘苗民农耕生活情景同时又反映了农耕民族的生活规律,展示了云贵高原及周边山地民族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苗族鼓舞文化作为民间传统文化,既来源于苗族家庭生活又成为苗族家庭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影响整个苗族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4.
日本随着中国文化中心的转移分别从三国时的吴、东晋、隋唐、宋元各时期的官话里汲取了养分 ,在汉字音读上按时间顺序依次形成了吴音、汉音、唐宋音等读法。在现代日语中汉音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很早就与西方有过密切的法律文化交流。在中国古代的正史文献中,大都记录了古代罗马的风俗习惯和政治法律制度等情况。从两汉至唐宋之际,中华法系和古代罗马法系之间有着很多的交流路径。虽然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未找到古代罗马法传入中国的直接证据,也没有发现中国古代的法律典籍传到西方的资料,但从中华法系与古代罗马法诸多的"暗合"来看,这些"暗合"应该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彼此双方法律文化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中国文化出现了一次明显的转向,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研究者力求改变宋明以来崇尚空谈的学术风气,力图重建社会与思想秩序。另一方面,则是中西文明之间所发生的大规模的相遇和互动,这种互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本文旨在证明:异质文化间的有益互动只能建立在彼此深入理解、以平等身份参与的基础之上,各种文化形态都应当历史地反思自身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态度选择。   相似文献   

17.
唐宋时期,由于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古代家训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特别是由于印刷技术的推广使用,大量的家训著作得以刊刻流传,并有许多家训突破原来家族的限制而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从而有利于其社会教化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学界一般认为高丽末李穑写的《驱傩行》一诗的后半部描述的是百姓,而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其实不然,它实际是以神道为中心的假面戏,是一种高丽傩戏,并深受中国唐宋宫廷傩礼和西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陕北文化的分期及其基本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文化是陕北人历数千年而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文化的发生、发展,可以按照历史的自然演进序列划分为远古到秦汉、魏晋到宋辽金元以及明清时期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又可细分为若干历史时期。陕北文化的基本特质表现为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浓重的军事文化色彩,以及文化中的原始性和历史延续性。这些基本特质赋予了陕北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丰富绚烂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20.
辽宋关系是十至十二世纪东亚地区重要的地缘政治关系,辽宋交聘也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重点,二十世纪以来,学界主要围绕辽宋双方的使节类型、职责、人员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是对前贤研究成果的整理归纳,以便对辽宋交聘中使节问题展开更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