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清照咏物词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词中有十余篇咏物词,不可忽略。一方面因为它们差不多占了词人作品的五分之一,另一方面因为它们确有其独到的艺术成就。在李清照之前,“北宋词人,不甚咏物”(《芬陀利室词话》)。从曼殊、晏几道到秦观、黄庭坚,词作中吹物极少;贺铸虽有咏物的名句,却难寻其咏物佳篇;欧阳修虽写有不少咏物诗,温词中却咏物较少。柳永《乐章集》近二百首词中,咏物词不足十篇,比例相当小,且咏物之篇不及言情之作细腻动人。苏武和周邦彦抱有一二咏物名篇,但不少作品与所咏之物相去太远,失之大散。李清照的咏物词,无论就其数量比…  相似文献   

2.
咏物词在宋代词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影响咏物词艺术境界的是对物我关系的观照和处理方式。本文对苏轼和李清照的咏物词作比较分析,从他们不同的观物方式以及形成这种特定方式的原因的探究来理解“体物”与“抒情”在咏物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求诸两宋词坛,咏物一体至南宋始盛.清蒋敦复云:“唐、五代、北宋人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在李清照之前,张先、晏几道、王安石、苏轼、周邦彦等人都有咏物之作,且不乏佳构,但他们缺乏自觉的咏物意识,在他们的作品中咏物之作数量也不多。而在李清照的《漱玉词》中,咏物词占了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4.
咏物词是史达祖最主要的创作题材,在历代评论中多与周邦彦、姜夔咏物词相提并论。与周姜二家相比,梅溪咏物词代表着南宋咏物词风,在情物关系上有意寄情于物,但不如白石高远邃深;形神关系上“尽态极妍”胜过周姜,却只限于清真使用的神似途径;创作姿态上继承清真精心安排之法,却不似白石神韵天然,不留痕迹。在宋词咏物中,处于从清真到白石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5.
蒋景祁的咏物词不同于堆砌用典的方物志,而是继承了《乐府补题》比物类志的传统;不追求体物入微,而是咏物中微有个人情思寄托;不同于浙西派的空洞堆砌,追求典雅而富有机趣。蒋词对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咏物词既有所借鉴,又有意修正,体现了蒋景祁以创作实绩规矩词坛走向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史达祖(梅溪)是南宋中后期著名词人,其咏物词历来享有盛誉。解读史达祖全部咏物词可以发现,其咏物词以体物为主,与柳永、苏轼相近,而与周邦彦、姜夔貌同实异。从内容来看,其大多数咏物词没有太深刻的寄托,只有部分作品寄寓了较深刻的情志内涵,少数作品则具有富于理趣的特点。给梅溪咏物词带来声誉的是其“凝情观物式”的创作姿态及其精湛圆熟的表现技法。  相似文献   

7.
易安词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创作现象,即其细腻幽深的情感内容多数是以咏物词为载体的,且词人在咏物题材的选择上,对花木意象情有独钟。易安咏物词"终日向人蕴藉"的,是一生痴情所带来的伤情和词人以花自咏自标的品格与风韵。其咏物词作成为了词人命运和情感的一种投射。所咏花木在词人笔下达到了两个合一:即物与词人命运合一,物与词人情怀合一。词人无限身世之感和曲折情怀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咏物诗歌有悠久的传统,诗人寓情于物,通过咏物表现自己的理想、感情,如屈原的《桔诵》、骆宾王的《咏蝉》等,词出现后,咏物仍是传统题材,敦煌曲子词中就有咏剑词等.但到末初,词用来娱宾遣兴,咏物词多寄托男女爱情,或者用来描摩物态,内容狭小,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北宋的咏物词到苏轼才以成熟的面目出现.苏轼咏物词数量不多,只有二十几首,但大多有寄托,有较深刻的社会内容.他的几首著  相似文献   

9.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颐都作绝妙词。”①咏物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来抒情言志。“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②文学家注意到四时更序,万物荣枯与人们活动的联系,以物命题借物抒怀,以文学创作的实践宣示了自然物象对于诗人的审美意义。自然的万事万物各有其形貌特征,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形”乃事物的外观形态,表象特征;而“神”则是事物内在的精神气质、人物的性格、情思。二者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词中咏物,既随物赋形,达到形似,又神情必肖,臻于神似,形似神…  相似文献   

10.
在对汉赋的研究中 ,骋辞大赋和抒情言志的小赋受到高度重视 ,而咏物赋则几乎面临被“默杀”的境地 ,少有研究者问津 ,这与咏物赋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是不相称的。细读文本 ,我们可以发现 ,汉代咏物赋有四种咏物模式。这四种模式在反映汉人审美意识、承传艺术特征、开拓艺术手法方面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其中物以明德和物以彰德是两种基本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物以比德和物以入景两种模式 ,前者在中国文学比德说的系列中应是一个重要环节 ;后者不但具有开创性的场景描写 ,而且通过弱化咏物、强化情的因素催发了抒情小赋 ,这种模式变迁的意义提醒我们重视对咏物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是在词作中较多使用对比艺术手法的作家,他们利用对比手法使有限的篇幅蕴涵更广阔的生活画面,寄寓自己更丰富的感情波澜,并以此来表达一种“今不如昔”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南唐后主李煜从地上皇一下子沦为阶下囚,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从仕宦贵妇到国破家亡、流离失所,身世的巨大浮沉使他们对自己悲惨处境的愤懑、对所处悲剧性时代的无奈以及对无常人生的深刻感悟,都真实地通过其词作表现出强烈的悲剧型美感,产生的独特魅力打动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3.
处于强势男权笼罩下的宋代女性词书写高潮的出现与宋代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和词体的审美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柔顺的姿容依附于强大的男权文化是其主流。但它更重要的意义是体现在对男权文化的抗争中。朱淑真、严蕊、李清照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冲击着强大冷酷的男权文化堡垒,让后代的女性在对自我意义的扣问中找寻到知已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山人物,李清照是婉约词的正宗作家,她又批评苏词是“句读不葺之诗”。本文在承认苏李差别的前提下,指出他(她)们处于相同的历史时代和大文化背景,面对词坛反俗求雅的现实,基于其相似的文化人格和审美取向而表现出相似的词学审美情趣。他(她)们都主张词要表现社会、时代及人的健康情感,提高词的格调和品位。  相似文献   

15.
与南宋著名男性词人苏轼和辛弃疾的一系列涉酒诗词相比较,中国文坛同期的女性词人李清照和朱淑真的涉酒诗词也具备较高的文学价值。李清照涉酒诗词与朱淑真涉酒诗词相比,情感表达上更为内敛,但诗词中包含的感情同样的浓郁难解。二人早期作品内容以闺阁春怨为主,作品意象的选择上虽常常类似但表达方式却各有千秋。因为个人经历所致,李清照的后期涉酒诗词内容则与社会时事的关系更加密切,也多了几分男子的豪气。作为男性词人的杰出代表,苏轼和辛弃疾二者作品都洋溢着词人难以抑制的才情,在内容上也大都反映了对功名的追求与失落。但苏轼涉酒诗词表达的情感更为豪放与豁达,相比较而言辛弃疾则更为沉郁与隐忍。李清照与朱淑真的涉酒诗词为以男性为主导的涉酒诗词注入了女性独有的青春活力和纯真魅力,而苏轼与辛弃疾则为涉酒诗词注入了难得的率直和童真之情。  相似文献   

16.
男女有别:朱淑真的纯女性书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淑真是继李清照之后的著名女词人,著有<断肠集>诗词二百余首.由于朱淑真在诗词中真实描写自己的个性、婚姻生活和感情需求,以至被评为不符合传统的道德观,长久以来,不受到重视.从女性书写来看,朱淑真的自我书写是女性真实性情的表现,感情真实,有异于男性词人所塑造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宋代词人李清照遭遇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之苦,一生之中离愁、乡愁、国愁、家愁盘根错节于一身.这种种愁思,在其词作中以"梦"意象的形式呈现出来,既是其个性化的表达语言,又是其真实心态的一种别样描述.  相似文献   

18.
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惠特曼齐名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先驱。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的"词家大宗"。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两位杰出女性的诗词主题和表达方式同中有异。狄金森的诗作主要涉及爱情、自然和死亡(宗教)等主题;李清照的词作则以爱情、自然和国家民族为重。即使是同一主题,她们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将她们的作品对照研究,能更清楚地窥见她们各自文化传统的某些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的籍贯,明清以来是“济南人”、“章丘人”两说并存。上世纪8 0年代所发现的一些金石资料,形成了“李清照里籍章丘说”的基础。而最近山东曲阜孔林李格非题石文献的发现,使李清照“济南人”说重新引起关注,甚至被有关方面称为“李清照研究的重大突破”。但通过清人汪珂玉的经眼书法文献《珊瑚纲》和新近出土的《贺仪墓志》及对于元好问《济南行记》等资料的重新解读可知,李清照只能是山东章丘人。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是我国女诗人中的第一人,易安词的影响力持续至今。时至上个世纪,易安词被西方学者广泛地翻译研究。在许多西方学者眼中,李清照是中国最优秀的女诗人,她的词作不仅展现了大量优美意象和诗意境界,更呈现了“双性同体”的创作特色,即她的作品既有女性的幽怨温婉,也有男性的豪情气概。李清照对中国酒文化的展现增强了易安词在西方文化中的吸引力,而西方学者笔下的易安词所含有的丰富性意象使李清照的作品极富现代气息,西方学者对李清照的另类诠释也让我们读到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学接纳的态度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