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性选择理论试图将经济学范式引入社会理论建构,在借鉴经济学对于个体行动的基本假设基础上,集中讨论微观层面的个体行动如何过渡到宏观层面的系统行为。针对基于经济学假设的理性行动模型的缺陷,科尔曼提出自我理论,通过讨论个体的社会行动决策过程,为解决社会学理论中经典的结构与能动关系,即微观/宏观问题中的宏观到微观过渡问题奠定了基础。科尔曼的自我理论是对社会研究的本体———个体进行理论建构的尝试,这正是当前社会学理论的全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制度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通例.如何促进制度变革,实现国家的善治,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论域.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提供了制度变革的宏观历史视野和研究方法,制度经济学丰富了制度变革的微观理论分析框架,但从制度效率维度考察制度变革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探讨制度变革,不能仅依据制度效率的维度,而必须引入新的分析工具,这个新的分析框架就是制度内容和制度形式的维度.英国议会的演变历程佐证了制度形式与内容的“变”与“不变”,而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渐进主义则回答了制度变革的理想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集体林权制度变迁及其内在经济动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成为社会对集体林权改革的共识。因此,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变迁的研究,对于明确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方向、深化社会宏观经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历史时期集体林权制度对于产权主体的不同界定,将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的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并运用经济学的生产与消费、博弈论、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对4个阶段的经济动因做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历次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的方向是与国家当时经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历次集体林权制度变迁实质均是国家基于宏观经济最优化目标下的制度安排,与在此安排下农民作出的微观理性选择的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功实施均是宏观制度安排与微观理性选择相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西方流通理论的相关研究多受美国制度经济学的影响,并随着它的兴衰而浮沉。新古典经济学成为学术主流后,制度经济学被边缘化,流通理论的发展也日渐式微。我国流通理论之所以陷入贫困也与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冲击有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古典经济学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而非主流经济学更加活跃。非主流经济学重视对商品流通过程的研究,因而为流通经济学的复兴创造了历史机遇。由于西方的流通理论已经演变为宏观营销学,文章还分析了制度经济学等非主流经济学的兴起对西方宏观营销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微观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行为 ,宏观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结构。微观社会学和宏观社会学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假设、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社会规则是微观社会行为与宏观社会结构的契合点。社会规则的变迁经历新创、修正和稳定三个阶段。微观社会行为推动社会规则的变化 ,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导致宏观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剖析了历史上井田制演变中农业生产组织,土地所有权,劳动者身份,税收、地租形式的演化规律,并从宏观社会结构、中观社会关系网络和微观行为人互动三个层次阐释了井田制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井田制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扩展了农民社会关系网络,促使社会阶级关系和农业生产组织发生转变,继而提升农民的资源支配权,诱使农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税制的转变;社会阶层数量、规模和不同阶层资源占有量是农民社会身份的重要表征;不同阶级的表达性行为和工具性行为的均衡演变推动了社会结构演化。由此,本文结合当前农地制度研究成果,探讨了井田制演变对当前农地制度改革中的生产组织、产权确立、农地流转和非农就业及城乡关系等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妇女权益法律保护的法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侵犯妇女合法权益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从法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分析,认为侵犯妇女合法权益问题的经济性成因,微观方面在于"经济人"的本性,宏观方面在于法律制度失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制度范式:一种研究中国政治变迁的途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分析中国政治变迁和国家权力 ,可用以制度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关心在既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下的制度安排问题 ,而在中国 ,制度变迁与其说是制度安排 ,不如说是制度环境的变迁 ,制度环境的变迁决定着制度安排的创新并产生相应的制度绩效即制度竞争力。通过对以制度为中心的研究范式的发展和运用 ,宏观地考察二十多年来中国政治—经济变迁中的一般关系及变迁困境中的制度主义原因 ,提出制度竞争力作为国家权力基础的命题 ,并基于中国经验论证产权和制度安排与制度竞争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关于技术创新与制度激励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论述,有效的制度安排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为了加强技术创新的制度激励力度,可以从企业、市场、政府等不同层面出发,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同时发力,构建一个能有效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0.
"旁观"现象已成为当前社会科学各学科普遍关注的论题。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心理学从微观的角度,指出它与人们基本的归因错误、群体责任分散有关;社会学和经济学从宏观的角度,指出它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个体的解放以及归属感的降低、道德行为的成本低于预期收益有关;伦理学将微观与宏观统一起来,指出它与个体道德信仰缺失、非正义性制度的存在有关。对"旁观"现象这种道德扭曲行为的纠正,同样需要多个学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基础和共轭研究领域,区位思想的演变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发展互相促进.通过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区位思想的演化进行回顾,笔者概括了区位沦各发展阶段的特点,明晰了经济地理学区位概念完善及其社会实现的演进过程,探讨了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区位思想的差异,并进一步总结了经济地理学区位思想的应用领域,指出"面向宏观、兼顾微观"是现代经济地理学区位应用的主要方面,"微区位研究"将会纳入到经济地理学区位思想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性别失衡下社会风险与行为失范的识别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系统识别性别失衡背景下的宏观社会风险和微观行为失范.将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方法相结合,首先从历史、国际和现实的视角出发,识别和归纳性别失衡下的宏观社会风险;其次,在对网络报道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识别性别失衡下微观层面的个体、家庭与群体的行为失范;最后,归纳总结了性别失衡下宏观风险和微观失范行为的结果。研究发现:性别失衡将刺激并加剧既有的人口、社会、经济、健康、文化等一系列风险;在性别失衡下的宏观社会风险影响下,个体与群体在婚姻、家庭、性和其他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行为失范问题;宏观社会风险与微观行为失范将威胁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我们可以在不同层面上讨论社会转型,如在宏观层面上描述整个社会的变迁,在微观层面上对某种社会行为进行分析,或者对介乎两者之间的诸如群体、制度和机构的演变过程进行研究。传统的社会转型研究大多集中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基础结构的变化上,但新近的研究业已表明,其他层面上的探讨也富有建设性。 就中央集权、生产关系等社会主结构而言,从两汉到魏晋并没有多少本质的不同,但在次结构上,汉魏之际的社会遭遇了巨大的变化。如战乱,自黄巾兴起(184)到魏文帝即位(220),社会经历30多年的混乱状态。史载汉和帝元兴时到桓帝永寿年间大约50年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国内有关区域经济理论的传播与研究方兴未艾。文章在回顾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评价,并尝试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与专业化经济原理,在理论上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认为分工与专业化的演进无论是在宏观层次,还是在微观层次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变路径;利用分工与专业化经济的思想,可以很好地解释区域经济系统的形成以及区域内的各种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研究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关于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的研究从1979年开始,二十多年来这方面研究的专著很少,论文大多集中在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方面。总的说来,从西方大学自治演变方面研究的多,从中国的文化渊源和社会背景方面研究的少;从宏观角度研究的多,从微观角度分析的少;理论思辨的文章多,实证的调查研究报告少。因此,我们需要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研究高校办学的自主权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产权理论历史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所有权具有宏观和微观双向研究性:从宏观 上研究即形成所有制理论;从微观上研究即定位为产权理论。现代产权经济学研究的产权, 是体现现代所有权变革的崭新概念,即所有权的结构组合形式范围。西方产权经济学的实质 ,是要抓住制度与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好产权制度安排,达到产权效率支配状态最优。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和西方产权经济学,作为相连的两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研究定位,形成不 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表现出很大的互补性。《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一文把这二者“ 对立”起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对西方产权经济学及其在中国改革中的作用,应进行实事求 是地评价。  本文是作者承担国家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问题研究”的一个阶段成果 。  相似文献   

17.
人类系统的整体性彰显其基本单元与结构为国家及其关系;区别于国家层次的社会基本矛盾结构,可将国家关系结构视为人类系统的宏观结构。体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生产既是国家亦是国家关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前提,由此成为人类系统形成与演变的微观基础。人类系统纵横向统一发展的微观基础与宏观结构的提出是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8.
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制度建构的刚性需求和法学理论对制度结构的宏观整合是完善现代社会法律制度的基础与内在动力。当前我国的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制度缺陷和规范盲区,它与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在深层次上存在着制度价值上的暗合。"价值—致归—理论"的提出为这两种制度的整合与重构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这种制度需求下,逐步全面取消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制度,代之以完善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路德维希·拉赫曼遵循"交易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以异质资本品及"万花筒般的"世界为假设,阐述了由企业家行动及市场作用形成的形态学的资本理论。从拉赫曼的视角来看,产能过剩现象是上述两方面作用下资本秩序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失调现象。由于资本结构理论成为连接微观基础和宏观分析的重要一环,因此微观、中观和宏观的产能过剩现象均可在这个理论分析框架中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20.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学者的论述 ,有效的制度安排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为了加强技术创新的制度激励力度 ,可以从企业、市场、政府等不同层面出发 ,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同时发力 ,构建一个能有效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