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我军到北京后才真正接触新文化运动,并由此开始他持续二十年的翻译生涯。在张我军的翻译中,尤以日本白桦派、自然派文学作品为多;同时他还从日本接受了左翼思想,翻译左翼社会科学著作多种。张我军的翻译活动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而其文学翻译则更是与鲁迅、周作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学贯中西的的学术大师钱钟书先生提出的"诱""讹""化"翻译观,在翻译学界反响强烈。目前,关于此译观的分析研究,各家众说纷纭,视角不一。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都是不可避免地烙上"讹"的反叛者的印记,但又不甘于"落寇为草",时时刻刻,兢兢业业争取"化"境界正统地位,故便从"讹"通向"化"的道路上不断克己,在这坎坷的中间地带和空间中重塑原作,平衡于还原原作与潜意识地体现自我的张力之中。钱先生的"诱、讹、化"翻译理论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哲思认识论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元散曲“宫调”和“曲牌”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曲是元代的韵文体裁,它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与唐诗、宋词一脉相承,而又有所变革和发展,吸收了俚歌俗谣、说唱、戏曲等的丰富养料,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形式。本文旨在探索元散曲汉译英过程中"宫调"和"曲牌"的翻译方法,在强调二者在散曲中的重要性的同时,通过比较和分析,得出结论:在翻译"宫调"时,使用拼音即可;而在翻译"曲牌"时往往需要对其含义加以调查和研究,使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林立,观点纷呈,其中不乏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西方有关"等值翻译"的研究也有几大流派,奈达的"动态等值"论是所有流派中最有影响的。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异,"形式等值"在中英互译中有其局限性,而"等效翻译"在翻译实践中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在"政治正确性"的框架下,由于英语翻译中译者对种族、宗教和社会性别等敏感问题的理解偏差而导致了深层文化差异,基于"在准确性和可接受性之间的选择"、"委婉跑步机"等翻译理论,探讨总结了这类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严复曾提出翻译的三原则"信""达""雅"。在生物化学翻译中,往往只注重"信"和"达",而忽略了"雅"。从词汇层面、句子层面和修辞层面诠释了生物化学翻译中的"雅",期待本文能为生物化学翻译提供有效的指导,从而提高生物化学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7.
对比了英汉方位词"东"、"西"、"南"、"北"的组合类型,分析了方位词词序的成因,指出汉语的认知过程一般是参照点先于目标,而英语一般是目标先于参照点。同时论述了"东"、"西"、"南"、"北"的翻译以及其文化蕴涵,对语言教学、翻译等应用学科具有一定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广告翻译应遵循美学原则:融"音"、"形"、"意"、"美"于一体的语言优化原则、受众的文化可接受性原则、情感传递原则。广告翻译是一种"美"的传递,应以受众为中心,从语言美学特征、文化交际功能和情感传递方式等方面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减少翻译中的美学失误。  相似文献   

9.
鸳鸯蝴蝶派因其在近代文学研究中的边缘位置,使得该派翻译活动一直未能进入翻译研究的视野。运用约翰.弥尔顿"工厂式翻译"理论,通过分析该派译者的译本选择、产生、传播及影响等环节,认为该派的翻译活动属于典型的"工厂式翻译"模式,其翻译模式的形成与译者的诗学观念、译语读者的阅读需求以及翻译的商业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接受理论"认为艺术作品只有经过读者(或观众)的积极参与和传递,才具有生命力,强调读者的阅读理解和创造性想象。一部电影作品能否在跨文化语境中获得成功取决于观众对翻译文本的认同和接受。影视字幕翻译要求在有限的时空里最有效地提供相关性最强的信息,观众的接受性和传播的有效性是决定翻译策略的关键因素。中国出口电影字幕在翻译过程中虽然造成信息缺损,降低了"信"的幅度,但是保证了"达"的效度,真正做到了"传而达"。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关于翻译标准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过。总体看来,良好的翻译要求译者能真实地再现原文风貌,最根本的是要做到"顺"和"达"。鲁迅、严复、玄奘等人在翻译过程中,都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力求做到文理通畅,明白易懂。要想做到"顺"、"达",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要认真把握语言差异;二,要顺应译文句法文理、修辞文风;三,要把握句子...  相似文献   

12.
"对等"一直以来都是翻译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文中从"对等"的角度出发,对赖斯和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得出翻译过程会受到具体的价值标准的影响,而这些价值标准以及实现这些标准的翻译策略是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与翻译有关的各方(译员、编辑、校对者、原作者等)共同设定并一致认同的。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判断一篇译文的...  相似文献   

13.
美学与中国传统译论有着深厚的渊源,在翻译教学中也有着一席之地。"美学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再现原文的语言美。随着翻译美学的发展,美学与翻译教学的结合成为一种必要。翻译教学中,对学生的"美学教育"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和加强学生的"美学再现"能力。  相似文献   

14.
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在文学发展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对文学翻译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从"非个人化"的理性角度来探讨优秀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翻译是"非个人化"的行为;译者是传达原作艺术情感的媒介;译者要不断地牺牲并超越自我的主观个性。"非个人化"理论让我们深刻反思翻译的性质、过程以及译者的任务和译德等。  相似文献   

15.
西语姓名中译虽然只是翻译实践中非常微小的一个部分,但在国际经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应用极广。许渊冲先生针对诗歌翻译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同样适用于指导西名中译,只是在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本文结合实际论述了"三美论"在西名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并结合一些优秀的译名,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存在"学不致用"的尴尬局面,应根据翻译教学的实践性特征在翻译教学中运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三用"原则,提倡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其可行性已被教学实践初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运用现代阐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围绕文学翻译领域"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的提出,论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冰心不仅从事文学创作,也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优秀作品。纵观她的翻译作品,冰心翻译的"读者意识"始终贯穿于她的整个翻译过程,而且具体落实于指导其翻译的"信、顺、美"三原则之上。文章简要概述了冰心先生的"读者意识"翻译思想,并结合其翻译实例分析了她在翻译实践中所奉行的具体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9.
"翻译文学"研究是一门新学科,其本体认知和学科范畴属于新的研究领域。"翻译文学"是承载着异质文化特征,是植根于本土文化语境的文学形态学。重新审视"翻译文学"的批评性研究,提出"翻译文学"研究已基本形成学界普遍承认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模式,但也存在分歧和争论。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中,翻译策略是译者必须认真思考并慎重选择的问题。需要对翻译策略的定义、类型、影响因素等几个问题进行梳理,以美国小说"Gone with the Wind"的几个中译本为例,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