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爱玲除了其著名的作家身份外,也是一位硕果颇丰的翻译家,但她的译者地位一直被边缘化。借用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从语言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翻译生态环境的外因和译者心理机制等翻译生态环境的内因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干涉和影响及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及选择来诠释张爱玲翻译边缘化现象,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张爱玲翻译的价值,拓展翻译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2.
外宣翻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外宣翻译成为了文学、文化、翻译及媒体界讨论的热点.巴赫金的思想对当代人文学科有着重要的影响.梳理巴赫金的主体间性、对话性和积极接受思想,结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案例,阐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身份确定问题、对外翻译中的对话性问题以及读者的积极接受问题.巴赫金的思想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条在对话中传播,在交往中构筑主体间的意义地带的可借鉴之路.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中国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与非传统文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加说明翻译在我国文学对外传播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热潮下,该文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文学传播的重要手段,翻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得到更广泛实施的新时期,有必要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的翻译进行再认识,包括对翻译的作用的再认识,以及对译介内容、译者选择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再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学在国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翻译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将外来文化"引进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中国本土文化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演变可谓举足轻重,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就是明证。今天,在中西文化和意识形态激烈角力的现实背景下,翻译发挥出愈为重要的功用。以史为鉴、以现实为考对翻译的本质属性、价值意义、未来"路向"及其相关因素重新审视,分析国内外中国文本外译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探讨如何利用翻译的效能和价值,实现中国意识形态对外宣传,将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的综观整合性研究,翻译生态环境是重要的研究视角之一。唐诗的翻译在对外翻译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国度不同时期问世的译本风格各异,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面向的翻译。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考察翻译生态环境下译者的成长、译本的风格及译作的社会效应,得出译本的多元化是客观的、应当得到包容和肯定的;其存在不但具有文学价值,也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次论坛是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召开的,旨在推动国家对外交流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语言服务。许渊冲是我国中、英、法三语互译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的确立。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为全面和深入地研究许渊冲翻译理论、发掘翻译理论的中国学术资源、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提供学术平台以及对翻译中国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走出去既要彰显文化的独特性又要使其融入世界多元文化体系中,以求同存异,和谐发展。林语堂早在20世纪初亦有如此先明之举,他力排众议地以中译外和异语写作的方式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文章通过分析林语堂文化外宣作品《吾国与吾民》中的创造性翻译案例,发现在对待文化传播和中译外问题上,林语堂以其独特的文化态度,从一个广阔的国际视野,来对中国文化信息进行创造性翻译,充分发挥了其作为译者的主体性,也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娴熟的双语能力和灵活的创造性翻译手法。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语境下,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但与此同时,全球语言文化单一化态势也日渐明显。为了维护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弱势文化应加强对外宣传,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生态翻译是一个有效手段,因为文化负载词负载着体现各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生态翻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改善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生态环境和提升译者素质。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生态翻译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输,也有益于维护汉语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在世界语言文化生态系统中的身份地位,还能增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世界语言文化的多元共存和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  相似文献   

10.
生态翻译学以整体翻译生态环境为平台,为译者提供了在选择与适应过程中选取最优译法的可能。作为文化印记载体的文化负载词是翻译生态环境中连通原文本和读者的关键,文化负载词的这个“惑”若在译本中得不到合理恰当的“解”,原文本便无法以完整真实的面貌在译本中得以展现,进而读者从译本中获得的文化体验也必定是存在损耗的。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看,以杨宪益夫妇英译本《儒林外史》和白睿文英译本《活着》为例,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的文化负载词能够有效帮助译者实现“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动态平衡。中国优秀文学的“走出去”乃至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需要以翻译生态环境中各个相关要素的考量为依据,以适应性选择为基础确定可行的翻译策略,采取适宜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文化建构,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构;二是外建。纵观中国翻译史,翻译的文化构建功能还只是“单向通道”,只有内构,却忽略了外建。当前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化较量,需要以生态翻译为手段,提倡“译有所为”的翻译策略,积极推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而生态翻译视域下的文化建构,主张在他文化中建立社会记忆,而社会记忆的建立,需要在他文化中取得话语权力,这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翻译文学经典化;二是“抵抗式”的异化翻译策略。生态视域下文化的建构,不仅重视“东学西传”,更提倡“东学西转”,以期补过拾遗,更好地发挥翻译的文化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翻译的文化建构,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构;二是外建。纵观中国翻译史,翻译的文化构建功能还只是“单向通道”,只有内构,却忽略了外建。当前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化较量,需要以生态翻译为手段,提倡“译有所为”的翻译策略,积极推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而生态翻译视域下的文化建构,主张在他文化中建立社会记忆,而社会记忆的建立,需要在他文化中取得话语权力,这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翻译文学经典化;二是“抵抗式”的异化翻译策略。生态视域下文化的建构,不仅重视“东学西传”,更提倡“东学西转”,以期补过拾遗,更好地发挥翻译的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中华文化“走出去”.《白蛇传》历经千百年的洗礼,传诵至今,魅力无穷,有很深的文化价值.本文从雅各布森“符际翻译”理论视角研究白蛇故事的演变与对外传播,探讨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以便加深读者对“符际翻译”理论的理解,更好地开发中国民间传说,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丰富世界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其外宣翻译是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再次准确地进行意义重建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从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和译本"多元共生"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用本土的翻译理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文本翻译,提出要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多模态性,达到准确的信息传递,达到生态平衡,实现真正的"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深入推进,翻译人才紧缺现象日益凸显。翻译资格考试制度有效地促成了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在新时期,新的国际背景下,仍然需要不断完善翻译资格考试制度,促进翻译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完成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规范英语,是中国文化在全球化交流中的必然产物.文化翻译观视角下,中国英语在翻译中具有客观性和重要性.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手段,中国英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中国英语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方式是在词汇层面,合理使用中国英语,大胆"存异",而在句法和语篇方面,中国英语不具显著性,翻译时要向主流英语靠近,积极"求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蓝诗玲、威廉·莱尔、杨宪益三位译者的英译本中的中国古代科举文化词汇的翻译探讨三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策略和读者考量。研究发现:三位译者在翻译科举文化词汇时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些策略的选择与译者的翻译目的相关。蓝诗玲和威廉·莱尔在翻译中采取了让译文接近读者的策略,考虑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从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视角来看,莱尔和蓝诗玲的译本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文学传播的重要手段,翻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得到更广泛实施的新时期,有必要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的翻译进行再认识,包括对翻译的作用的再认识,以及对译介内容、译者选择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再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学在国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内容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其对外宣传的效果事关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以胡庚申先生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立足点,从西柏坡红色旅游圣地的外宣翻译实例入手,以生态翻译学的方法探讨翻译过程中"三维"的适应与转换,从而帮助译者实现适应性选择,为译者对如何提高红色旅游外宣材料的英译质量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是通俗性娱乐性作品翻译传播成功的例子,是翻译(译者身份、翻译理念与翻译策略)与传播内容(故事情节)、传播环境及渠道(海外出版与宣传销售)、传播受众(读者定位)相互配合与协同运作的结果,而非原著翻译加出版发行两个独立的步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必须符合传播的基本规律,才能促成文化对外传播.翻译选材的内容适于传播,是传播的必要条件;翻译作为文化对外传播的手段和方法是前提条件,以文化传播为目的;有利的传播环境与渠道是文化走去的充要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