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观,体现了作家自身对文学认知的基本观念,深刻影响其创作审美价值的取向。由于文学观的不同,两类“右派”叙事作品在艺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两类右派叙事作品文学观的比较,其实质仍然反映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而虚构是建立文学与现实联系的唯一手段。正是由于作家从小说的虚构本质出发,在充分想象的空间里对人的存在境遇给予热切的关注,才使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真实。由虚构到真实,这是艺术文本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文学社会学视域中工农兵文学受众观的特点:受众是提出各种要求的工农兵文学的主动策划者,而不是听命于作家的被动接受者;受众不但阅读作品,而且检验作品;阅读作品的主要目的是接受思想教育,在接受教育的前提下进行艺术欣赏。这种受众观和其他的通俗文学、精英文学的受众观完全不同。而这种独特的文学受众观,是由毛泽东的政治文学观所决定的。从今天的角度看,它有违于文学的本质规律,但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新疆当代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的散文创作体现了自然生态观和生命生态观的交融。其作品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及由这种合谐而显示出的一种生命生态观。其对大自然的描写是民族生活与民族文化孕育的结果,对生态的关注为西部文学增添了新的地域文学表达。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少有的全才,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艺术成就卓越,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书法和画作,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他是豪放派的代表,早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藐视权贵,忧国忧民。后期作品超脱自然,解脱礼教束缚,尊重个性价值和人性之美。而六朝文学观历来被文人所诟病,但在苏轼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对六朝文学观的体现。本文笔者从六朝文学观形成的原因和苏轼的人生轨迹与写作风格出发,探讨了苏轼作品中对六朝文学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夏目漱石青少年时期接受汉学教育情况;结合他一生的创作来探讨中国文学对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影响;指出贯穿夏目漱石作品的是一种入世的、重实际的、侧重于道德与伦理的文学观,这种经世济民、劝善惩恶的文学观与中国文学的思想根源——儒家思想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学是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考察孟子的心性修养学说,可以发现其中体现着一种大生命观.孟子认为个人的生命不只是个体的存在,而且是通过时空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其大生命观可分为三个维度,即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境界维度.孟子大生命观的特点在于知识与道德的融通,能够为当代解决知识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学终结论"源自希利斯·米勒.学术界以该命题为研究对象形成对立的两派.因此,能否正确理解米勒的观点成为探讨问题的关键.米勒的《文学死了吗》从世界、作品、读者三个角度捍卫文学性,阐明了自己的文学观,并提出应对文学地位被大众传播动摇的对策.无论是从理论意义,文学自身拥有的超越其他大众文化的特质,还是从指导读者阅读的方法上,他均表达了支持文学的信念.这一文学观与中国1980年代后的文学实践具有同构性.  相似文献   

8.
屈原是中国古代传统士人精神的杰出代表.他生活在一个充满荒谬的非理性世界之中,他的生命就是反抗荒谬的生命.屈原作品和他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而又一一对应,作品的不同体式和风格与他心绪、理性思考所得也存在着对应关系.这正符合艺术修辞学所包含的信念,即创作主体的作品和他创作作品时的心态存在对应关系.后结构主义者德鲁兹建构了一套社会发展历程的模式符码化--超符码化--解符码化--再符码化.这个模式所反映的矛盾的结构运动和屈原的生命历程及其代表作存在对应关系.从这三者出发,可以对屈原生命历程作一修辞学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从横向比较的角度和宏观层面探讨梁实秋的文学观和翻译观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其文学观对翻译观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摹仿与纪律"的文学本质论使他的翻译态度严谨而理性;"天才说"的文学主体论使他的翻译选择呈现出较浓的文化精英意识;"中庸平和"的文学审美论使他的翻译策略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在彰显"异"的基础上体现"适度"原则;"判断与透视"的文学批评论使他的翻译批评注重对作品伦理功能与艺术功能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
孔子"志于道"的生命观把生命与理想合一、重视人的现实生活而不甘心受天命鬼神的摆布、将美融入生命中.但是这种生命同也有其弊端,它使人束缚于礼法之中,最终无法得到真正自由的发展.而此种生命观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文人的处世态度、精神风貌、理想追求,到文学的人格风格、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的哲学思想贯穿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他的第一部小说<白孔雀>则是他以文学的形式探索哲学的起点.他的宇宙观是宇宙是以对立物而存在的.他在<白孔雀>里着重探讨了理性与直觉、肉体与精神、自然与文明的对立关系.正是这部作品为他今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领域的得与失和他的个性气质有密切关系.通过对俞平伯的散文小品、新体诗、旧体诗创作等的考察,以及俞平伯的朋友们对他的分析评价,可以看出俞平伯始终是一个"晚明人".这种气质和素养使俞平伯能够对<红楼梦>的艺术有深度的把握,因而具备了胡适所不可能有的文学视野,做出了杰出的研究成绩.但俞平伯在思想气质方面又与曹雪芹存在差异,因此他不能在<红楼梦>的思想性方面有深度的感知,而始终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俞平伯主张作家的个性决定作品的性质,这一文学观运用到对俞平伯自身的分析上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3.
《边城》的美学意蕴幽深丰盈,耐人寻味。作品不仅建构了一个由自然美、风俗美、人情人性美相融而成的恬和秀美的“边城世界”;还讲述了一个曲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并在其中注入了作者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毋庸讳言,《边城》并非完美无缺,它的思想缺憾与作者所持的自由主义文学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纵观陈寅恪先生治学的各个阶段不难发现,其对文学领域问题的关注可谓是一以贯之。文章主要从文学方法论、文学审美观、文学文体观及文学比较观这四个维度来考察陈先生的文学研究。知人论世、今典与古典的考证是其在文学研究上运用最多的方法;在文学的审美上,陈先生主要从文学的思想、结构、语言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运用历史的眼光去考察各种文学文体的变迁是其文体观的最重要特色;在中西文学比较领域,陈先生强调二者对比的范围及适合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尤重中国文学的独特性。这四个方面基本上形成了陈寅恪文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萨特的文学观是建立在其哲学自由观的基础上的,在某种意义上,他的文学观是其自由观的印证。萨特的自由观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因此,在对文学活动的认识上,他一方面宣扬作家在创作中具有绝对的自由,读者的阅读行为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梦”;另一方面又否定自己的言说。作者指出,源自自由现的潜在冲突构成了萨特文学观的内在解构力,唯有从其自由观中我们才能找到理解他那捉襟见肘的文学观的理论线索。萨特的文学观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能过于绝对,对之我们应该有分析地汲取。  相似文献   

16.
涉医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医学交叉并相互促进的结果,四大名著作者在作品中描绘了丰富的医药实践活动.四大名著中涉医文学具有认知性、文学艺术性、夸张及虚构性的表现特点.生态翻译观视角下涉医文学英译要首先挖掘其在整部作品中的特点和作用,而后分别在语言形式、交际层面及文化移植三个维度灵活做出适应性选择.文章在生态翻译观指导下,以四大名著英译本为例,依据涉医文学的特点试图总结出文学作品中医药元素的一套英译原则及策略.  相似文献   

17.
电影导演的文学观是电影导演对电影剧本的选择方式、选择手段,处理方式、处理手段,以及从电影剧本到电影作品制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风格追求。张艺谋电影作品文学观的核心内容是“摒弃原创,以‘我’为本”。文学作品是他电影创作的源;在他人的作品中安顿自己思想的魂;凸显个性,强化女性形象,喜好北方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上剥远非下补近失”不是个别观点,而是皮日休整体文学观的一个表征。这个文学观,由文学理想论、文学作用论、文学批评与创作论等三个分支组成,是皮日休作为唐末新儒家承前启后的中介人物在追踪并摹仿韩愈过程中形成的。三者散而为文学观的不同支点与不同侧面,合则为整体的文学观。皮日休的文学创作就在这种文学观中展开,而他的政治活动,乃至生平,也都在这种文学观的影响下逐步完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正常发挥文学功能的目的出发,以王蒙对《红楼梦》和王朔作品的古与今、雅与俗的评价及其对文学教化功能的批判为视角,从理论发展的角度论述了王蒙文学消闲观的形成过程,指出王蒙文学消闲观的基本内涵就是为满足闲暇时间消费需求而向大众提供的以娱乐为主的一种非政治功利的文学观,它体现了由政治意识形态消费向大众娱乐文化消费转型的时代特点,其目的是满足消闲娱乐的文化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历史存在,是以无序隐含着有序,以芜杂隐藏着潜流,维度多端,色彩斑斓,众声喧哗,一切都处在纷繁复杂的动态之中.必须以大文学观,才能总览文学纷纭复杂的历史的、审美的文化存在,深入其牵系着人心与文化的内在本质,展示其广阔丰饶的文化地图,揭示其错综纷繁的精神谱系.研究现代文学而对于与新文学处在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上的通俗小说、文言诗词、传统戏曲,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所知有限,甚至不求博学多识,乃是一种知识上的重大缺失.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应该分工合作,对百年文学多样、多层、多维的史料资源,进行卷地毯式,或竭泽而渔的清理,然后从纷繁复杂的历史文化存在中,抽象出属于自身原创的原理、法则,用自己的声音与当代世界进行平等的深度对话,这才算尽了现代中国学人的职责.如此,或能重开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新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