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马克思交换理论阐述了交换和分工的辩证关系,划分了交换发展的三个阶段,并详细分析了现代交换.马克思认为,交换不仅只限于在形式上设定交换价值,而且其发展必然使生产本身从属于交换价值.现代交换的内在矛盾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并为超越自身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平等派运动是十七世紀英国資产阶級革命时期一次極为重要的小資产阶級民主派的运动。在它的直接推动下,英国資产阶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資产阶級民主阶段(1647—1649年)。平等派运动从它产生、發展,直到最后結束为止,共經历了十四年的时間(1647—1660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平等派运动的产生及其与新模范軍相結合的时期(1647年);第二阶段,即平等派运动超出新模范軍的范圍并与广大群众相結合的时期(1648—1649年);第三阶段,即平等派运动轉入神秘主义及其最后瓦解的时期(1650—1660年)。本文仅拟就平等派运动第一阶段的几个問題,即(一) 平等派的第一个革命綱领;(二) 平等派与新模范軍的关系;(三) 帕特尼軍队代表会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异化观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即黑格尔主义异化观、人本主义异化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异化观。 1845年以后,马克思在历史观上已超越人本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异化观也超越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 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观。我们应该以马克思成熟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观而不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人本主义异化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  相似文献   

4.
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种种不同理解和认识,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关系的理论,这种理论的演变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一) 在很长的时期里,人们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越大、越公越好的公有制,就是按劳分配,就是直接社会劳动交换的劳动平等、报酬平等,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商品、货币不插入其间,“看不见的手”不起作用。这是由于马克思对当时的商品经济持否定态度而构想的一种非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模式。这个模式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工厂,人们使用代券领取实物。这个模式一直统治着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界。马克思构想的“自由人联合体”,恩格斯的“一旦社会  相似文献   

5.
因受特定历史、地理和经济的影响,新南非劳动关系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殖民统治时期、种族隔离时期及种族隔离以后时期.体现了由实质不平等的劳动关系向真实平等的劳动关系的转型.为了维护新型平等的劳动关系,新南非当局从宪法、其他相关劳动立法和国际劳工标准三方面对劳动关系进行规定,表明南非致力于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意愿和决心.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特征的现实出发,创建性地将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并以科学的态度设想了其分配形式,即初级阶段中消灭了剥削但并不平等的按劳动量的分配和生产力高度发达阶段下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在现实基础上客观分析了财富的产生过程,对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是包含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进行了分析,对收入分配基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进行了科学论证.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我国不断拉大的收入差距,政府要以马克思的分配观为指导,积极地调动创造财富的各种因素,提高劳动收入比例,有效保障社会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历史地位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马克思晚年的飞跃,即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主义构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构想;第二阶段是恩格斯晚年的飞跃,即根据新的历史环境,提出了东方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不能盲然地搞“国家社会主义”的忠告;第三阶段是列宁晚年的飞跃,提出并开辟了“新经济政策道路”,即必须把经济建立在市场、商品基础之上;第四阶段是邓小平当今的飞跃,提出并领导中国人民实践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模式.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济平等是指行为主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同等的地位,也就是机会均等。这里的行为主体,指的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和由许多个人所组成的集体;其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环节;机会均等意味着行为主体在获得就业机会、投资机会、受教育机会、参与民主管理的机会、合作机会等方面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的基础上,对经济平等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证,在其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中有着深邃的表述。我们知道,交换作为商品的形式规定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要素:关系的主体即交换者,他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化对于社会不平等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马克思把社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异,而韦伯则认为,社会不平等是财产、个人机遇和市场状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是建立在人们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的基础上的,而韦伯的阶级概念则是从财产、个人机遇和市场状况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的.在西方社会新的分层背景下,工人阶级的变化客观上要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阶级概念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国内创新驱动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创新驱动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根据创新驱动理论研究的时期、内容及其数量,把创新驱动理论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初期研究阶段、集中研究阶段、深入研究阶段.对这几个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比较分析,追寻学界对创新驱动战略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轨迹,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一是要加强创新驱动战略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二是要强化创新驱动的多氛围、多学科研究;三是要加强对创新驱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关系研究;四是要加强对马克思创新驱动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的讨论,除了重建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的传统理解之外,又冒出了以股份制作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形式,形成以个人私有为基础的均富状态的新的理解。这两种理解都是对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的误读。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根本性质的问题关系到马克思学说的基本意义。马克思学说的最高成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开启当代哲学问题的基本视域。在这个视域中,人们必须真正进入对知识的存在论性质的思考。惟有通过这样的思考,一个向来被“对象世界”所遮蔽的“生活世界”才可能呈现出来。由于这个世界的呈现,历史唯物主义以之为前提的哲学革命才能被认识清楚,并进而能够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导向一种新类型的知识,而这种“真正的知识”应当通过建立“生活世界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去获得。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历史之谜”的问题之后,实际上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哲学探索,包括其后期的经济学研究阶段在内。意识到这一点,即马克思后期的经济学研究特别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经济学研究与其哲学思想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深层内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通过考察马克思解析“历史之谜”的方法从人本的、逻辑的到历史的转变过程,可以发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双重向度即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在经济学的视域中获得了根本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公平正在受到市场的挑战。市场机制给教育领域带来了竞争、选择等新的社会关系,并衍生了新的教育公平问题。当前,教育公平正在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基础性伦理诉求。因此,教育公平必然会成为教育市场的合法性前提之一。为了在转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解决市场与教育公平的矛盾,我国教育政策应确立差异平等、差别原则等新观念,作出新的教育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设想被广泛解读为"跨越资本主义",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思想理论混乱。实际上,马克思这一设想的本义指的是制度内跳跃,即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跳跃,而不是人们广泛理解的制度间跨越——"跨越资本主义"。从这一全新的视角出发,过去的解读所引发的思想混乱可被逐一澄清。对于东方社会的发展而言,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设想具有两个重要的理论价值,一是论述了社会跳跃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在历史哲学层面为研究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6.
“刘易斯拐点”突现:我国劳动力资源面临重大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供求市场上的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城镇转移流动中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初现端倪,虽然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农民工被迫返乡现象,但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回暖,随即又出现了民工短缺。显然,我国农村劳动力供求状况已经跨入"刘易斯转折区间",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这一阶段性特征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劳动力市场将面临重大转型。深刻剖析和全面研究这一重大转型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机遇,有效保护和深度开发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以维护和提升我国产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且事关长远。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早期法哲学是人本学的法哲学,但随着马克思对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他实现了从人本学的法哲学向"经济学的法哲学"的转变,而"经济学的法哲学"则实现了对自由、平等的法权观念的批判和超越,从而使得马克思的法哲学深深植根于生活的生产和经济活动之中。但对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把握又不能单纯地停留于经济分析之中,而必须深入到"实践"的概念,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马克思法哲学的批判性和超越性,这种实践论的法哲学是对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整体性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的产业体系与产业发展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中国产业的发展在制度变革中进行,同时必须进行产业内的制度变革;二是中国的产业必须不断地调整、提升,跟上世界产业发展的步伐,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中国产业发展还面临三个挑战即新经济形态与新生产方式的挑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放市场的挑战、技术进步加快导致创新的竞争的挑战.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国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中国产业的智能化知识创新能力,建立世界制造技术与生产中心,推进服务业发展并以发展知识型服务业为重点.  相似文献   

19.
从"人伦"到"契约":中西方信用文化的比较分析及法律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信用是建立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是借助于血缘关系和熟人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由人伦基础所构成的德性范畴,它强调的是行为人的操守和自律;而在西方国家,可以说契约文明构成其信用文化,信用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之上,它强调的是规范和监督,体现了平等自由、等价交换和正当权利的法律原则。当代中国社会相对传统社会而言在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那种借助于血缘和熟人关系而形成的人伦信任心理和权利义务关系,均被由市场经济利益调整所形成的契约关系所取代,由法律调整的现代信用,完成了我国信用文化从"人伦"到"契约"的现代转换,进而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两个马克思"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批判某些西方学者提出的“两个马克思的对立”的错误时,不能因此否认有不同的马克思的存在。不能用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先天论和量变论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而应当用唯物史观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应当尊重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事实。从哲学方面来看,确实存在着不同的马克思,有理想主义者的马克思,有黑格尔主义者的马克思,有“费尔巴哈派”的马克思,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思想超越以后,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有不同的马克思的存在,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