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游记》是运用艺术手段进行的中国精神哲学的建构尝试。源起传承中,其故事内容不断丰富,这正是中国精神生活发展、完善的真实写照。《西游记》搭建神话平台,借助审美力量将释、道、俗、儒等意识形态推向精神境界的顶端。同时,挖掘取经人自我意识中的任性、定性、俗性、魔性和耐性层面,把取经上升到知行合一的行动理性高度,通过对诸精神价值的表现和选择,窥探中国民众的精神命脉和核心价值。《西游记》的艺术宗教是伦理精神的宗教,它以伦理目标的实现作为统摄,达到至善境界,因而,上升到精神哲学意义上的喜剧高度。这是自我意识在客观方面获得确证和圆满的精神解放状态。《西游记》印证了中国民众践行伦理理想的艰辛历程,张扬了中国伦理精神的浪漫情愫。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的作家主体意识是自由精神 ,吴承恩的自由主体意识来源于时代的文化氛围 ,自由精神受到束缚和限制是吴承恩对时代的先知先觉。  相似文献   

3.
霍桑在《小伙子布朗》中以心理剖析为手段,从精神层面探究了信仰坍塌后人的生存与生命意识之间的矛盾;梅尔维尔则是从物质生活入手,描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精神自由追求者的命运。布朗和巴特比从最初的试图融入社会到最后为了信念和精神自由而拒绝与大环境同流合污,思想的不屈使得生命的价值得到体现,灵魂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4.
叶永胜 《东方论坛》2011,(6):83-86,101
小说《在悬崖上》以一个婚外恋故事进行政治隐喻,表现了知识分子摆脱小资情趣回到主流意识形态立场,以情感叙事的形式完成政治规训。小说主题虽然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但在微观叙述层面却以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表达了知识分子个人主义话语的艰难突围。  相似文献   

5.
小说的角色地位意识和结构线索意识 ,在长篇小说的创作学层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西游记》调整此前各雏形作品的人物地位而确立孙悟空为主角 ,并依次确立其他次角配角 ;又以主角孙悟空结构全书或曰以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这一主干事件笼罩全书 ,形成有机鲜明的结构线索。这是《西游记》之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所未曾有的 ,以长篇小说《西游记》始有角色地位意识和结构线索意识 ,是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6.
忠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精神信仰。孝,本为一种家庭伦理,在秦汉以后大一统皇权体制之下被拓展为君臣上下之忠。忠孝一方面是作为汉代国家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国家用政治、法律、教育、教化等手段在全社会推广忠孝伦理准则,忠孝伦理成为"家国同构"或家国一体化的内在支柱,在国家层面与社会(主要以家族和宗族为表现形态)层面得到有效的推行。忠孝在国家教化层面之外还有一个发展的空间,即在民间信仰空间中忠孝是一种当世的善行,是作为人死后升仙的必备条件存在的。在汉代流行的神仙信仰系统里,忠孝是现实道德考评与死后升仙品格的重要标准。在国家意识与民间信仰的共同影响下,汉代的忠孝画像石,既体现着国家的教化职能,又鲜活地描绘出墓主一生尽行忠孝之善而升仙的生命信仰。  相似文献   

7.
《坛经》机锋是禅宗研究的重要话题。《坛经》机锋的语言形式具有明显的审美意味,而其思想意蕴又大多指向伦理观念,二者之间的对立在精神信仰的超越中实现了理论上的圆融。因此,《坛经》的机锋是一种具有精神超越性的审美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西游记》题旨、人物、故事以及思想内涵的全面分析,探讨其在中华民族伟大振兴中的积极意义,认为《西游记》所表现出的异域探索的开放意识、抗争与进取精神、自由与秩序的辩证统一、无所不在的“变”的哲学、人格理想的批判精神、团队和群体奋斗的精神以及人才思想,是民族振兴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黄玉顺同志主编的《追寻中国精神丛书》,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6月出版。本丛书由《中国之伦理精神》(林存阳、刘中建著)、《中国之民主精神》(张小平著)、《中国之科学精神》(鞠曦著)、《中国之自由精神》(黄德昌、黄玉顺等著)四大分册组成(黄玉顺、林存阳、张小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九七级博士研究生),约80余万字。作者分别从伦理、民主、科学、自由四个层面,运用“二重分析”法,对历史加以文化反思,以寻求其“现代性”之根,从而探讨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化的出路。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根植于其自身的传统,唯有如此,才能有…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西游记》生长于独特的思想文化土壤,作品的整体文本结构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寓意,即人类审视自身本性的反思意识,个人成长历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努力寻求超越外在限制、克服自身弱点、追求无限自由的人生理想和浪漫精神。  相似文献   

11.
武影 《南都学坛》2003,23(3):70-74
《西游记》中存在着大量的诗词 ,尽管这些诗词的艺术水平参差不齐 ,历来不为人所重视 ,但因为包孕着丰富的内涵 ,而成为《西游记》无法分割的一部分。其中的许多诗词就共同反映了作者热爱山水自然景象、向往渔樵恬淡自由生活的羡隐乐逸思想。隐逸思想贯穿于《西游记》全书 ,与作者主观上鄙薄功名利禄、追求精神自由有关 ,也与《西游记》题材及题材的矛盾性有着潜在的关联 ,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以来交融渗透的产物 ,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体现出中国传统思想的复杂性及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消解精神是《西游记》自由精神的重要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上解构既定观念,形式上采用玩世性的游戏笔墨。所谓既定观念,主要包括构成《西游记》思想基础的儒道佛等观念;所谓玩世性的游戏笔墨,因其玩世的不严肃性,而具有了消解意义,主要包括具有戏谑、幽默、闹剧和童话特征的形式。这种消解精神,主要源自《西游记》写“心”的特征和人物如孙悟空市民式的浪漫与自信。  相似文献   

13.
《穆斯林的葬礼》深刘的鞭笞了种种反人道的陈规陋习和伦理观念,强烈的民族历史意识,独特的哲学伦理观念和富于个性的宗教文化心理。令人读后留下长久的伦理审思。又由于女性作家特点,于是我们就有一个新的现场,即从女权主义视域来分析审思其中的伦理意蕴。同时,无论是爱情、宗教、信仰都需要伦理观念的规范,但不能完全束缚人性的自由;没有伦理道德规范的自由对个人乃至社会都有损害,而完全束缚人性自由的伦理道德也对个人乃至社会的发展不利。本文通过对其伦理维度的研究分析,探究对现实社会生活及研究规式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是其最著名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泥土》揭示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人性的缺失与堕落,唤起人们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从功能文体学的及物性系统理论视角对小说《泥土》的文本进行剖析,揭示作品人物刻画手法和写作风格,探讨作家呼唤爱尔兰人民摆脱精神缺失、追求精神自由与意识觉醒等主题的深层含义,为小说文本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5.
福建顺昌民俗中的“大圣”信仰和物质文化遗存,在《西游记》成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而百回本《西游记》的刊行对顺昌“大圣”信仰的逆向影响和巨大改造作用,同样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来都受到极高的评价,它对后代很多诗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其影响。本文主要从思想意识形态和艺术表现方法两个层面展开,浅析《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意识、悲剧意识、象征手法、文人精神和民间文学相结合的创作精神等对曹植诗歌创作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作为一部内蕴十分丰富的神话小说,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挖掘其价值与意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传统的写美女爱情的词句理解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这种创造性的阅读方法及其得出的“三境界”结论,对我们重读《西游记》极具启迪意义。《西游记》表现出来的正是一种追求崇高理想,为之努力奋斗,历经艰险,终于到达胜利彼岸的精神与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性语境下,美学的伦理话语主要表现为个体主义、普遍主义以及两者的复杂关系。个体主义的伦理话语作为世俗社会关系的观念表达,追求个体的感性自由,注重主体的物欲享受,为世俗生活形而下的性质提供了意识形态意义的辩护。同时,个体主义伦理话语也导致了人性异化的现实。普遍主义伦理话语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现代性诉求,它出于对公共理性的维护,体现了人性形而上的意义追求。中国美学现代性的伦理话语是个体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统一形态。  相似文献   

19.
杨逵在《送报伕》中通过第一人称叙述、时空交叉、对比手法等叙事形式来组织事件、塑造人物,传达自己的伦理思想,叙事成为作者向读者传达知识、情感、价值和信仰的一种独特而有力的工具。作品所秉持的并非纯粹的自由叙事伦理学,而是自由叙事伦理与人民伦理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文化的《圣经》语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历史起源于17世纪初的欧洲清教移民,从欧洲移植到新大陆的清教思想使北美殖民地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尊崇《圣经》的文化语境,此后,这一传统便独特地存在于美国文化之中。在宗教文化异质多元的美国,作为美国社会主流宗教信仰——犹太-基督教的圣典,《圣经》一直是美国民众推崇的圣物,是社会中最普及、最实用的书籍,其影响贯穿了美国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圣经》是美国人精神信仰的支柱,道德伦理的源泉,国家意识的滥觞,政治文明的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