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命哲学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它强调人性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自我塑造的发展过程和创造过程,因此它关注体验、理解与创造。当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去审视创造性教学时,应倡导教师进行理解、体验、探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关注学生应有的灵性和感悟,实现学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哲学教育是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的正确塑造和引导,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最终目的。哲学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知性教育和德性教育统一,是人生教育的重要课题,是古今中外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哲学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3.
关于法哲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创新中,法哲学应是一个重要课题。法哲学是法律、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法学和哲学的交叉学科,但侧重为法学的分支学科,可概括为“法学为体,哲学为用”,即用哲学的方法去研究法律现象。法哲学的逻辑起点是法的两重性。法的原则、规则、概念等,都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这两种属性。这就产生了法律的基本矛盾。法律理论和观念来源于法律和法律制度的现实,反过来,先进的法律思想和法律理论又影响到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发展,这就形成了法律自身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讲“依法治国”,应该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大文明一起抓。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不是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应是“制度文明”。过去法学界受危害最大的有“五个主义”:法学教条主义、法学经验主义、法学实用主义、人治主义、法律工具主义,其根源是思维方法离开了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4.
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都在为如何界定人性而思索,但是,从对自我的肯定到康德的道德理性再到黑格尔天国中的完美人性,都是在形而上的层面追问世界本质和存在的意义等问题的过程中涉及人性的问题,而不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探讨活生生的人的问题,从而无法真正认识人的本性和人的生活。杜威认为,人性是由冲动、欲望和理智三者互构的,人不仅具有自由本性,还有自然本性,所以,要改变人性就必须立足于日常经验生活。值得注意的是,生态本性是人性的重要部分,现代人为了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往往遮蔽了自己的生态本性,从而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平衡。在杜威的实践哲学视域下,寓于生活之中的教育是实现生态本性复归的现实路径。因此,公民生态教育的落实必须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最终实现人性的复归和生态问题的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5.
关注健全的人性既是马克思主义,也是弗洛伊德主义关注的问题;力求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相结合的弗洛姆,同样关注健全的人性问题。弗洛姆拷问人性,从询问什么是人性开始,并由此展开对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质询。而弗洛姆对人性善与恶的讨论,是建立在对基督教信仰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这是弗洛姆哲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人的问题是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问题,人性是法学研究的永恒对象。法律存在于人类社会,法律是为规制人的社会生活而诞生的,法律的精神和法律的实践也全方位地映射人性的内涵。人具有自然性,也具有社会性,法律关注和表达人性的这两个基本层面。不同的法律学科侧重于人性内涵的某个方面,以此作为本学科的基本人性假设。人性假设不仅仅是理论的前提预设、根系法学基本范畴研究,同样也影响法律实践、对法律制度进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7.
将人性、人道、人权结合起来,是刑法发展的三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刑法对"人"的关注程度不断增强,刑法的发展层次也越来越高.本文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展示出来,说明只有真正地将"人"的概念灌输进法律、特别是刑法当中,才能成为一部良善的法律.  相似文献   

8.
从道德哲学视域出发,重新检视人学中关于现代人性塑造的伦理价值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从客观实体对主体人的功效性,可以归纳出现代人性塑造的功利性价值;另一方面,从主体人对精神的需要性,可以得出现代人性塑造的非功利性价值。通过人性的塑造,有效地把握人性塑造的价值,使全社会真正接受"以人为本"的新人性观念,在此基础上,使广大人民群众都朝向"四有"新人发展,成为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9.
将人性、人道、人权结合起来,是刑法发展的三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刑法对"人"的关注程度不断增强,刑法的发展层次也越来越高.本文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展示出来,说明只有真正地将"人"的概念灌输进法律、特别是刑法当中,才能成为一部良善的法律.  相似文献   

10.
人性:社会塑造与主体选择的统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性问题是哲学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探讨人性问题的实质在于为人类获得并完善自身本质寻求标准和意义 ,为人性提升和完善提供方向和支撑。人性不是既成的 ,而是一个获得性的过程 ,是社会塑造与主体选择的统一过程 ,是去恶扬善的过程。社会塑造为人性的提升提供导向和创设必要的社会人文环境 ,主体选择是对社会塑造的内化、自觉与升华。社会塑造只有同人的觉悟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性完善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生命、自由、财产逻辑下的财产理论,以劳动证成财产合法性,建构起内在人性到外在显现的社会场景;其中,形而上的自然法财产形式实现着人道关怀,操作性的实证法财产形式确立着历史权利;值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之年,应基于“制定法律的目的即是保障人们的权利”的理念,践行内在心理的敬畏和外在社会的遵从两维度,以契约人为理念建构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以法治来统领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来化解转型期社会风险,建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探究法社会学的思想渊源需以西方法哲学的历史演进为主线,作类似于谱系学的考察。最初,古希腊思想家着重法律及正义观对保障国家与人民的重要作用。进入古罗马时代,思想家们则更看重理性自然法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平等观。中世纪的法学笼罩在神学主义的迷雾中,以人性恶的立场来定义法律,但这也招致了一些进步学者关于法律禁欲主义的质疑。进入十七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兴起,作为其成果之一的社会契约思想得到丰富,有关自然状态假设的提出为法律保障人民自由与公共利益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十九世纪社会学学科的创建和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为法社会学学科的创立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法律和政策依据;法治国家,是指依靠法治理或管理国家;依法治国应该正确认识什么是法;要正确认识什么是法,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概念和特征;实行依法治国应该正确认识经济法的概念、地位和体系,充分发挥经济法的重大作用;实行依法治国需要制定《经济法纲要》。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26年完成的伟著《政治学》中完整的阐释了实现法治的具体路径,他强调依法治国的法律必须是良法,提倡法律的神圣权威以及法治优于人治的社会观念对西方法治思想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亚氏法治思想体系的解读,认为当前中国法治建设中培育市民社会是实现法治的社会文化基础,而良法的确立也必须是在本土资源自然演进的基础上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条件下的法制建设通过实践主导与文化扬弃路径,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制观中国化。实践主导层面,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确立,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法制观中国化的根本保证;抗日民主政权法制建设初具规模,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法制观中国化的核心内容;根据地的司法实践,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法制观中国化的本质要求;服务抗战大局,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法制观中国化的重要使命。文化扬弃层面,反对特权,变革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服从法律,要求执政党成员成为遵纪守法的榜样模范;大公无私,提出了共产党员犯法加重处罚的司法原则;保障人权,彰显马克思主义法制观的精神实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不发达国家学习和引进西方法律制度时,主要侧重引进西方法制技术方面的因素,而忽视了对于法律观念的引进。而任何法律制度都是法律价值观和制度本身有机的整体,只引进机制,而不引进法律价值观,则是舍本求末。移植法律必须注意植入与之相适应的法律精神、意识和观念。从而迅速缩小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促进不发达国家的法制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哲学。实践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正是要挖掘多种实践哲学的思想元素,丰富自身的哲学内涵。实践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核心概念,具有多样化的思想维度。它具有一种本体论的维度,并蕴含了“中介化”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它还具有道德的维度,同时体现了自由自觉的创造本性。实践概念蕴含了自身的世界观立场,实践世界观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克服了物质世界观的绝对性和教条化,在肯定普遍的同时高度强调了“个别”的本体论意义,这对形成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自主性理论至关重要。实践概念内在地包含了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产生于普遍与具体之间的行动智慧,同时包含了智识、德性与能力等多重维度。关于法的实践哲学将引导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理论设计与实践谋划。  相似文献   

18.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人始终是法治社会的主体,只有在全社会成员中形成法律信仰,法治社会才能建成。民众法律信仰的缺失会严重影响我国的法治化进程。其中社会民众、法律职业的法律信仰尤为重要。通过加强人们权利保护机制提高权利意识、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和守法精神、提高司法权威等突显社会主体在法治社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加强法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行动指南.法治是有效规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法治理念、立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必须坚持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20.
“自然法”作为西方重要文化思想,对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精神实质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权利的维护、对人性的关照和对理性的倡导。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人性权利、实现社会公正,与自然法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自然法精神,根据自然法精神的要求尊重自然和人性权利,通过理性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