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道乡集》是民国时期有影响的一部丹经,它主张性即神,命即气(精);性命有先后天之分;先天即无极之时,后天即太极之时;内丹性命双修是以性为体,以命为用。守明堂为炼精化炁的入手功夫;守明堂最难在止念;止念之法的实质就是凝神入气穴;凝神入气穴的首务是得着玄关;凝神之法是"寂照得所"。伏气就是神气相依气穴,息定于中;心息相依,息定心亦定,心定息亦定。行周天火候,乃自然而然;十二时与十二卦均是虚比;不仅升降有沐浴,呼吸之间亦有沐浴;气来则用武火,气去则用文火。元神即火,真息即风;风火同用,精自然化为炁。这既继承前人,又多发前人之未发。与藏传佛教的性命思想相比,除了先天气之外,《道乡集》的上述内丹性命思想不同于藏传佛教的性命思想;两者各有自己的体系。  相似文献   

2.
李道纯把心分为道心与人心,以此为理论基础的修炼,在现实中不得不涉及到人心与身、意、精、气、神、性、情等概念的关系,由此转后天的人心为先天的道心,进而上达于道.其中的关键是处理好性与命的关系.为此,李道纯运用有无、体用这两对范畴从身、心、精、气、神等方面详尽论述了性与命的关系.他的上述思想,是对全真道南北二宗思想的综合,也是对道教心性论哲学思想的发展,在元代中国哲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以“先性后命、重性轻命”为核心的全真性命论 ,主要包括“性命双修”、“先性后命”、“性神命气”与“昼命夜性”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全真性命论虽然渊源于钟吕 ,但其“先性后命、重性轻命”的性命论 ,与钟吕及内丹南宗有明显差异 ,除受到儒、释、道三教影响外 ,王重阳与全真七子的内丹实践经验 ,也是这一差异产生的原因。化肉体长生为境界超越的全真性命论 ,不仅是对传统道教的变革 ,而且也是向先秦老庄哲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刘君同志对笔者提出"王安石是变法激进派,张载是温和派"的观点进行质疑,其文所引典籍漏洞百出,结论不科学、不可靠。张载认为,"化"是气之运化流行过程,是一种变化形式,也是人生理想的一种境界。"渐"是气之运化流行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状态,表现为逐渐的、缓慢的、细微的变化。"神"与"化"构成了一对极为重要的范畴,"神"为体,为形而上;"化"为用,为形而下。神体、气化体用圆融,不即不离。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的性命学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性命在王安石是一整体观念。从这一观念出发,王安石不仅对性情关系、性命关系作了理论阐述,认为性情本来一体,其不同在于性属未发而情属已发,性无善恶而情有善恶,命有正命、兼命;并且基于儒家伦理价值的立场,强调人由“习”和“养”转向善,实现正性和人为之命。王安石的性命学说对于宋前期的儒学复兴运动及其未来走向有其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子》的重生思想是在物欲极度膨胀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 ,其内容包括贵身贱物、形气神兼修等思想 ,其重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保养身体 ,从形而上的角度说重生以复归“道”、“德”为最终目的 ,从形而下的角度讲 ,重生又是治理天下的基础。这不但是老子、《文子》等学说的特点 ,而且也是整个道家学派的学术主流  相似文献   

7.
命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范畴,朱熹论命有天命、性命之义,由此引出命的两个维度,即从理与气、所禀与所值讨论命,赋予命以丰富的内涵.其中尤其重修德行仁,这是从道德层面谈命.天命在我,强调主体对命的把握,这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命.他对命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表现为提出知命、致命、改命,并在实际生活中践履它.  相似文献   

8.
宋初,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与《通书》,通过对《周易》阴阳哲学原理的阐发,并结合儒家人文主义价值理想,推《周易》为“性命之源”,进而提出一个与佛老相抗衡的宇宙生成论。在这一思想体系中,周敦颐教人从太极到立人极至最后成圣,力图沟通天道之理与人心性命,为宋明理学的心性修养论哲学建立了一个形而上的理论起点,不仅把儒学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且回应了佛老二教的诘难。周敦颐的思想文章中也称为其易学观。  相似文献   

9.
"神"是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中的核心概念。在《正蒙注》中,"神"的涵义贯通本体、作用、人性与境界四个层面,分别指气的清通之理或健顺之性,人之性、心之神,太和之气的神妙不测与圣人之境界,最后是与"鬼"相对应的"神",指的是气之伸、气之来。但"神"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而是与"气"构成一个统一体,故王夫之又通过"神气一体"、"以神御气"和"相与为体"三个维度来说明神与气的关系,表达了其"存神合天"的思想宗旨。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分别经由了两条路径进行的.一是"形而上"的路径;一是"形而下"的路径.由形而上的路径,我们只知道人性即是人之所以为人者;至于作为人之性的"人之所以为人者"究竟是什么,其形上学并不讲.由形而下的路径,冯友兰一方面径直说人的本质即是觉解,觉解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但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之性蕴涵有社会性,并进而把人之性所蕴涵的社会性与人之性直接等同了起来,从而陷入了一种歧出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11.
自得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孟子对自得作了论述,但语焉不详,为后世留下了诠释的空间,王阳明钟情于自得精神,从学术观、认识论与权威观这三方面作了发挥。他赋予“良知”以权威主义的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遽的影响。王艮作为王阳明的亲传弟子,在“多发明自得”指导下,把王阳明的“心本”论,发展成为“身本”论。李贽依据“务以自得”的原则,得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著名论断。明清之际的启蒙学者张岱、傅山、黄宗羲,他们与众不同的见解与受阳明自得精神影响是分不开的。哲人的自得精神,是思想创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南宋词人张孝祥的于湖词汲取庄子美学精神,其内涵表现为:对庄子"逍遥游"之旨的追求;于湖词风的旷放傲岸充溢着对主体价值的崇高体认;具有顺应自然、养生怡情的生命意识.庄子的艺术精神造就了张孝祥于湖词独特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3.
张载的佛教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对佛教的认知层面考察张载的佛教观 ,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的基本态度是批判的、排斥的。其批判、排斥涉及本体论、心性论、因果论及讲道方式等。在本体论层面 ,张载由“气”的运行状态、“空”的存在形式多样性、“空”的有用性和人生实在性等方面证明“空”的“实有性” ,以否定佛教“万物为幻”之说 ,并由“气化论”批判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在心性论层面 ,张载批判佛教心性论为“知觉为性”、“灭人本性”、“去人伦之性”、“妄言天性”。这种批判显示出张载复兴儒家实学的宏伟志愿和坚定的道统意识 ,但也反映出他对佛教的偏执态度及由此形成的对佛教的误读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当代生态散文的发展过程中,《瓦尔登湖》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受《瓦尔登湖》的影响,苇岸、张炜、韩少功等作家的生态散文表现出与其诸多的共通之处:致力于对大地的亲近与认知,主张简朴生活的理念,以体验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生态佳境;突破了人类中心立场,凸显动物的主体价值,敬畏生命,重新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追求语言的有机性,努力保持语言与大地的精神关联,在人与自然的友好共处中恢复人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诗歌是其记录自身生命体验、传达个人情感的重要途径与载体。劳伦斯善于将质朴的语言化为膨胀着生命活力与激情的独特诗篇,展现了其为实现自我的完整性所经历的心灵历程以及对性爱、自然、死亡与再生的体悟与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16.
公民精神是社会成员基于公民身份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所应具有的品性、能力与资质,它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范畴.公民精神对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民精神的培养需要从学校、社会、政府三方面共同进行.  相似文献   

17.
张载哲学的理论旨趣在于论证阐释"性与天道合一",并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启教后学,以"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作为其最终目标追求.张载在实现其本体与价值的沟通,从而构建其社会伦理和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极具匠心地构架起了一座天人感通的理论桥梁.这集中体现在张载 "天人合一"学说背景之上的"感通"论中,涉及"感而遂通"、开塞通蔽、性命贯通、变化气质、诚明互补等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莺莺传》中张生的形象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争论,然而却很少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进行探讨。张生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实源于人性的嬗变。在他身上体现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所谓本我、自我、超我的较量与挣扎,他的变化正是这三种力量冲突的结果。崔、张二人的悲剧实源于此,张生似乎也就成了人性的隐喻。  相似文献   

19.
在黑格尔的芙学体系中,自然美是作为理念感性显现的艺术美的低级基础条件而存在的,因为它是绝少受到生气灌注.他的自然美不仅包括自然物、人的生物体,还包括社会生活的直接现实的存在.由于作为绝对精神的理念.只能浅近地存在于某些自然物的表面,而对多数自然存在却不能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中.见出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和社会事物中作为依存性的人不能见出独立完整的生命和自由,所以它的美是低级的、有限的,它由此推及到一切自然形态的自然和社会存在.借以达到对于"人类生存的全篇枯燥散文"的批判否定.黑格尔的自然美论不仅是美论,也是一种社会现实批判论.  相似文献   

20.
寻求人生价值的安顿是张载哲学的一个主题。通过对张载哲学中太虚、神、气这三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讨论,张载对价值作安顿的思想线索是:"太虚"虽只是"气",但其品格乃乾健不息,至诚无妄,故能使万物生生不息。但人秉气有偏,故圣人须与天下人同忧,即所谓"天人交相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