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历史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关键维度,具有本质的重要性。历史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马克思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从具体的、现实的历史出发得出抽象的观念,再由抽象的观念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过程。历史是哲学的服务目标,“为历史服务的哲学”就是要“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历史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根本特征,首先,完整的“合乎人性的人”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诞生的;其次,历史性是人的根本特征;最后,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历史整体中才能获得自身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活动都是针对资产阶级永恒化自身的意识形态而展开的,所以指认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合理形态辩证法”与资产阶级辩护士“历史终结论”的斗争,就构成了马克思批判活动中的“一个与所有问题”。在马克思身后,历史终结论虽然仍在以各种面貌不断出现,但它们在最基本的理论预设上并未跳出马克思的批判框架--对“自由、平等”之虚幻性的透彻分析。  相似文献   

3.
历史哲学审视历史的视角是宏观的,尤其是思辨历史哲学在不同时期提出了多种历史分期理论及其标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为代表的文明形态史观。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立足于经济关系,把不同历史时期的更替看作是经济关系总和的更替,把社会看成是具体的、历史的形态,清除了历史研究中的思辨性,既坚持了历史进步论,又体现出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理论在产生、发展中的每一次重大思想或理论突破,总是伴随着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它是立足于“世界历史”高度,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的全球化视野和方法,分析处在“世界历史”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情,总结历史而提出的重大理论,并经我国二十几年实践被证明为卓有成效的理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的21世纪,邓小平理论将继续指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是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原初理论语境。“社会”概念与“类”概念直接相通又是对后者的批判性超越,“人是社会存在物”这一论断表明,“社会”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深刻洞悉。而“社会”概念所内蕴的“人所应是”的规范性界定直接成为马克思批判现实社会与人的历史境遇的重要价值参照系,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社会”批判话语最初动向。  相似文献   

6.
从神话维度、剑桥神话仪式学派和弗莱神话原型理论的关联性、还有方法论方面去探究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历史起点及其现代学术传统,是中国学术界在探讨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问题中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既造成了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人类学”多元性研究的遮蔽,也造成了介绍台湾“文学人类学”研究状况时的某种“偏狭性”认识。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问题的探讨内蕴着“文学人类学是什么”的问题,只有对“文学人类学”的内涵做出较充分地解释,才能最大限度地划定其对象、疆域及范围等,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的问题才能够在逻辑上自洽,理论上被言说,被讨论。这就须注意“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生成的思想史语境。  相似文献   

7.
理解民族学“中国化”要认识其开放性、实践性、历史性和主体性特征;民族学“中国化”的肇始和提出民族学“中国化”的主张在时间上不同步,前者早于后者;学术开放、学者群体的出现、积极回应现实需要、注重研究范式的探索等是民族学中国化历程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8.
福柯文艺思想的根本方面是“关系本体论”。福柯在“文学时期”就思考并提出“文学本体论”的问题,其文艺本体论性质是“关系本体论”,基本方面由“体验”、“隐喻”、“历史”三个维度构成:“体验”是存在与他者的关系维度,体现出理性与非理性对话交流的开放思维;“隐喻”是形式与意义的关系维度,体现为语言内部与外部关系的新型构造;“历史”是结构与变化的关系维度,话语分析成为有效的批评方式。福柯的“关系本体论”文艺思想,对后现代主义文论具有反思与认识价值,对当代文艺理论学科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个命题本身是从唯心主义哲学家那里引申出来的, 在哲学史上,它的主体大致经历了从“神”到“自然”、“理性”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对它作唯物主义的解释未免有些牵强附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立足于“现实的个人”这一历史观的出发点, 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合理“扬弃”。马克思、 恩格斯在谈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时所相对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正确的提法应当是“人的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而不能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不是“多线论”,而是世界史观图景中的唯物史观与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世界史观的辩证统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的顺序性思想,应该从时代精神的高度、人类历史的长度和世界历史的广度予以理解。我们也可以用马克思“跨越论”来解释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医学社会史首先是在医学史内部孕育并诞生的,是医学史研究社会化的必然结果,其研究者也大多为医学史家而非专业的历史学家。而随着新史学的发展,历史学家越来越多地将疾病、医疗作为切入点来考察社会历史的变迁。医学史和历史学之间融合的不断加强,使得医学社会史的理论体系和学科领域逐步完善起来。医学社会史开始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至今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的现实生存境遇和充分考察生产力高度发展与世界性交往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整个世界必将实现由民族史向世界历史革命性过渡的世界历史观;党的领导集体在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同中国革命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实践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世界历史理论,成为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开放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3.
白寿彝作为20世纪中国史学领域里极有影响力的学者,带领国内众多著名史学家,经历20个年头,编写成体裁新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把自己的学术事业推向了辉煌的顶峰。其通史编纂理论体系的内容由历史观、国史分期、民族观、中国的疆域、历史文献、历史文学、编纂体例、体裁、中国史与世界史等构成。研究大通史的编纂理论体系对深刻领会白寿彝的学术思想、认识白寿彝的学术贡献都是非常必要的。白寿彝有关中国通史的编纂理论奠定了新世纪通史编纂与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历史观问题历来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争论的热点之一。自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兴起以来,历史主体论就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历史观的惟一解读。与此针锋相对,阿尔都塞毅然提出了"历史无主体"的命题,首创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无主体"历史观的先河。这一命题不仅是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观的独特解读,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对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反拨。  相似文献   

15.
郑先兴 《南都学坛》2007,27(1):23-30
由美国史学家鲁滨逊和德国学者李凯尔特所倡导的新史学思潮认为:文化史研究不同于传统史学主要在于扩大了史学研究的范围,把人类所有的问题尤其是“进步”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任务就是揭示历史的规则和价值,从个别中说明现实;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主要在于其历史性和个别性;史学科学化的道路就是文化史研究。“五四”期间,梁启超接受了新史学思潮,既在《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中构建了中国的新史学理论体系,又在《五千年史势鸟瞰》和《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中完成了部分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16.
法国史学大师布罗代尔曾为中学生撰写《文明史纲》作为教材,并提出自己的中学历史教学理念。《文明史纲》努力将新史学理论贯彻于中学历史教育中。文明史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术潮流,对中学历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其要求高、难度大,面对中学教学实际可能呈现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形成、基础和内容的研究,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仅仅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的一个部分,不能将其理解为社会学、政治学或历史学等理论,因而,在对于"全球化"问题的研究中,我们不能仅仅孤立地使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去一味地赞美"全球化",而应该以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为指导着力研究其世界历史意义。这样,我们就会更加关注对于现存社会基础的批判,特别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社会的表象上对于"全球化"进行描述性和概括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意义在全球化条件下显得十分重要而弥足珍贵。它为我们揭示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东方社会主义文明、世界历史的整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杨东莼的《本国文化史大纲》是我国一部较早的唯物的文化史著作。本文着重分析了杨著唯物的文化及文化史观 ,并对其运用马克思主义“五社会形态论”进行文化史分期加以探讨 ,同时指出杨著在文化史研究上的意义及其理论构架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中,科学和历史交流如绩,铸就唯物史观之“轩辕”。当马克思概括唯物史观中的科学结论时,他总是将其转换为历史对象来处理;当马克思建构人类社会的历史观念时,他总是将其转换为科学对象来把握。科学和历史是马克思架构唯物史观的两条主线,然而,二者在旧的形而上学那里并不相容。知性思维的成果是科学,科学所能得到的确定性结论是永恒的,处在时间之外,根本拒绝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而历史,因其在时间中展开,打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禁忌。传统形而上学只能发现科学,而不能发现历史——历史是人的生存本身。马克思开启了一种新的真理观,这种真理已经不再是形而上学抽象概念意义上的真理,而是具体的现实在历史中的展开。因而,唯物史观成了科学和历史相统一的人类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