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众所周知,翻译离不开求“信”。从某种意义来说翻译本身就是“信” 的形成过程。所谓信,就是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笔者认为,这是翻译质量的首要标准。人们对“信”的解释不尽相同,对“信”的标准更加具体化。本文拟就“信”字出发,探索王维诗歌里的“空山”或“山空”的“空”在翻译过程中其英文词选择的得失。 在王维的诗里,有不少表现空灵之境的作品,“空山”、“山空”之类的词经常出现。  相似文献   

2.
符号由符号载体、符号的所指和符号解释者组成,这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符号学的三个意义:形式意义、存在意义和实用意义.这三种意义分别对应着语言的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通过比较同一符号在原文和译文中的意义,可以用符号学的意义理论来阐释不可译性的可能性以及导致不可译性的原因.由此可知翻译中形式对等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功能对等就是翻译中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3.
一、英译汉解题方法与技巧指导翻译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我国早在东汉就有了翻译理论的雏形。以后许多翻译大家提出了不同的说法:有玄奘的“求真,喻俗”;严复著名的三字原则“信、达、雅”以及现代翻译家们概括的“忠实、通顺、准确、流畅”等等。总而言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提法却道出了相近的翻译标准。其中,“求真,信,准确”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忠实原文,不走样,不哗众取宠。“喻俗,达,流畅”则反映了译文要明白晓畅,文理通顺。要符合汉  相似文献   

4.
翻译既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也是一项文化交流活动。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符号的转变,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信息传递的缺陷与困惑,如语言负载信息的传递缺陷、词汇的内涵差异与空缺现象、翻译是以源语文化还是以译语文化为标准等,要解决这些困惑,必须把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定为“在目的语中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文化意义或者说在文化上信于原文”,并在“直译”、“直译加注”、“直译加意译”、“意译”这四种翻译方法中贯彻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5.
自 19世纪末严复提出“信、达、雅”以来 ,围绕翻译标准的讨论已经持续了百年。这期间不断有学者发表自己对翻译标准的见解。有的提出“忠实、通顺、优美” ,有的倡导“正确、通顺、易懂”。凡此种种标准 ,与“信、达、雅”相比较都是大同小异 ,而且大都有此三条标准。因此 ,翻译的标准势必受制于话语体裁、翻译目的、译者个人风格等多方面的因素。然而 ,从事翻译的人常把字面靠近原文 ,意思不一定对等的翻译归为直译 (或死译 ) ,把着眼于原文意思或内容 ,字面脱离原文的翻译归为意译 (或活译 ) ,翻译过程仍然不十分全面。因此 ,在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6.
传统意义上的圣经汉译是将圣经原文语言信息转换成汉语来表达,让读者在汉语语境下以汉语思维模式领悟圣经原文的语言信息。而中文代表字原文新约圣经与此相反,它是以汉语符号系统展现新约圣经希腊原文的“原貌”,目的是让读者通过汉语进入希腊语原文语境,以希腊文的思维模式来体验经文原文信息,在翻译思想及翻译理念上具有很大程度的相“逆”性。试采用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能够较好地阐释中文代表字原文新约圣经的翻译策略及其所体现的翻译思想与理念。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复杂而艰难的语言活动,理解原文与表达译文是翻译的两个关系极为密切的过程。正如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所言:“翻译工作者的第一任务是了解原文,第二步就得把所了解的传达给读者。”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先生曾提出过“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并把“信”放在第一位。这里的“信”即是忠于原  相似文献   

8.
翻译就是翻译意义.意义包括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在翻译实践中,为了真实地传递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当语义意义对等和语用意义对等无法同时实现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传达出原文的语用意义,最大可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语义学的意义理论入手,分析舟山城市外宣片中"海天佛国"一词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对现有的和可能的译法进行了辨析,探讨如何实现"海天佛国"一词意义在英语中的再现。本文认为在外宣翻译中译者应尽可能挖掘原文意义并在译入语中再现原文的意义,虽然这种意义的再现并不是一种完美的再现。  相似文献   

10.
翻译的标准唯“信”———译文应在意义,通顺程度,风格三方面信于原文。本文试从词语的选择,词语的搭配,结构的选择,人物语言的表达,方言和俚语的运用等各个角度出发,将《苔丝》的两个中译本与原文进行比较,对两译本“信”的程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张译本更胜一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诠释学视角中翻译标准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诠释学主要围绕解释过程中涉及到的"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展开,各个流派强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从而使翻译研究也经历着一次次视角的转变。从对作者原意的不懈追求到考虑读者的感受,对译者主体性的张扬,之后又落实到文本分析,最为明显的转变体现在对翻译标准的影响上。以作者原意为圭臬的传统"忠实"、"等值"的翻译标准,到崇尚个性差异的多元化标准,翻译标准在一步步走向宽容、多元。  相似文献   

12.
当前译界大兴解构之风,而被解构得最多的则是翻译的"忠实"标准。"忠实"是翻译理论家基于经验又超越经验提出的理想标准,虽不能完全见诸现实,但对于翻译本体的研究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信的“外延”和翻译的“度”展开阐述,在对古典汉诗的艺术意境和社会性等方面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创造性运用“信”这一标准,强调翻译时译者应该不局限于原作的内容,其风格特点也要兼顾到。同时指出只要在一定的“度”内,艺术引申也是创造性翻译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4.
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于原作。“忠实”标准适用于诗歌翻译时会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对朗费罗的一首诗《金色的夕阳》的两种截然不同翻译表明,诗歌翻译中,由于译者对诗歌的各种内容与形式因素价值评判不同,“忠实”这一标准的取向是多元的,译者对这一客观标准的主观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译作风格。  相似文献   

15.
翻译标准之争持续至今,没有定论。从一开始的"忠实论"、"对等论"到后来的"读者反应论",原文的主体地位逐渐削弱。人们意识到忠实原文很难做到,翻译和改写的界限开始模糊。再往后,解构主义翻译学派提出"作者‘死’了",原文的主体地位彻底被颠覆,翻译根本无法还原原文,翻译和改写的界限更加模糊。根据维根斯坦家族相似性理论,翻译和改写同属创作范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具有家族相似性,很难彼此区分。因此,翻译也很难用"忠"与"不忠"的标准来衡量。  相似文献   

16.
忠实于原文是必要的,但没有绝对忠实的翻译。我们要弄清楚应该忠实于什么、如何达到忠实、叛逆与忠实之间是什么关系等。文章认为,在一定情况下,译者的有意识的策略性叛逆可以更好地达到忠实于原文的效果,创造性叛逆是好的文学翻译最常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忠实”似乎已成为译者的天职。然而,现代翻译理论对“忠实”这一翻译标准提出了质疑.翻译研究中的解构学派试图解构这一标准,传统“忠实”翻译标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的哲学解释学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对传统“忠实”翻译标准的理解也应具有历史性。传统“忠实”翻译标准有可供解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一直影响和指引着一代代人的翻译实践,同时也被许多学者作了各种不同的理解与解释,尤其是对“雅”字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结合我国翻译的现状及古籍对雅字的论述,“雅”在当代应该理解为“正确(correctness)”,才能在当今的翻译实践中发挥其真正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影视翻译的功能对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影视翻译的特殊性,提出比“守信”、“等值”或者“对等”原则解释力更强、适用范围更广的影视翻译功能对等原则。根据该原则的要求,“忠实原文内容与形式同考虑观众反应”之间出现矛盾时,应放弃对原文内容与形式的忠实,而选择注重观众的反应。  相似文献   

20.
口译的"忠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忠实”作为口译标准进行了研究。通过探讨理想口译的内涵 ,指出译员在口译中既要充当语言媒介或桥梁 ,又必须扮演好口译者本身的角色 ;这就要求译员有时必须完全“忠实”地口译 ,有时则不完全“忠实”地口译 ,有时甚至完全不“忠实”地口译 ;“忠实”对于口译只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