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随班就读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虽然它现在已成为我国特殊需要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总体来看其质量是不尽人意的。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影响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质量的因素和针对各个因素所提出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台湾地区新修订的"特殊教育课程纲要"强调通过课程调整,让所有特殊儿童皆能充分参与普通教育课程,接受基于需求的适性教育。通过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特殊教育课程纲要"的设计及实施经验,大陆推进随班就读应加强融合教育理念宣传,共建相互尊重与接纳的融合文化氛围;加强普教与特教课程的衔接,以满足随班就读生的个别化教育需求;课程与教学应紧密结合"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以满足随班就读生的学习需求;加强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间的合作,使随班就读教学服务更加优质化;配齐硬件设备,使随班就读生学习及生活无障碍;加强教学评价的适性调整,使评价更加人性化、差异化、个别化,从而进一步提升大陆随班就读的整体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我国随班就读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从差异、差异教学和随班就读的概念为出发点简要分析了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差异教学在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对某幼儿园的学前随班就读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描述、解释个案幼儿园随班就读开展中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影响此环境下随班就读工作有效性的因素,即有限精力.通过对"精力的张力"的思考与论述,概括出个案幼儿园随班就读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一个低视力孩子随班就读的叙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取叙事研究的方法,通过一个低视力孩子对自身随班就读经历和抉择的自叙,探讨影响随班就读有效性的因素.研究表明:随班就读的政策落实有待加强;融洽的同伴和师生关系给予个体积极的支持;支持环境的创设给予个体更多参与的机会;改革评价方式以减轻个体负担;教育施与受关系应和谐;应高效利用普校的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6.
随班就读教学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随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在慢慢摸索,阻碍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值此新课程背景下,笔者对师范院校开设随班就读教材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新的探讨和尝试。  相似文献   

7.
1989年5月国务院批发的国家教委等7个部委《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后,全国不少省市开展了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的试验。笔者曾在《论弱智儿童随班就读》一文中,对弱智儿童随班就读提出一些初步设想,在我省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些设想是可行的,但有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本文就此作进一步探讨,供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8.
特殊教育教师因其服务对象与普通教师的差异,决定了其专业标准与普通教师专业标准存在重大差异。就专业标准来看,它属于工作标准的范畴。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是指对特殊教育教师岗位(个人)工作的责任、权利、范围、质量、程序、效果及检查方法和考核办法所制定的标准,是特殊教育教师从事特殊教育活动、接受特殊教育培训和个人发展,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特教班或随班就读学校)录  相似文献   

9.
随班就读是我国基于特殊国情选择的、符合全纳教育要求的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对残疾人教育,特别是聋生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学龄听力残疾儿童的数量很大,根据2007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2.96%。其中听力残疾儿童11万人。但是,我国聋生的随班就读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格局是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在这种大的格局下,近年来特殊教育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思想观念问题、特教师资队伍存在严重的质量与数量上的不足、特教法规亟待完善等。对其反思并探讨其对策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前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已经进入流入地的公办学校就读,他们就读的学校可以分为以流动儿童为主、流动儿童与城镇儿童比例相当、以城镇儿童为主三类。从学习适应、社会交往和心理融合三个方面探讨了学校类型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并使用南京、杭州、苏州和绍兴的调研数据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显示:与以流动儿童为主的学校相比,在城镇儿童比例较高的学校就读会给流动儿童带来更大的学习压力,但可以显著提高他们对学校的满意度;同时会显著增加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歧视,但也显著增加了他们的朋友数量。总体来看,在城镇儿童比例较高的学校就读显著提高了流动儿童的本地人身份认同,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2.
融合教育课程是融合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提升融合教育质量的重点。在融合教育的推动下,美国等实施融合教育的先驱国家对融合取向的课程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本文以此为背景,对课程调整的产生、概念、类型、实施原则等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从中总结出在普通教室中实施课程调整的实践意义,以期对我国随班就读课程改革起到一定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全纳教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各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性改革。意大利凭借学校一体化政策,采取"激进"全面"的改革方式,率先完成了从隔离到一体化再到全纳教育的转变,并最终建立起完全全纳教育体系。在我国,随班就读从民间自发到官方自为,逐渐成为我国改革特殊教育、发展全纳教育的一项重要教育政策。就全纳教育改革速度、范围和步骤而言,意大利学校一体化政策造就的是一种快速推进的激进式改革,而我国随班就读政策追求的是一种稳中求进的渐进式发展。借鉴我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就各国如何确立适切的全纳教育发展方式进行追问和尝试性回答,以期丰富我们关于全纳教育发展方式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残疾人保障法》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从无到有,发展尤为迅速。在1984年,我国的智力落后儿童学校仅4所,特殊班160个,在校学生数为3257人,到1990年,学校巳达191所,特殊班2651个,在校学生21129人。由此可见,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受到了政府的重  相似文献   

15.
正成都市簇桥小学一直关注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发展,认为普通孩子和有特殊需求孩子都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教育应该发展有特殊需求孩子的优势智能,促进其多元发展。应该让他们享受教育的公平、老师的温暖、同学的友爱。一直以来,老师们用实际行动关心着身边每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促进他们健康多元地发展。2011年始,学校推行全纳教育理念,把全纳教育暨随班就读工作推向了新的阶段。学校聘请欧美教育专家到校指导全纳教育工作,并在全校36个班级全面推行全纳教育。开展了对学生的初筛、建立个人档案、有特殊需求学生分类、学科优势分析表、制定个人IEP等一系列工作,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和温暖。通过两年的实践,簇桥小学的全纳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希望通过此调查研究报告总结学校全纳教育工作,为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融合教育是在平等受教育的环境下,残疾学生和同龄人一起接受有意义、高质量的教育.近年来,我国教育法律和政策在残疾学生评估认定机制、资源教室和资源中心建设、随班就读教师队伍建设等融合教育方面进行了完善.然而地区师资发展不均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不科学、特殊教育案件的救济不完善等原因,影响了融合教育的成效.为此,建议加强中西部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绩效评估体系,完善残疾人教育申诉和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7.
儿童运动社会化中的社会学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运动社会化是在特定运动情境下儿童所经历的社会化现象。这种特殊的社会化现象包括溶入运动的社会化、通过运动实现的社会化与去社会化这三个连续过程。按照班图拉的观点,社会学习是运动社会化的动力机制,影响着儿童获得有关运动的技能、知识及其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民族聚居地区残疾的高流行率与特殊教育极为滞后的发展所形成的鲜明对比 ,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发展民族聚居地区的特殊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虽然我国民族聚居地区发展特殊教育事业面临着许多困难 ,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但是只要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加大执法力度 ,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 ,并且因地制宜地走“随班就读”的办学路子 ,民族聚居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就有希望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在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重在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本文主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不良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学习影响的研究综述、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不良归因研究综述和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及对现有研究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特殊需要儿童的安置方式直接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如何安置特殊需要儿童一直是国内外特殊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国内外特殊需要儿童的安置方式各有特色,探讨国内外特殊需要儿童的安置方式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对国内外特殊需要儿童安置方式进行比较与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为特殊需要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