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基于与岗位工作属性无关的先赋性条件对求职者进行选聘导致就业不公平.毕业学校与个体能力不直接相关,因而用人单位在大学毕业生招聘及后续人力资源管理中设置毕业学校门槛的行为属于就业歧视."学校歧视"是隐性的就业歧视,主要表征为用人主体在招聘过程中对不同学校毕业学生区别对待、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基于毕业学校差异的同工不同酬."学校歧视"之所以产生,既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教育原因,也有用人单位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经济原因,更有对高等教育功能的认识偏差.治理"学校歧视",应多元主体协同,努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不断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规范和标准化建设,促进人才供需双方目标趋同,共同维护公平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2.
旅游本科生直接就业是对旅游高等教育效果的检验。目前,我国旅游本科毕业生直接就业存在着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的问题,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旅游企业实践工作,旅游企业也不能有效接纳旅游毕业生就业。分析旅游毕业生直接就业存在的问题,发现旅游教育机构与企业对人才认识不统一是其根本原因,提出旅游毕业生直接就业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的根本所在.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依赖于学校始终"以教师为本",全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学校与教师"以学生为本",始终把培育人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高校软环境建设中体现"以人为本",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4.
一校多区管理及建立高校与社会新型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比较不同国家调整或加快高校建设的诸般做法,探索国内高等教育围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任务,适应市场经济,开展与社会和企业广泛多层面合作,强化"一校多区"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益的方式、方法,尝试提出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部分政策调整设想。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面向企业的高等教育。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同样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重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所以,除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外,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职学生培养的重点;如何根据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地把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高等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如何更好地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要求,文章结合近年来教学的经验体会,从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分析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学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个由"教"到"不教"的过程。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自学能力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宝贵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就需要我们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教会他们学会学习,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纺织工业改革的今天,纺织高等教育面临专业改造,纺织企业面临结构大调整,企业间的竞争演化为人才的竞争,通过学校企业共同努力,搞好纺织企业干部职工继续教育工程,实现科教兴纺,振兴纺织工业。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什么是新时期的好人才,邓小平同志关于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教育的一系列讲话,《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并为加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一、要认真重视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如何,关键是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而领导的认真重视,又有赖于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新时期人才标准的认识。学校的“产品”是人才,多出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四化建设需要数量众多的各级各类的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  相似文献   

10.
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以素质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达成为导向"理念的指导下,以常州工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阐述了通过多冠名班协同,系统规划、分步推进,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充分发挥冠名班的优势,利用学校和企业的环境和资源,将校内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赢,使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思想是高等教育一贯秉持的优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改革、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资源利用最大化、增进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当前,研究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社团文化弱化、缺乏人性化的制度、宣传方式陈旧单一等问题,因此,应将扩充内涵、完善制度管理和正面宣传等作为切入点,切实加强研究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过度教育”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高校的招生人数、区域分布以及教育模式来看,中国“过度教育”现象具有长期性、局部性和结构性的特点。“过度教育”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毕业生的供给超过了现代经济部门的有限职业需求;高校教育模式单一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缺失;“惟学历论”的职业筛选标准助长了“知识失业”。治理“过度教育”现象必须实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举,坚持市场对专业设置的引导,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供应渠道,适当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为政》篇中“君子不器”的意思是,理想的人不应该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因此,大学育人的价值取向也不应该仅定位于只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受到社会“器重”的工具型人才,而应致力于培养他们善于融汇贯通的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以道驭学之大道,培育他们的精神家园,从而使他们成为不仅才艺出众,而且兼具仁爱之心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从未将"减负"作为首要目标,结果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本文从教育功能的视角分析学校"减负"遭遇的问题,认为教育功能被夸大与泛化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学校"减负"只有以国家为主体,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及功能,把"减负"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辨析“沉默的螺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们的沉默现象被受到普遍关注。文章对新闻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了辨析,认为它不是一条铁的定律,并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应制造沉默,更不要让沉默深化,教的成功不能以爱的沉默为代价。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大学”,特指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实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以来,面向基层,面向一线,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在高等教育地方化、大众化进程中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中国“新大学”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广东,以“城市大学”为其先声;发展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以90年代中期以来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为其圭臬。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征程中,中国“新大学”的未来将呈现出致力于内涵提升、构建区域性合作联盟、校地互动合作、建设应用型品牌大学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日“巴学园”幸福教育的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试教育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异化了学生的幸福感。追求幸福是每个学生不可剥夺的权利。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幸福感,而且要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定初步的基础。日本和中国的“巴学园”为实施幸福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板。然而,幸福教育又与快乐教育迥然相异,幸福不应仅停留在追求快乐的肤浅层次。幸福教育植根于温馨和谐的校园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而不是工厂式的校园与无生命的书本世界。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是幸福教育的理论使命与实践旨归。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3个层次,通过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考察大学生实际就业情况,发现扩招后3个层次的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现有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显现出一定的问题:高等教育比例失衡,各层次教育定位不清,层次结构间衔接性差,从而也对就业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误导了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并会减少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通过教育反思,发现精英教育情结,对专科层次教育认识不清;盲目攀比心理,贪大求全从而导致了层次结构失衡。为此,准确定位,保持各层次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调整各层次比例,增加高职人才的招生数量和比例;加强各层次间的课程衔接,做到层层相衔接且不重复,从而调整层次结构,真正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生物饵料培养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研究生物饵料的筛选、培养及其营养价值评价的一门实践应用课程。根据课程特点和社会行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并注重与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通信原理”课程根据自身特点,从教学环节、考核环节、课外辅导环节、实验教学环节等方面,分别提出了构建和偕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考核形式多样化、加强个性化辅导、构建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等教学措施。在“通信原理”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为学生将来深入研究、创新专业技术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