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有意义学习理论与课堂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适当的认知结构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二是学习的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第二,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第三,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2.
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在1963年提出了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该理论提出了有意义学习概念,从而按学习材料的意义联系程度和教材的不同呈现方式而将学习分为两个维度: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对于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的学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的心理机制,该理论论述精辟,提出了著名的同化理论。对于如何促进有意义学习和如何呈现教材顺序,奥苏伯尔提出了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两大原则。奥苏伯尔还指出了教师如何使用先  相似文献   

3.
王初明教授"学伴用随"原则、奥苏泊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和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说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学伴用随"原则、有意义学习理论对语言输入的启示是:循序渐进,合理利用认知结构中的既定图式;充分利用有意义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激发培养学生的心理情感因素;增强文化认同感建立交互语境。  相似文献   

4.
裴月峰 《新天地》2011,(11):275-275
新课程理念倡导建立学生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往”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是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基础。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把问题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呈现出来,能迅速扣住学生的心。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神秘数字“三”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秘数字“三”被称为完美的数字、幸运的数字、自然的始祖 ,是神性、尊贵和吉祥的象征。中国古代人认为“三生万物”、“成于三”、“立于三”;基督教笃信“三位一体”说 ;道教倡导“三元”说 ;“韦编三绝”中“三”字义是“多次”;“三分法”使人们形成三分思维 ,进而形成“唯三是取”定式 ;事无三不成 ,无三不立  相似文献   

6.
“发展·改革·稳定”与“四个坚持”的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心思想.在“发展·改革·稳定”这三位中,“发展”是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是三位中的第一阶段,发展是目的、是中心;“改革”是“发展”的手段、途径和方法,它是三位中的第二阶段;“稳定”是在中国“发展”、“改革”的前提、条件和保证,更是在中国“发展”、“改革”的目标和归宿,它是三位中的第三阶段.“发展·改革·稳定”是同一层次的三个不同阶段的概念,而“四个坚持”是决定“发展·改革·稳定”的发展方向、根本性质和终极目标.“发展·改革·稳定”这三位必须寓于“四个坚持”这一本体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实质是关注学习主体的需要。有意义的讲解模式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有用工具。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有意义的讲解模式,不仅对学科课程的教学,而且对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三”能作“终”、“极”解,是同古代哲学思想分不开的;“三”言“多”时,往往可直接释为“多”或“多次”等,言“少”时,需随文释义;“三”反映了古人“三位一体”的思维逻辑;“三”与“参”在古文献中常互通互训;“三”在古文献中有时同《易》学和五行说搭界。  相似文献   

9.
“一”、“二”、“三”三个序数词代表了王熙凤人生历程的三个重要阶段。“一从”是指她嫁给贾琏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夫唱妇随 ,即“出嫁从夫” ;“二令”是指她执掌荣国府大权后发号施令 ;“三人木”是指她失势后被贾琏休弃。“一从”是“二令”的基础 ,而“二令”又带来了“三人木”的恶果。对于“一从” ,曹雪芹采取“留白” ,即不写之写 ;对于“二令” ,则采取详写 ;对于“三人木” ,却因去世来不及写而被高鹗错写  相似文献   

10.
奥苏贝尔(D.P.Ausubel)是一位试图把认知心理学运用到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家。由他提出的意义学习理论,对外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新知识的学习、迁移、意义学习中的记忆和保持以及检查和评定方面,初步探讨了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更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性保障.但价值观的学与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与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融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逻辑、教育逻辑与生活逻辑,贯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符号世界、价值世界和实践世界,构建“精学+泛学”“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三结合”的立体化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它的产生有其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是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及其所推动的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家主权、执政党建设、政府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带来一系列挑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为我们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加强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管理能力,是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交流的深入,国内洗钱犯罪日益猖獗。我国现行刑法虽明确规定了洗钱罪,但反洗钱立法却显得相对简单。参考国外立法内容并结合国情,可从刑事立法和金融立法两方面完善我国的洗钱罪立法,具体内容包括:扩大“上游犯型”范围、完善洗钱罪罪名体系、增加“资格刑”处罚单位犯罪以及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观”是对中国国情最基本的看法,以及在这种看法的指导下,人们是采取何种纲领和政策来处理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的,包括“中国疆域观”、“中国人民观”、“中国文化观”和“中国主权观”等四项基本观念。在长达三千余年的古代历史中,中国人形成了“古典的中国观”和“多民族统一的中国观”,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都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包含的“天朝大国”之类盲目自大心态却阻滞社会发展。鸦片战争给中国以巨大的影响,痛苦的战败经历迫使先进的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科学全新的史地知识,使他们的视野空前开阔,以全球为参照物反思中国,传统的“中国观”开始了近代转换:中国是“天朝”的观念崩溃了;“大国”的标准更新了,按新的标准,中国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国”;中国的船、器和战法落后,是一个“弱国”;“天朝”与“大国”的观念相脱离,“弱国”与“大国”的观念相结合;国家蒙羞,人民受害,只有改革才能救中国,“救亡的中国观”从此萌生。  相似文献   

15.
突变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突变理论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之间倒“U”型曲线的折叠突变模型以及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尖顶突变模型进行分析,对突变理论的应用价值做出探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以人为本思想时代内涵的探讨,倡导人们用"人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待世界,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互动和人性关切中实现自然与生命的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7.
“普遍和谐”思想的内涵是“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将其引申到国际关系领域,倡导“普遍和谐”思想对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推动世界各国“共存共赢”,共建和谐世界,创造中国伟大复兴的平台,将有理念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府基于“一个中国”原则和保障台湾民众正常对外交流的意愿,将台湾的对外交往权界定在非国家或地区性经济实体的范畴内;而在实际的国际交往中,台湾当局在完全缔约权、建交与使节权、参与国家间国际组织等方面也确实无法体现其所声称的对台湾的主权,缺乏代表国家实体的对外交往权利。然而,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台湾与外部世界的经济文化关系已很难简单定义在非官方非政治的框架内,其对外关系有可能已超出民间甚至半官方实质关系的范围,而国际社会也相应地存在一种将台湾视为地区性的政治经济实体的倾向,这一形势构成了中国外交必须慎重应对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道德理想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深受儒家传统"内圣外王"理想模式的影响,尽管"内圣"与"外王"的具体内涵不同于传统儒家,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注重主体内在的道德修养,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改造主观思想世界,并由此导致外在客观世界的改造,即内圣则外王,内圣是外王之本。但这种理论过于理想化,在实践中也一再碰壁。  相似文献   

20.
高校发展战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是主题。高校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战略。该文论述了高校发展的八大战略 ,即质量立校战略、效益领先战略、结构优化战略、特色取胜战略、管理创新战略、形象设计与塑造战略、“走出去”战略和依法治校战略。质量立校、效益领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战略 ,依法治校是学校发展的保障战略 ,其他的则是关于学校发展途径的战略。实施这些战略对于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