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保险利益原则适用对象的分析,认为保险利益原则不适用于投保人,指出被保险人和某些受益人应适用保险利益原则,并据此提出将中国<保险法>中保险利益定义应修改为"保险利益是被保险人和某些受益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保险利益原则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险利益原则作为基本的保险合同原则 ,既是对保险合同演变历史经验的总结 ,也是人们运用理性思考构建的行为假设。它在法律上排除了利用保险制造经济震荡 ,危害社会的可能性。保险法律对保险利益确立条件和具体形式的规定是灵活的 ,以便既能保护健康的保险交易 ,又能防止保险交易走向歧途 ,对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保险利益原则是保险制度的根基,我国《保险法》对该原则的设计很不完善。必须在充分理解保险利益原则之目标和功能的基础上,深入反思保险利益的主体归属,合理界定财产保险的利益范围,准确把握保险利益的存在时间。  相似文献   

4.
保险利益原则是保险制度的根基,我国<保险法>对该原则的设计很不完善.必须在充分理解保险利益原则之目标和功能的基础上,深入反思保险利益的主体归属,合理界定财产保险的利益范围,准确把握保险利益的存在时间.  相似文献   

5.
论保险利益的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险利益原则是保险法上的基本原则之一 ,其功能在于防止赌博和道德危险。保险利益应于何时、对何人发生效力 ,是保险利益的效力问题。基于保险利益的功能和存在的意义 ,保险利益应是对保险合同中约定的、或法律规定的受益人的约束 ,其应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存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行政法的依赖利益保护原则进行了含义界定,探索了理论依据及该原则存在的问题,即法律地位不明确、适用的范围很狭窄、在实践中难以权衡公共利益和信赖利益、行政主体适用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程序不明确,并且对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2009年10月1日实施的《保险法》中,对于保险利益的规定符合了保险实务的需要,具体的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在保险利益的规制对象上增加了被保险人,二是根据不同的险种而使得保险利益的存在时间不同。但其中对保险利益的规定过于原则,而且对于保险利益的丧失问题和同意原则的取舍问题没有明确说明,需要进一步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8.
司法裁判中一般以法律规则为依据,但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规则失灵情形不断出现,此时应有法律原则适用之余地.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对前述观点进行论证的基础上,指出利益衡量是法律原则适用的中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利益衡量可细化为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9.
保险利益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之间的法律上的关系。在财产保险中 ,为实现损失填补原则 ,保险利益须存在于保险事故发生时。在人身保险中 ,保险利益须存在于保险合同订立时。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需征求被保险人的同意 ,同时以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论诚实信用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界时诚实信用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区别的研究存在误区,在方法上,他们或从应然到实然,或从实然到应然,而正确的进路应为:从应然到实然,再从实然到应然。诚实信用原则是对私法自治的内部限制,公序良俗原则是对私法自治的外部限制;诚实信用原则适用于权利与权利的纬度,体现了私人之间的利益,公序良俗原则适用于权利与权力的纬度,体现了私人与国家之间的利益;诚实信用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法律效果不同,根本原因即在于背后所涉及的利益不同。  相似文献   

11.
网约车是互联网技术在出行领域的具体应用,投保人改变投保车辆的用途导致投保标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保险人是否应该承担保险责任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上均存在不同的观点.投保人擅自改变投保车辆的用途,不仅违反了保险合同的约定,而且也破坏了保险合同的对价平衡.危险程度显著增加通知义务属于约定义务,投保人应该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通知保险人.危险程度显著增加的合同约定属于免除责任条款,保险人应该对此履行明确说明义务,否则将不产生法律效力.保险法在应对网约车危险程度显著增加时,应该引入比例原则进行调整.比例原则在网约车保险责任中适用的具体表现是比例赔付,不仅有效缓解了危险程度显著增加未通知不利后果的僵化,而且也是进一步对保险合同的对价平衡进行矫正,以保证保险合同各方的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12.
"最大诚信"(utmost good faith)作为保险领域的基本原则之一,结合其所派生的具体制度,已经成为矫正信息不对称、平衡保险合同当事人利益的重要手段。建立以最大诚信原则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约束保险人行为,目前在我国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拟就其中的三项主要法律制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信赖保护原则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行政法中得到了体现,我国新制定的行政许可法第一次确立了这一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有其特定的内涵及适用条件。信赖保护原则的确立对于行政机关树立诚信意识、保护被许可人的合法权益有重要意义;但信赖保护原则在立法上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公序良俗原则”同其他民法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正、诚信)相比,具有价值的独特性和地位的至高性.其价值独特性在于兼具“价值宣示”和“裁判规范”的双重法律性质;地位至高性在于承载了民法最根本性的价值目标.“公序良俗原则”具有的事实面相、事实可还原性,以及立法技术的开放性要求——完整地给出了其具有双重法律性质的理由.“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法律规范进行适用时,需要经过创造性解释环节,使其达到法律规则要求的确定性程度,同时消除可能存在的分歧.故此,必须执行禁止“向一般条款逃逸”和“谦抑性”要求,以防止“公序良俗原则”适用时所出现的各种“乱象”.  相似文献   

15.
人身保险利益在保险的法理和实务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排除投保人可能进行的赌博或者非法投机或者谋财害命行为,以维护被保险人的人身安全利益。本文从人身保险利益的含义与特征入手,分析了我国人身保险利益的认定标准与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立法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探讨危险增加通知义务之关键在于厘清其法律效果。义务人适当履行时,保险人享有增加保费维持合同或直接解除合同之权利,但两者之间应存在行使顺位之区分。不适当履行时,应区分保险事故发生与否以及危险增加之可保性与可归责性,适当引入非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比例赔偿等理论予以法效重构,以合理引导义务人对于危险增加之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比例原则可以有效地限制国家公权力的行使.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私权利.并且通过利益衡量的方法,在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进行协调.打破了私人利益至上和公共利益至上的绝对现.从而使二者处于具体情境中待分析的状态.没有哪个处于绝对优先的地位.但此功能的实现往往让人生疑,奉文将以德国学者Alexy的理论为立基点,用反向推理方法对比例原则的这一功能进行证成.  相似文献   

18.
保险利益是保险法中的重要概念,我国《保险法》第11条对保险利益的界定过于抽象、难以把握。利害关系是保险利益的本质所在。对保险利益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划分。按照性质的不同,可将保险利益划分为积极的保险利益和消极的保险利益;按照依附对象的不同,可将保险利益划分为财产保险利益和人身保险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