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试图论证迟子建小说中的常见情节"父亲之死"源于作者实际生活中的真实的心理情结,并以"父亲之死"为线索来解读其小说中浓重的死亡意识、"灵魂"的频繁出现以及小说中传达出的富有悲剧感的幸福观与完美观.  相似文献   

2.
“自然”叙事是迟子建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文章从阐述“自然”在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艺术体现以及迟子建的自然观入手,深入探讨迟子建小说创作中对于灰暗现实的超越以及在超越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学观念、文体风格和美学追求,进而触及迟子建小说叙事的诗学内核。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小说不仅在内容上有循环内指的特点,而且结构模式也带有一种循环美感。其作品呈现出艺术完整性,富于艺术韵律,也易于为读者所接受。张爱玲小说整体的结构模式需要用一种全知视角来加以表现,这使她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成为一种“精神样本”。用全知视角是张爱玲的“有意为之”,这种视角的选用甚至使其小说结构模式所产生的美学意蕴超出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本身的意义。在自我反思意识的关照下,文本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功能,有助于新的自我意识的生成,更有助于培养理性的读者。情节的周而复始并非原地不动,而是经过一个否定又否定的过程,其中既蕴含一种独特的美学意蕴,又对其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实质上构成一种强化。  相似文献   

4.
《老张的哲学》自问世以来,由于作者自评的发表,读者对其情节结构方式的评价,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的过程。然而,细读文本,以及研究老舍在20年代的工作、生活经历,不难发现,作品中存在着一个促使这班"北平闲民"的性格命运发生纠结的"中心"情节:自治运动。只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阅历的加深,作者有意讳言早年的政治生活经历,因而才有了对小说情节结构自我否定的自评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东北文坛世纪始末的两位优秀女作家 ,萧红和迟子建共同关注着黑土地 ,但其乡土小说在相似之中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就创作母题而言 ,萧红倾向于以现代启蒙者身份对乡土进行冷峻的审视与批判 ,迟子建则倾向于对乡土的缅怀 ;就审美风格而言 ,萧红的创作体现出张力之美 ,而迟子建的创作则表现为和谐之美。总而论之 ,萧红的乡土小说表现出明显的现代性 ,而迟子建则有向传统回归的倾向 ,两人各自代表了东北乡土文学的两种不同创作路向。  相似文献   

6.
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代表作《第五屠宰场》是作者以自己在战争中的真实经历为题材的反战小说,小说中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战斗英雄,也没有美好品性的基督教徒似的人物。在创伤理论的关照下,小说的众多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比利以及兼具作者和叙述者双重身份的库尔特都表现出亦真亦幻的特征。冯内古特的创作过程是再现创伤的过程,努力克服创伤的同时又必须接受创伤。这种独特的创伤写作艺术,揭露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印证小说的反战主题。  相似文献   

7.
薛涛的小说《满山打鬼子》采用了内在化的童心叙述方式,叙事者营造了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现实与想象相互交融的艺术世界。在这个艺术世界里童声化地再现了“满山”从一个东北小男子汉成长为抗日小英雄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无尽的乡土之爱和对东北人民的阳刚性格以及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赞美。难能可贵的是,这部小说还表现出了超越历史界限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8.
生命意识是迟子建小说创作的思想内核。她始终关注着普通民众的生命存在状态,寻找他们的生命追求与生命意义;不断探究死亡的人性及哲学内蕴;对大自然的一切生命,迟子建持平等态度。以生命意识视角去探究迟子建的小说,可以很好地诠释她丰厚作品中的诸多.独异现象。  相似文献   

9.
迟子建并未明确地以生态意识为指导进行生态文学创作,但对大自然的天生敏感与不懈追寻使她小说表现出十足的生态意识。对大自然灵性的体验与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秩序的质疑构成她的生态意识的内涵。她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主题选择等均受这种生态意识的影响,并显示出强烈的现代文明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0.
发愤著书,是明清时期文人创作小说的主要动因之一。文人发愤著书,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到“借乌有先生,发泄黄粱事业”,再到“写自家见闻亲历,抒穷愁不平之志”的演进过程。这是小说家由远距离寄托到近距离观照的过程,同时也是通俗小说由改编走向独创的过程。在这样的演进过程中,小说家的主体意识与创造性皆日趋增强,而小说反映社会、抒情言志的艺术功能也越来越强,并由此产生了一大批艺术水平高超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11.
《长日留痕》是主人公史蒂文森对个体创伤历史的记忆。他书写了个体创伤所造成的父子爱之痛、两性爱之痛和事业之痛。他的书写还映射了英国管家集体所遭受的创伤。史蒂文森通过写作来揭示伤痛,对个体创伤进行了宣泄,从而减轻了个体伤痛,而且通过“被倾听”一定程度上治疗了创伤。《长日留痕》对个体创伤的关注再现及疗救,表明了石黑一雄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怀,有助于受创伤者建立创伤疗救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有产业的人》被公认为高尔斯华绥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主要描绘了19世纪朱英国社会中产阶级生活的图景。高尔斯华绥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对当时英国社会个人道德沦丧和社会伦理失序的关注。从责任伦理的视角对小说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作者通过小说所表达的建立和谐秩序的伦理理想进而认识到这部作品的重要的当代社会价值.即重视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摆脱个人道德论丧和社会伦理失序的危险,是英国社会获得新生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以《文赋》为蓝本,集庄子、曹植、陆机和宗炳等人的文艺思想之大成,创造出一个深刻而完整的“神思”范畴。“神思”范畴阐述了艺术创作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创作主体以“虚静”的心理状态为起点,受外物感兴达到“神与物游”的思维状态并获得审美意象,最后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文学作品。“虚静”、“神与物游”、“杼轴献功”等与思维相关的概念依次递进并相互统一于“神思”范畴中。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的死亡意识是矛盾而复杂的,他在深刻体认死亡的悲剧性前提下,又体现出消解死亡的悲剧性倾向。这一矛盾的死亡意识之形成与当时的时代环境、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艺术追求有关,也受中西方文化环境中的死亡意识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活着》改变了余华的文坛地位,标志着余华完成了优秀作家所必须经历的思想升华,达成了对人生善一恶一无善无恶的认识。以1984年为开端,纵观余华的写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余华先领会善,再抒写恶,在充分了解恶的基础下温暖地描写人类的善意,这就是所谓见山终是山、见水终是水、山水都别有风景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活着》改变了余华的文坛地位,标志着余华完成了优秀作家所必须经历的思想升华,达成了对人生善—恶—无善无恶的认识。以1984年为开端,纵观余华的写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余华先领会善,再抒写恶,在充分了解恶的基础下温暖地描写人类的善意,这就是所谓见山终是山、见水终是水、山水都别有风景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曹勋为北宋末年慢词大家,其词作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融入了自我的人格精神和审美趣味,含蓄典雅,推动了文人词的雅化。内容上以士大夫的高情雅趣修正花间绮艳题材,以词言志,使词向风雅精神回归;艺术手法上以才学为词,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这些都与时代风尚、本人丰富的学识、艺术趋尚及其父曹组的创作命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与尼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因有二,即时代的因素和相似的个人气质。浪漫主义、崇尚创造、扩张自我和悲剧观是郭沫若受尼采影响最突出的方面。郭沫若早期大力张扬唯意志论的自我,并不是他游离于中国近代哲学思潮之外的独特创造,而是这一思潮在中国合乎规律的发展。不能对郭沫若与尼采曾一度有过的血缘相继关系简单得出"是"或"非"的结论,二者的本质区别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运用中国传统文学中“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了宗白华艺术化人生观及其意境理论的成因:“意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意境审美精神源于他的人生意识和精神;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成为影响他人生观及学术观的最基本要素。阐述了宗白华生命艺术化、艺术生命化,能及三位一体的人生观、艺术观、美学观。  相似文献   

20.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经典作家,寓言体叙事是其作品中的基本叙事模式,对人性善恶的思考是其作品持久关注的主题。霍桑的寓言体叙事模式与其创作思想十分契合,他在丰富创新寓言体叙事艺术的同时,不断发展其创作思想,由清教传统走向人文主义。霍桑的叙事艺术与其创作思想相辅相成,二者的发展共同推动霍桑的文学创作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