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将社会资本纳入Grossman健康人力资本理论模型,结合灾难性医疗支出概念并构建农村保障社会医疗间接减贫框架,再利用空间Tobit杜宾模型和2014年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CFPS)对理论假说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农村保障制度对单个家庭医疗减贫作用不显著,但是其通过社区社会空间产生的溢出效应不容忽视.处于同一农村社区社会空间的其他拥有保障的家庭更愿意为病贫家庭给予经济援助,农村保障的医疗减贫溢出效果显著,并且农村社区家庭之间社会空间关系越紧密越有助于医疗减贫溢出效应有效发挥.(2)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对农村医疗减贫的调节作用需要一定的社区收入水平支撑,而且随着大病医疗保险对农村家庭医疗致贫风险分散能力的提高,该调节效应也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5年、2017年、2019年三年调查数据,分析中国城乡相对贫困的差异,并对城乡社会保障政策的减贫效应进行政策评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镇的相对贫困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险、医疗报销、社会救助等政策对缓解城乡相对贫困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社会保障制度在城镇和农村的减贫效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镇社保的减贫效应达到11%,而农村社保的减贫效应仅为2%.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低、保障水平低抑制了社会保障政策减贫效应的发挥.未来国家需要在多维度上进行社会政策改革,才能逐步缓解相对贫困,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征收不仅表现出社区地理空间的变迁,并伴有明显的社区社会空间转变特征。由于农村家庭行为决策受社区社会行为影响较大,所以家庭在面对土地征收做决策时会将社区社会空间因素考虑在内。基于此,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农村土地征收的社会空间效应对农村家庭保险需求的影响加以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农村土地征收通过社区财政收入、社区收入水平及社区劳动力外出就业等渠道,给家庭带来的社会-经济空间异化效应,抑制了农村家庭保险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土地征收产生的社区社会空间集聚效应促进了农村社区家庭保险需求。因此,为了提高失地农民保障水平,促进失地农民多层次保障体系有效运行,农村社区政府应该积极完善财务透明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以减少因土地征收带来的社会-经济空间异化对农村家庭保险购买的影响。同时,商业保险参与完善失地农民保障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土地征收后社区社会空间升级优势。  相似文献   

4.
在对我国省域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设置邻接权重、地理权重和经济权重三种空间关联模式,从空间维度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农村贫困影响的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省域农村贫困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高-高”与“低-低”集聚的特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不仅能促进本地区农村减贫,还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地区农村减贫;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也有助于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农村减贫。提出应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减贫。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与2015年两期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倍差法(DID)分析了以新农保、新农合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险对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子女经济供养、医疗供给的替代性效果,实证研究发现:新农保、新农合对其子女提供的经济供养、医疗供给具有替代性,但替代程度均较低;新农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医疗参与率,降低其医疗担忧;同时,基于异质性讨论进一步发现,个人(家庭)保障能力越低,新农保、新农合对其子女养老的替代效应越明显。因此,要加大新农保、新农合等社会保险政策为农村留守老年人带来的经济与医疗福利效应,在有效提高政策补贴标准与范围的基础上,着重关注农村留守老年人群体的养老与医疗困境,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倾斜政策。  相似文献   

6.
家庭医疗消费受到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医疗保险和贫困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基于9城市4年家庭跟踪面板数据,使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医疗保险、贫困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家庭医疗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医疗保险提高了家庭医疗消费水平,显著释放了家庭的医疗需求;贫困因素显著抑制家庭医疗消费,贫困状况越差,家庭医疗消费水平越低;医疗保险显著增加了在城市的农村户籍低保户家庭的相对医疗消费,医疗保险和贫困因素对家庭相对医疗消费的作用存在城乡差别.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医疗保险的可携带性、改进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7—2016年31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基尼系数、面板数据模型、低保减贫指数测度等方法,借助GIS技术,探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减贫效应的区域差异及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支出的基尼指数总体下降,最低生活保障经费支出的公平性不断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减贫效应空间格局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次高等级区和高等级区向西部扩散,低等级区向中部地区收缩,呈现“中部塌陷”特征;城镇化率、人均GDP、社保和就业占财政支出比重、财政收入等影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减贫效应,但同一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应坚持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理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减贫效应的区域均衡性。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农业保险与普惠金融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31个省市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系统评估我国普惠金融、农业保险与减贫增收的发展状况,测度农业保险与普惠金融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基于核密度函数观测两者协调发展的区域动态演进特征,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二者协调发展的减贫增收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并通过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进一步分析其非线性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样本期间我国整体农业保险与普惠金融的耦合协调度不高,但呈现显著增长趋势.2)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各省耦合协调度高,但省际差异较大;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总体相仿,中部地区各省差异最小,西部地区省域间差异明显趋向缩小.3)总体上农业保险与普惠金融的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减贫增收效果,其中东部地区减贫成效最为显著,西部次之;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增强二者协调发展的减贫作用.4)农业保险与普惠金融的协调发展对减贫增收效果在空间上存在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工业化、市场化激荡下的后乡土社会情境中,农村养老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并面临养老空间和养老边界的变动。“少子化”和社会流动的现实使得农村老人脱离代际寻求自我保障和社会支持的现象愈加明显,老人“牺牲自我”而维护家庭延续的责任伦理较为突出。同时,家庭结构从复杂化逐步向简单化发展,养老边界呈现出从家庭到自我、家庭到社区、社区到社会的溢出与重置现象。在此背景下,需要将老人的自我养老能力纳入决策分析,关注“老人农业”这一自我养老实践形式,并扭转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各自的研究视角,把纵向时间维度上的农村养老变迁与横向空间维度上的农村养老分化综合起来,形成网络式的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0.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农村地区面临着医疗经济风险增大的困境,在村庄治理模式下,社会网络是否有利于降低农村医疗经济风险?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探究社会网络对农村家庭医疗经济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1)社会网络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医疗风险,在控制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影响后,社会网络的作用仍然显著;(2)家庭收入成为约束条件,制约着社会网络在农村医疗风险中的作用,低收入农村家庭社会网络所起的作用显著;(3)从区域来看,在东部地区,社会网络对降低农村家庭医疗风险的作用有限,而中西部地区较为显著;(4)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网络对农村医疗风险的作用将会逐渐弱化。本研究有助于认识社会网络对农村医疗经济风险的保障作用,并为如何解决农村医疗经济问题提供初步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