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昆派杂说     
西昆派是宋初最著名的诗歌流派之一。它一经产生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不管是褒是贬,大家不能不承认西昆派曾对文坛产生过重大影响。 西昆派亦称西昆体,以杨忆编《西昆酬唱集》一书而得名。集中选入杨亿、刘筠、钱惟演等17位作者共250首诗;杨、刘、钱为西昆派代表人物。他们作诗以“更迭唱和、互相切劘”为目的,以“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为方式,追求“尤精雅道,雕章丽句”的艺术风格。(《西昆酬唱集·序》)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并不反对早期西昆体诗文风格,尤其肯定其善“用事”的创作特点。后世评论者之所以有欧阳修反对西昆体的误解,主要是与后期西昆作家创作风格蜕变有关,即由善“用事”、求雅正到艰涩怪异的转变。论者未能洞晓前、后西昆作家诗文风格的变化,将西昆体看作是一个风格不变的整体笼统论述,这是造成欧阳修反对“西昆体”误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宋宣城诗人梅尧臣,早年受西昆体诗派的影响,后突破西昆窠臼,积极参与欧阳修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写了不少关注国计民生、抨击社会时政的好诗,后被陆游誉为"名家",更被刘克庄尊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相似文献   

4.
有宋一代,诗派林立。宋初西昆承晚唐、五代余绪,师法义山,独取妍华,以细润华丽为贵。或摭拾典故,或堆积词藻,限题分韵,赓相叠和,一时蔚为风气,以致“杨刘风采,耸动天下”(欧阳修《六一诗话》)。王禹偁、徐铉、魏野、韩琦、范仲淹、石介相继起而矫之,或宗工部,或学乐天,或仿晚唐,各自另辟蹊径。其后梅圣俞、苏子美、欧阳永叔慕昌黎余风,专主气格,以矫昆体。为诗平易疏畅,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之先河。其时,“邵、张之流,又崇尚论理,或康济自身,或寻孔颜乐处,一发之于诗,借以悟道”(陈延杰《宋诗之派别》)。所谓“康节体”风靡一时。至此,宋诗体制风格虽然屡变,然尚无以大异唐诗。文忠公“但开  相似文献   

5.
<国风>"淫诗"之说,源于宋代,欧阳修<诗本义>说<静女>,"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1]197解<野有死肩>"吉士诱之"为"吉士遂诱而污以非礼",[1]192蛇并说"其卒章遂道其淫奔之状".说<东门之扮>"陈俗男女善淫风……男女淫奔多在国之郊野,所谓南方之原,犹东门之墠也".[1]211"这样直指某诗为淫诗,也可以说是欧阳修启其端."  相似文献   

6.
自唐以来,以诗词闻名于世者并不少见,一般说来,他们的诗作和词作,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大都基本相同或相近。如温庭筠、苏轼等。但也有例外,如欧阳修就是一例。其诗一反“西昆派”空洞无物和一味追求形式的浮艳之风,重新回到反映现实和平实朴素的路子上来。而其词却承袭《花间集》和冯延已的遗风,大多描写文人学士的闲情逸致、男女相思和伤春别离。从而形成了诗庄词媚的不同艺术风格。李清照走的也是欧阳修他们这条路。她早期的《小重山》、《怨王孙》诸词,在选调择牌、布局谋篇、遣词用意、表现技法等方面,都明显带有唐、五代词的遗风。《小重山》首句“春到长门春草青”,就是袭用了  相似文献   

7.
《西昆酬唱集》是宋初杨亿编选的一部唱和诗集,是“西昆体”的代表著作,在唐诗向宋诗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题材内容看,《西昆酬唱集》中的感事述怀诗、咏物诗和言情诗等比唐诗更广泛深刻地描写日常生活,使诗歌更趋通俗化;从艺术功能看,《西昆酬唱集》开启了宋诗“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点;从传承和影响看,《西昆酬唱集》既充分学习和吸收了几位唐诗大家的创作成就,又发展和影响了一批宋诗大家的创作倾向,在“唐音”向“宋调”转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主张探求《诗》本义,但《诗本义》并非全是《诗》本义。《诗本义》的许多解说很精彩,但也有不少解说值得商榷。学者过多关注《诗本义》疑古惑传的开创性、人情解《诗》的独特性、求《诗》本义的合理性,而较少关注它解说《诗》本义的错误。《诗本义》错解《诗》本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诗经》传注本不误,欧阳修反对其不当批驳;二是欧阳修以人情解《诗》,“人情”却并非总是合理;三是欧阳修过分探求圣人之志,妨碍了他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宋代林光朝称《诗本义》“于义未稳”,却被视作讲学者的一面之词,致使《诗本义》解《诗》本义之不足被忽视。  相似文献   

9.
《西昆酬唱集》卷上《汉武》唱和诗与真宗封禅无关,更无讽喻真宗西祀东封之意。《汉武》唱和诗及《西昆集》中的其他咏史之作,是杨亿等秘阁文人在编修《历代君臣事迹》(后改名《册府元龟》)时,在披览典籍、分类部居、采摭铨择之际对历史典故的感怀之作,也是对传统题材的再抒写,不必作"过分诠释"。整部《西昆集》离不开《历代君臣事迹》的编纂,从诗歌内容上看,近似一部创造性的、文学化的《历代君臣事迹》,这对宋诗特征的形成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诗意"与"诗义":欧阳修"诗本义"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欧阳修《诗本义》阐释实践为依据,详细分析欧阳修《诗》学重要范畴之一“诗本义”的丰富内涵,指出其主要有二个意义层次:“诗意”与“诗义”。扼要地阐明欧阳修《诗经》阐释学的宗旨与特点及“诗本义”二层论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宋代《诗经》阐释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自谓"情之所钟",这个"情"不只是儿女情,而是"与物有情",以多情之心体验生活,感受生命跳动的节律。欧阳修的词深化了表现儿女情愁的传统题材,还表达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尽思考和对朋友亲人、自然山水的无限深情,流露出厚重的、发人深思的自觉的生命意识。欧阳修在创作实践上已经在无意识中逐渐模糊了词与诗、文的界限,为苏轼"以诗为词",在词坛上指出向上一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被冠为"宋代韩愈"的儒宗欧阳修,在对佛教的态度上跟韩愈一样力主排佛。但是在细读其诗歌文本时考见其是北宋士大夫"外儒内佛"的典型代表。他外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风范,内含远离尘俗修真养性的佛禅心境。文章从欧阳修的禅僧交游诗、寺院诗、禅理诗三个角度对欧阳修宽容乃至亲近佛教的情况展开论述:一是从禅僧交游诗中隐现仕与隐的矛盾态度,二是寺院诗中展现出诗人心路历程的轨迹,三是以禅境入诗境的禅理诗显现诗禅互融后的诗情禅意。通过细读分析欧阳修的诗歌文本,全面展现其"有心排佛境归属,无意参禅心结缘"的精神历程,有助于人们了解欧阳修反佛与崇佛之关系,认识欧阳修作为儒宗的佛禅因缘。  相似文献   

13.
北宋初年,词人寥寥。其著者唯王禹、寇准、潘阆、林逋数人。他们的词作不多,风格也各不一样。王词清隽,寇词豪壮,潘词飘洒,林词澄淡,都与《花间》、南唐的婉约词风不同。在宋初词人中,真能接《花间》、南唐婉约词之绪者,应首推晏殊。而继其踵者,为欧阳修、晏几道等。晏殊诗学西昆;词学冯延巳。刘熙载《词概》云:“冯延已词,同叔(晏殊)得其俊,欧阳水叔(修)得其深。”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云:“文忠(欧阳修)家庐陵,而元献(晏殊)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在西江词派中最具婉约风神的词人、词作,我以为是晏殊的…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 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锺灵毓秀,满树 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 赏,止息乘荫。只要你不是闭目塞 听,深闭固拒,总会欣然有得──深 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柯 灵 《清文评注读本》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祭妹文》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袁枚是清代“性灵”诗说的倡导人,他说:“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之所表露者也。”又说:“诗者,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从袁枚的这些诗歌理论可以看出,他是主…  相似文献   

15.
苏舜钦交游诗文系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舜钦,字子美,祖籍绵州盐泉(四川梓潼西),宋开封(河南开封)人。他是北宋中期的一个爱国志士和杰出的文学家,积极地参加了范仲淹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和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为反对西昆文风,开创宋诗新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苏学士文集》传世。本表在《苏舜钦集编年校注》稿的基础上编成,目的在为苏舜钦的生平事迹和诗文系年提供一些线索,以供参考,并祈指正。  相似文献   

16.
说《关睢》     
毛诗以为“《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毛诗的基本精神是“以史证诗”。从文学角度看,“以史证诗”只能作为参资之助,从经学角度看,“以史证诗”,只可备一说。北宋欧阳修,于经书多所疑议,而在其《诗本义》中却把《关雎》坐实为文王、太姒,这就更近“史学”,其见解又在毛诗之下。近代以来,治诗者多以“文学”相尚,其惑更甚。此诚如朱东润先生所云:“今之治《诗》三百五篇者,一洗前人之故习,而矫枉过正,又惑于欧美之旧说,以是非未定之论,来相比附,为说益多,纠纷益滋。”诗,原本即所谓“赋…  相似文献   

17.
<正> 梅尧臣(字圣俞)是宋代杰出的诗人。在青年时期,他与欧阳修,尹洙、苏舜钦等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并以其诗歌创作的理论与实践,为宋诗开拓了新的道路,使之形成了不同于唐诗的新面目。对于自南宋至清末的诗坛,他的诗曾有过程度不同的影响。最早全面评价梅尧臣的是欧阳修。他的《书梅圣俞稿后》称赞尧臣青年时期的诗:“长于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十余年后,他又写了《水谷夜行寄子  相似文献   

18.
丁谓不应归入西昆派——评丁谓与《西昆酬唱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西昆派诗人丁谓”说起景德二年(1005)宋真宗令资政殿学士王钦若、知制诰杨亿编修《历代君臣事迹》(即今存《册府元龟》)。参与编修和一些未参与编修的文人,不时以诗唱和酬答。大中祥符元年(1008)杨亿把这些诗汇为一集,这就是《西昆酬唱集》,主要...  相似文献   

19.
归有光的文学和经学思想都从欧阳修的经学中吸取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归有光文学理论的主干是文章自得、诗者出于情等命题,强调文学个性、尤其是内容的独特,主张文学表现亲情和仁民爱物之情,推崇文学的内容充实和真诚自然;其经学思想的核心是以自得之见求圣人之心,提倡独立见解、重视以普遍人情为本的仁政。归氏的上述思想都渊源于欧阳修本于人情、六经非一世之书的经学和文学主张;归氏还对欧阳修的思想加以发展,在爱亲之心一端突破了礼教的限制而纯任自然人性,并强调爱亲之心与仁政的内在联系。归氏的经学和文学思想堪称明清之际文学理论革新和清中叶儒学改革的先导。  相似文献   

20.
东坡词初论     
北宋中叶以前的词受晚唐五代词风的影响,虽然亦有清俊之作,却仍以绮婉细丽为宗。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弄笔的士大夫对词的看法与诗不同。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主盟文坛,崇古尊韩,极力反对骈丽轻浮的文风。他主张诗文创作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如他在《赠杜默》诗里所述:“饥荒与愁苦,道路日以盈;子盍引其吭,发声通下情。”但是对于词,欧阳修却有另外的看法,他在《西湖念语》序言中说到:“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因翻旧曲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技,聊佐清欢。”可见他倚声填词,是为了流连山水,娱宾遣兴。欧阳修的词虽然不乏情致清秀浑成之作,但囿于诗庄词媚的看法,他的词仍大多是写儿女之情。这说明欧阳修也还不能把诗文革新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宋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所谓:“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榭竞赌新声”(《能改斋漫录》),《宋史·乐志》也说:“民间作新声者甚众”。受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