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歌谣(ballad)是一种民间的口头文学,它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民谣,演唱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尤其在处于文化程度发展较低阶段的民族中,民歌民谣更为兴旺发达。 各民族的歌谣都带有自己民族的特点,除歌谣的内容因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千差万别之外,歌谣的形式也有差异。例如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歌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女作家中,叶梅对土家族女性的观察与书写甚为独特。她将女性性格命运置设于民族文化中,通过吟唱各种歌谣予以诠释。女性与民歌构成人物与民俗书写的二元文化符号,经过创造性编码,以歌谣彰显个性,又以个性丰富歌谣,让人物命运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连,产生别具一格的审美韵味。作家对土家族文化的熟稔、关照与热切传承之心可见一斑,其作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必将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3.
黄桂秋的民族文化研究,表现出“为弘场民族文化,锲而不舍,孜孜不倦,深铭于心的民族责任感,以及攀登学术高峰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研究领域逐步扩大,研究方法不断丰富。处女专著《水族故事研究》视野广阔,材料翔实,观点独特。第二本专著《壮族仪式歌谣与民俗文化》“扎实的立体描写研究”乃其突出的研究特色,将歌谣与民俗结合研究,着力探索其文化内涵与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民间歌谣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奇特超拔的想象在各样文体之首;精湛巧妙的构思为汉民族歌谣所少见;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充分体现了歌谣的民族特色;赋比兴的普遍运用,多种章法、句式和多彩的韵律、节奏,构成了少数民族民间歌谣多姿多彩的表现手法。考察、研究少数民族歌谣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使我们全面理解各民族歌谣丰富内涵和深刻教育意义,同时进一步发扬各民族文化艺术优良传统,发挥其在创作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南方少数民族口头文学中,有大量根据汉族古典作品编成的歌谣.这类歌谣的生成,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表层次是外来文化之价值与接受主体的文化需求相契合,深层次则体现了少数民族口头艺术自我更新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学都有其生存的"土壤"和成长的基础,都由多种因素构成,作为满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满族歌谣也是以此为根基。白山黑水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满族歌谣提供了生成与发展的"河床",由此切入,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满族歌谣生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土族是我省独有的民族之一。长期以来,土族人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作为土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土族民间文学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形式繁多。本文对土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及谚语寓言等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云南瑶族歌谣据其内容可分为八类,各类歌谣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民族凝聚、道德规范、教育、娱乐和审美等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9.
外来词为载体的西方文化对汉民族文化的冲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对外开放以来,大批外来词涌入我国,给民族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本文在界定外来词概念的基础上,列举并分析了外来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种种表现形式,探讨了作为西方文化传播载体的外来词对我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指出外来词的产生是文化接触的必然产物,是一种自然的社会语言现象。文化接触产生的外来词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利多弊少,我们对其应持积极欢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花儿”歌谣与回回民族及其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元代回回多聚居于西北地区的历史实事,是“花儿”产生的人口因素。元明两朝,大量的回回人迁移到太西北屯田、戍边的情况,可谓“花儿”诞生的人文背景。屯田的苦难生活正是“花儿”歌谣产生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17.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19.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贾府由盛而衰 ,大厦倾倒。与其相反的是 :赖家虽为贾府的世仆 ,因其在贾府管家时间长 ,权势重 ,善于拍马逢迎主子 ,钻了贾府管理混乱的孔子 ,渐次发迹 ,超越常人 ,最后连主子也要向其乞借遭冷遇。这一主仆贫富易位的典型事例给世人留下颇值得深思回味的人生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