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翻译是人类相互传承文明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然而语言的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大量存在于翻译的实践活动中。理清可译与不可译的辩证关系,有利于翻译中矛盾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从洪堡特的语言观看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可译性与否受到包括语言、心理、文化以及翻译方法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里我们仅从语言的层面来探讨翻译的可译性问题。本文在分析洪堡特语言观的基础上阐述了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关系问题。分析洪堡特的观点使我们对语言本身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可译性(或不可译性)这一翻译观的理解。于是在把对语言的认识与对翻译观(可译或不可译的观点)的理解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例证,本文得出结论———没有绝对的可译性或是不可译性,也不能片面地认为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事实上,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两者。  相似文献   

3.
试论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对等语或表达方式是否存在。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特征、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可译的现象在翻译中在所难免。从语言文字特征和文化两个层面对翻译中的不可译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讨论了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并对卡特福特关于文化不可译性最终将由语言不可译性来解释的倾向提出了异议。通过定量分析英语谜语汉译后的可猜测程度,提出了区分语言不可译性与文化不可译性的必要性,以及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英汉语言不同的起源和文化背景造成了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汉语语言的特征如语音、文字和文字组合,导致了语言的绝对不可译.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不同的文化认同导致了文化的不可译,但这种不可译都可以通过一定的翻译方法得以解决.通过具体例子分析语言的绝对不可译和文化的相对不可译.  相似文献   

6.
翻译中的"可译性"既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只是绝对性不断扩大,相对性日渐萎缩。双语转换中的困难主要有语言美的不可译、某些修辞手段的不可译以及语外之意的不可译等,对此,可通过解释性翻译、零翻译、变译、创造性翻译等方法解决。  相似文献   

7.
卜巧玲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2):67-68,108
从解构主义对文本终极意义否定的角度,针对文本是否存在"终极意义",借鉴当代文化理论中的解构主义和解释学的一些理论,结合翻译研究中有关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研究结果,探讨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提出了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活动中同时存在的一对矛盾体,是语言之间共性和个性的体现。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对立统一使得同一原作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译本,从而给文学翻译研究工作者提供一个看待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论翻译中的语言功能、文化介入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翻译界素有不可译性问题分为相对不可译性和绝对不可译性之争论。其实,这种相对不可译性和绝对不可译性主要由文化差异引起,并与语言的文化功能、美学功能密切相关,即语言的文化功能造成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则从根本上导致了翻译中的绝对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9.
试论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翻译的可译性、不可译性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对等语”的存在与否。这个对等语从理论翻译角度来看是存在的 ,而从具体翻译实践角度就分三个层次 :即认知表达层次是可译的 ;文化层次是部分可译的 ;艺术层次为不可译。之所以这样分层是基于翻译中对等语所要达到在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心目中产生同样的审美意境的交际效果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10.
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 ,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 ,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诗歌形式移植中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文学形象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语言修辞手段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节奏韵律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诗眼”的文学内蕴移植中的不可译因素。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基本的方法.但是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经常出现不可译现象,给翻译工作者造成困扰.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中的个别语言现象进行对比,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阐述了翻译中的一些常见的不可译现象,同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解决办法和实例.  相似文献   

12.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翻译界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本文在基于语言是可译的这个前提之下,借助当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在理论上作了一个较为充分的论述与总结,从而揭示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不可译性是绝对的,而文化的不可译性则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文化上的不可译性可以转化为可译性。从表象上看,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语言的不可译性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转换性。其实语言的不可译性比文化的不可译性能引发更为复杂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中英文之间的不可译现象分别存在于语言系统、物质文化以及社会文化几个方面。人类文化在个性之外的共性,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不可译性向可译性的转化提供了客观条件。语言系统内的翻译难题,如修辞格,可以借助于其它修辞手法来体现,用一种或多种修辞手法来重塑原文的修辞效果。意译、音译加注、改译及零翻译等方法可以应对其它方面的翻译难题。  相似文献   

15.
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不仅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或误解,而且会构成翻译的障碍,所以语言有时是不完全可译的,甚至是不可译的。本文从文化角度探讨语言的不可译性及补偿手段。  相似文献   

16.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巨大的语言差异,隐喻在这两种语言的转换极为困难,甚至不可译。文章从汉英音韵差异的角度,从隐喻的音韵美感、双关隐喻以及隐喻拟声词的翻译探讨了隐喻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及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时间的推移,一些在过去被认为是不可译的文本,现在都成为可译的了.并且可译性会随着各国之间的频繁接触而增加.因此,不可译性是相对的,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例证中、英文互译时的不可译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18.
作为表达思想的有效工具,语言与语言之间应当是可译的。但由于语言结构及文化上的差异,有时又不完全可译,甚至是不可译的。本文对翻译的可译性的限度的表现及其一些补救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提示人们在翻译时要充分认识两种语言中可译性的限度,以便翻出好的译文。  相似文献   

19.
诗歌一类文本似不可译而必须译,广告一类文本却可能似可译而不能译。"可译"与"不可译",是基于由源文至目的语翻译难度而作出的判断;"必须译"与"不能译",乃至"怎样译",是根据翻译的社会需求而作出的决定。不同文体的社会需求各有特点,其翻译应采用不同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既由于语言的个性而相互对立,又由于语言的共性而相互统一。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不可译性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向可译性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译语优势是解决不可译性现象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