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以时人对西周王年的研究和对《穆天子传》的研究为据,肯定了三千年前(即公元前994年),周穆王为我国历史上开通西域的第一人。文中侧重论述了《穆天子传》的内容与性质、历史文献价值,并认为《穆天子传》是周穆王西行实录,应属于历史记实散文,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2.
《穆天予传》的域外研究,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自19世纪末到上个世纪前半期为缓慢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域外研究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文化阐释的失效。二是文化阐释的失态。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本土学者对《穆天子传》的研究重点由种族民族、史地问题逐渐地转向了对于《穆天子传》文学文化价值的探讨,域外的《穆天子传》研究不仅与之相呼应,而且往往能够不断地切入新的视角,呈现出有效的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可喜局面。这一时期的研究也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色:一是《穆天子传》作为虚构文学作品的性质似乎随着研究史的发展而越见重视;二是跨学科研究的新方法的引入。  相似文献   

3.
新疆古称西域,在远古时代即与内地有了交往。《山海经·大荒西经》和《穆天子传》,对葱岭以东的山川形势和风土物产,均有记述。为了反击匈奴奴隶主的斗争,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政府曾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与中原的交通,密切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公元前五九年(汉宣帝神爵三年),匈奴内乱,管理西域事务的日逐王降汉,宣帝命郑吉为西域都护,“都护之置,自吉始焉。”从此,西域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后,历朝在西域都设有军事、行政管辖机构。西域各族人民,早已与汉族人民生活在一个民族大家庭中。  相似文献   

4.
<穆天子传>真实性问题需要在两个层面上讨论,即:<穆天子传>所记穆王西巡之事的真实性与<穆天子传>为西周史录的真实性.笔者倾向于认为<穆天子传>是以周穆史官的记叙为基础,至于它的完善、定型则有可能是稍后的事情.当然,在近两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仍难免存在文本的缺失错讹与删改的现象.而其真幻结合的叙事特征完全符合"神话历史"的逻辑.在新史学语境中对<穆天子传>的再认识,需要对其文本背后的玉文化背景的真实性的认识为基础.<穆天子传>研究的深入需要新的视野和方法的介入.  相似文献   

5.
有关《穆天子传》西域地理的研究多基于实证主义的思路,考证周王的巡游路线和具体位置,忽略了《穆传》西域是取材于神话地理,以实证方法考证地名是方法论的误区,故应另辟蹊径,探讨《穆传》反映的历史地理脉络。《穆传》展现出“理性化”的创作思维,而这个“理性化”的创作手法使其文本融入创作当时的历史地理观念,包含领土观、中国观、世界观以及交通地理背景。分析《穆传》的历史地理观念足以为《穆传》的文体、数据、作者、读者以及叙事的戏剧性来源等,提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九月的兰州,秋高气爽,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四十余人,聚会于黄河之滨,皋兰山下,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1988年学术讨论会于9月20日在西北民族学院正式开幕了。中亚学是一门国际性学科,是国外东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关于中亚的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穆天子传》和《山海经》诸书,从《史记.大宛列传》到历代正史中的《西域传》,以至众多的游记、行记,构成了中亚学研究的汉文献资料系列,一直受到  相似文献   

7.
《穆天子传》中保存了周穆王西征的珍贵史料,其中包括翻译活动的直接记载,这对研究我国古代翻译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综述了《穆天子传》在建国后的研究概况 ,肯定了 80年代末多学科交叉研究视野的扩大 ,论述了有关争议问题的探索性观点。  相似文献   

9.
《穆天子传》是伪书吗?——(《穆天子传新注》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天子传》是纪录周穆王征巡四海(四晦)的一部古书。据《竹书纪年》,周穆王在位凡五十五年,其半数时间皆在戎马中渡过。车马所至,东及淮泗,西抵酒泉,北达银川平原,南逾长江至于鄱阳湖之南,以北巡西河盟门(今禹门口)始,以大会诸侯于涂山(今蚌埠西)终,行程总计十九万里(周里,较今里小)。存世的《穆天子传》为残文,主要部分是两次西征的纪录,所以此书通常被看作他西征的史文。  相似文献   

10.
六朝杂传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司马迁《史记》列传的启发和影响 ,加之先秦两汉诸如《穆天子传》及刘向诸书等提供的创作经验 ,在合适的时风之下 ,六朝杂传兴起并逐渐蔚为大观。六朝杂传有其特殊的思想特征、史料价值和小说史意义 ,我们应对六朝杂传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今黄帝及其文化研究中,从无人认真地把“黄帝都邑”与西安正式联系起来;也从无人认真地把西安之“黄帝都邑”作为陕北黄帝陵历史真实性的考古———历史学证据。随着西安杨官寨遗址(以下简称“杨址”)出土且被确认为“黄帝都邑”,以及其盛期首领即“第一届黄帝”为陕北黄帝陵的墓主,这种情况彻底改变。这不仅是黄帝及其文化研究中的质变突破,而且实际也是中国文明“探源”研究的质变突破。本文将在此前相关拙论的基础上,聚焦黄陵墓主为西安“黄帝都邑”杨官寨遗址族群盛期首领即“第一届黄帝”,从而证明杨官寨遗址是应把“黄陵祭祀”确定为“国家公祭”的考古学主要证据。  相似文献   

12.
苏焘 《南都学坛》2009,29(1):51-53
《三国演义》的畅销和嘉靖本序言"庶几乎史"的理论导向,以及嘉靖万历时期书商的运作,使抄袭拼凑的创作方式成为讲史小说的主流,并由此在理论和写作两方面陷入自相矛盾的两难境地。与此同时,这种对素材的人为分割和组合,以及其引发的理论纷争,又在客观上使讲史小说进入到对"虚"、"实"关系认识的自觉阶段。因而,在叙事操作层面形成了明代历史题材特殊的"过渡创作"期。而此时期功利化的创作和虚构情节的粗糙与简化,亦从反方向推动了虚构观念的理性趋向。  相似文献   

13.
汉赋的兴盛,与武、宣之世“崇礼官,考文章”相关,汉大赋对“祀典”的诸多描绘,亦缘于汉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之史实。《文选》分赋为15类,首“京都”,次“郊祀”、“耕籍”、“畋猎”,均为大赋创制,其间共有一主轴,即对汉“天子礼”的描绘、颂赞。汉大赋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对“天子礼”的形象描述,而赋家对建构帝国宗教的态度,则表现出融宗教神氛于礼教现实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两汉德制,曾经历过准火德制———水德制———土德制———火德制的变化过程。《后汉书》所记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始正火德”事,向来被注家认为是汉朝实行火德制的开端,古今鲜有异辞。该文以无可置疑的史实证明,光武帝并非汉朝火德制的始作佣者;汉为火德说在西汉成帝时就已经产生了,而火德制亦于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4年)取代了土德制。所谓“始正火德”,是针对新莽的土德“伪统”而言的,意为东汉始循西汉传统,以火德制为正统制度。  相似文献   

15.
紧扣<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的记载,针对历代注、著中的相互牴牾,通读史记刨根究底,不为注家所囿,以史料为主,辅之以神话传说中的"质素、核心",结合"图腾学说",以人文思想为导向,辨误解惑,使淹灭在儒家思想禁忌迷雾中的"炎黄"之争,亦即"黄帝登熊湘"这一历史传说,渐露远古历史文化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6.
"五帝"不是指五个具体的人,而是不同时代的代名词,其中每一古帝都经历了若干世;"五帝"不是传说时代,而应该是一个历史时代.根据<春秋命历序>及其它古代文献研究,排出五帝时代框架为:黄帝代公元前4420~公元前2900年;颛顼代公元前2900~公元前2550年;帝喾(包括尧)代公元前2550一公元前2150年;帝舜代公元前2150~公元前2100年.少昊的年代重合于黄帝、颛顼的年代之中.同时可以将中国新石器时代众多的考古学文化分别归入前五帝时代(下限公元前4420年)和五帝时代两大段,后者又可分出黄帝时代(下限公元前2900年)与颛顼、帝喾、尧、舜时代(下限公元前2100年).五.帝时代与考古学文化年代对应,多是大体相当,无法严格要求;五帝文化与考古学文化的时应,也应该允许学者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蒋琦龄是清咸同年间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人民的苦难生活,展示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和社会心态,较好地贯彻了杜甫以来的诗史精神。其诗歌在当时被视为“诗史”。  相似文献   

18.
从内政外交和选拔人才方面,简述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又根据班固的评论,指出他的主要缺点。同时对电视剧《汉武大帝》做出评价,基本肯定;略有不足之处,也做出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9.
关于舜帝的卒葬地,传统一般认为在湖南省宁远县的九疑山。这本来不成问题。然而近些年来,某些地区,例如山西的学者,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一些并不可靠的资料加以演绎,将当代的语言、思维和行为强加到古人身上,提出了"舜帝归葬山西"说,并在山西永济修建了规模庞大的舜帝陵墓。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详细考察和缜密辨析,可以认为,舜帝的归葬地为九疑山是不可动摇的。  相似文献   

20.
刘林 《肇庆学院学报》2012,33(3):36-39,44
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的黄帝,其真实的历史面貌若隐若现,需要深入的探究。先秦诸子有关黄帝的史事和传说的论述,对了解黄帝的历史真象是很有启发的。在先秦诸子的眼里,黄帝是上古时代的帝王之一,黄帝时代已进入了文明社会,礼乐文化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