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师资均衡配置是对教师所进行的分配和安置,它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条件。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的历史梳理,可以发现我国中小学师资配置存在"精英主义"取向和"城市取向"。从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师资均衡配置的主要路径——政府行政干预下的教师交流制度进行分析,提示我们还应该在师资均衡配置过程中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行政流动与市场流动、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与社会服从等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同目前的教师流动是呈无序、混乱、上位、单向的体制外流动,是对制度和管理刚性的否定.文中基于城乡统筹的背景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分析教师人力资本流动的动因并提出构建教师人力资本流动机制,以期引导合理流动,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3.
正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校的特色发展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学校的特色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又助推了学校的特色发展。我们努力为教师铺就专业成长的绿地,让学校的特色建设行驶在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上。众人划桨行大船———教师专业成长助推  相似文献   

4.
贫困地区的教师专业成长有其不容忽视的特殊性。通过对全国典型的贫困地区——商洛市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方面:环境设施、制度建设、教师成长态度进行了解,发现该地区中学教师专业成长存在城乡差异显著、硬件短缺且利用率不高、制度激励不足而维持有余、教师思想保守等问题。建议实施特殊教育支援,均衡教育资源;加强教育监督,促进制度落实;充分利用各种地、空资源,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学习型组织,给教师发展空间,最终提高和促进该地区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5.
教育智慧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要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境界。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品质,是教师生命创造性的象征。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衡量标准和追求目标,是教师在其专业成长的创新教育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就是教师追求教育智慧的生成和拥有。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政策是一国政府对教师教育的规划与设计,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颁布教师教育政策来推动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政府政策主导是政府的应然责任。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在得益于政府推动的同时,也存在着教师教育政策顶层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不足问题。政府应充分考虑到我国教师教育传统和目前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政府责任与教师专业自主之间保持一种张力,进行相关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有赖于实现教师内在观念的完善和更新,有赖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而且还有赖于构建起更为完善的教师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8.
园本教研是提升幼儿同教育质量的基石,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调整教研组设置,实行层级管理,倡导专业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开拓练兵途径,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等措施能有效地提升教师专业水准,提高办园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分析表明,教师对刚性流动的价值认可度高,但更倾向于参加柔性流动;教师的性别、 婚姻、学校所在地区、学校类型、教龄、职称等因素与教师流动意向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而学历则与教师流动 意向无显著相关。由此提出具体对策:柔性推动教师均衡流动,完善教师流动制度;提高政策执行者素养,保 证政策有效执行;建立信息网络系统,提供长期交流学习平台;走农村教育自救路线,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教育 不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师教育"师范性"日益削弱以及忽视教育实践等问题,弱化了未来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要使优秀人才经过师范教育成长为优秀教师,必须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高师课程改革必须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不断整合教育类教师资源以及课程资源,从而为教师专业成长创造系统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试述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的教师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新时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教师聘任制,切实推行评聘分开,建立科学的流动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等教师政策有利于区域内基础教育师资的均衡。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关键要素,而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是其专业成长的基石.对教育现代化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特征展开分析,并明确其必要性.以湖南工程学院为案例,从内化、外化和互动三重维度出发,来构建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认为内化取决于教师主体,外化在于机制和环境创设,互动是多元整合的过程,最终实现高校外语教师跨越式发展,达到"教育现代化2035"的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13.
论教师生涯及专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成长是一种专业发展,是一个艰难曲折、不断反复的历程.教师是否拥有相当程度的专业自主权,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专业的职业化同时意味着教师职业社会化.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又必须以教师本人的职业发展为基础,而职业的发展却是有阶段性的.从教师教育的职业化要求来说,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组织"是教师职业社会化的最佳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师专业水平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品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是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教师专业生活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载体,与高职教师发展目标、教师内在动力和组织成长环境等核心要素深度融合,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强烈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5.
合作型行动研究: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作型行动研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还可以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促进教师各方面素质均衡全面发展和促进教师集体的成长与进步等方面有效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广大教师应通过积极、扎实、有效地开展合作型行动研究,来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对学生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理应对教师的资质提出严格的要求,吸引天赋较高的人从事教育事业。然而,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着忽视教师天赋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对教师职业认识的表面化、教师资格考试评价制度不完善以及教师培训对教师天赋的埋没等方面。重视教师天赋是对国家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积极响应,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卓越教师的培养需要注重前期人才选拔环节、中期教学实施环节和后期教师培训环节,从源头上挑选有特长的学生,对有教师天赋的学生加以专业引导和实践锻炼,为教师天赋提供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附中首任校长陈元晖先生提出的"附中教师要当教育家,不做教书匠"的指导思想出发,概括介绍了东北师大附中旨在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元晖工程"及其引导教师对教师专业生活进行阶段性规划,建立教师学习型组织,创设教师专业成长的优良环境,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8.
“卓越取向”是我国新时期教师教育的目标追求,而乡村卓越教师培养是其中内含的基本之义。乡村卓越教师需要进行精准培养,这是由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理念、顶层设计政策构想等多元逻辑所决定的。但现实中乡村卓越教师精准培养却存在一定困境,表现为概念认知的模糊性影响了培育对象瞄准的精准,以城市化教育为模板影响了培育目标选择的精准,一线培训和研修较弱影响了培育措施的精准,施展平台不足影响了培育成效的精准等。为了促进乡村卓越教师精准培养,提出以下基本方略:实施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制度;乡村特色职业能力提升教育;国培省培“乡村教师专项”倾斜计划以及“乡村卓越教师成长”系列培训;城乡学校教师双向交流互动;教研指导下乡村学校自主培育;荣誉制度保障与物质待遇激励。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师院校的根本使命即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师资。"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是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的重大突破,能够切实解决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城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提升及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可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表现出运行机制着眼甄别不胜任教师、动力机制主要源于政策驱动、约束机制重在依法实施教师管理等基本特征,同时在相应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探索方面存在运行机制失范、动力机制缺乏、约束机制缺失等问题,具体表现为退出标准不明确、退出程序不规范、退出方式简单化、退出制度不健全、退出保障不到位。因此,应优化教师考评机制,规范教师退出程序,健全再就业培训制度,营造和谐的教师退出氛围,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退出监督机制,强化社会约束机制,从而通过"优胜劣汰"和"治病救人"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