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乡村旅游扶贫是偏远贫困地区的重要脱贫措施,如何通过精准帮扶消融贫困户的参与障碍,培育贫困人口内生能力,是实现乡村旅游扶贫脱贫的关键。这一机理与内源式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参与、主客观统一的核心要义相契合。基于内源式发展理念与乡村旅游扶贫运行逻辑的契合性,应通过扶“志”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扶“智”培育贫困户现代理性,扶“技”提升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能力,扶“行”实现贫困户在参与式帮扶中自我成长等帮扶措施,实现贫困户脱贫目标。  相似文献   

2.
探索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贫困人口减贫相结合的科技扶贫模式,是我国目前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重点。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业示范站科技扶贫模式为例,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其减贫机制,并运用陕西省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748份微观农户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科技扶贫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1)产业示范站科技扶贫模式具有显著减贫效应,即农户通过参与农业科技培训、主导产业示范、农业信息服务和产业组织化带动4种扶贫方式,不仅能提高其家庭农业收入,也能降低家庭贫困发生的概率;(2)不同科技扶贫方式的减贫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农业科技培训的减贫效应较为突出,而农业信息服务的减贫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3)建档立卡贫困户科技扶贫参与度低于非贫困户。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与组织保障的力度,引导高校优势科技资源与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精准对接,借鉴“西农模式”为深入推进区域精准扶贫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产业扶贫具有的造血功能以及对减贫的可持续性,在精准扶贫中受到极大关注。但贫困人口主要分布于农村的 特点和各区际异质性,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减贫效果都不同。基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和可行能力理论,阐释了 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农业产业更能助推农户减贫的机理,并以凉山州为例对三次产业的减贫效应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凉 山地区发展农业产业能够提高农户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对缓解贫困的作用比其他部门更加显著,并提出如何高质量发展农业 产业从而促进农户减贫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后精准扶贫时期,基层农村的贫困现状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基于在山区贫困村的调研,并结合扶贫的现状,认为造成当前农村脱贫困境的表层原因是精准识别的“局限性”与精准扶贫内涵“精细化”相冲突,精准识别的“层级化”与客观现实的“复杂性”不对等,帮扶措施的“大众化”与贫困户需求的“多元化”之间存在矛盾,帮扶方式的“物质化”与贫困户内在的“精神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精准扶贫的“暂时性”与贫困户内在的“精神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村级干部综合管理水平低、带富能力不足,贫困户脱贫能力受限、生存能力低。困境的深层原因是结构性分化与社会转型,农户在社会的交互中本体性价值缺失,失去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工作调研数据,根据贫困户2017年和2018年获得的产业扶贫项目收益分配,运用有序Logit模型和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SM),评估产业项目扶贫收益分配对贫困户脱贫稳固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产业扶贫项目收益分配对贫困户脱贫稳固程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使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SM),与不接受项目收益分配相比,贫困户接受项目收益分配的脱贫稳固程度要高出20%左右。最后,文章提出了如何规划产业使贫困户现在及其进入相对贫困状态都有增加收入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芳  张佛林 《源流》2016,(4):32-33
在广东省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下简称“广州打捞局”)帮扶定点村河源市紫金县柏埔镇良洞村。该局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帮助贫困户脱贫的长效机制,对贫困村、贫困户“扶上马、送一程”,使良洞村村容村貌明显改善,贫困户的收入明显提高,扶贫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脱贫攻坚战进入深水区后,挑战与难度日益增加:一是预期维度,由于大规模扶贫下存在“逆向激励”难题,要做好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期望引导,并对激励机制进行优化设计,通过设计适度的帮扶制度,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二是经济维度,由于较难兼顾扶贫成本与扶贫效益,要减少扶贫资源浪费,提高扶贫资源供给质量和使用效率,防止扶贫机会成本大幅攀升。三是时间维度,由于短期脱贫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矛盾,较难处理短期出效益与长期保公平、兼顾减贫速度和脱贫质量,要从注重减贫速度向注重脱贫质量转变,并形成脱贫内生动力。四是标准维度,由于扶持对象与非扶持对象之间界限模糊容易造成“悬崖效应”,要重视临界贫困并对帮扶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创新帮扶形式,以发展式、保障式扶持为主,资金扶持为辅;注重风险防控,将风险干预前置;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和集体经济发展时,照顾到边缘贫困人口。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和经验阐释,并结合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实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相似文献   

8.
产业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战中的主要脱贫模式之一。文章梳理了我国产业扶贫的发展进程和主要模式,认为我国产业扶贫实践虽然取得了显著的减贫脱贫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产业趋同、贫困户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缺乏、绿色生态保护有限、风险抵抗机制不健全、科技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深入阐释精准扶贫方略和产业扶贫实践的相互关系以及精准扶贫方略对产业扶贫实践的新要求后,指出了注重政策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协调作用、建立有效的利益捆绑机制与精准共享机制、重视风险保障机制的建设及研究、通过绩效考核有效监督生态绿色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科技的产业扶贫实践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贫困是一个状态",而"脱贫是一个过程"的判断,借助森和迪顿的研究,厘定了精准脱贫的独立性变量和组合性变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的分析框架模型,提出了精准脱贫实现的两个命题。并通过北京大学CFPS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精准脱贫所要指向的问题。研究发现:精准脱贫应涉及资源禀赋、生产能力和交换条件等三个基础性变量;以及由此派生的可行能力、权利、机会和可持续约束等四个组合性变量。在实现精准脱贫时,贫困户努力付出得到的收益要大于扶贫补助,并且激励贫困户努力的收益所产生的溢出效应要大于精准扶贫项目净值。在CFPS所调查样本的独立性变量分析上,资源禀赋对贫困户的收入影响最大,而生产能力对非贫困户影响最大;在组合性变量分析上,可行能力对我国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影响都很小,说明同时通过占有土地和提高生产技能提高收入的可能性并不大;权利变量对非贫困户收入的贡献大于贫困户的贡献,说明依靠传统生产方式对减贫脱贫的效果并不明显;而机会变量和过程性约束变量,对非贫困户的影响不能判断,但对贫困户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产业扶贫是行之有效的反贫困扶贫模式。本文从产业扶贫的运行机制、成功模式、效果评价、问题化解和比较研究等方面对产业扶贫的研究进行分析,指出产业扶贫与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其它扶贫模式相互配合,减贫效果非常显著;提出应当创新扶贫模式,构建主要由产业风险识别与防控、产业扶贫具体实施和问题反馈与纠正组成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实现扶贫开发由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促进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和不返贫。  相似文献   

11.
在诸多扶贫举措中,产业扶贫被视为治本之策。学术界关于产业扶贫减贫效应的分析大多聚焦于经济学意义的增长,既忽视了扶贫产业嵌入性的特征,也忽视了贫困农户产业实践的多重减贫效应,因而无法突破产业发展与贫困农户发展之间的抽象对立。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扶贫产业的嵌入性特征,关注产业扶贫的经济性和福利性双重属性,发现产业扶贫对贫困农户的最大作用,不是增收,而是增能。为研究产业扶贫的减贫效益,探讨扶贫产业发展如何促进贫困农户发展和能力提高,需立基于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构建产业扶贫何以增能的分析维度和研究框架,将对产业扶贫的认识从经济发展项目扩展为社会政策项目,将产业扶贫发展从效率导向转向成效导向,从权利和能力等多维视角考察产业扶贫的减贫效应。  相似文献   

12.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是将脱贫政策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过程,要求从公共政策视角审视目标群体参与对于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意义。研究表明目标群体参与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有利于其认同、配合及监督政策执行,促使精准扶贫政策目标“零偏差”的实现。但受传统政治文化束缚、目标群体政策参与意识和能力不足、政策信息公开度较低以及制度化参与渠道或方式阙如等因素制约,当前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贫困识别阶段形式化参与、帮扶贫困户阶段被动式参与以及脱贫考核阶段参与失灵等问题。为此,可以考虑采取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提高目标群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加大政策执行信息公开力度以及拓宽目标群体制度化参与渠道和方式等治理策略,走出政策执行过程中贫困户参与不足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源流》2016,(4):20-21
2013-2015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对口帮扶清远连州市星子镇新村村、联西村、内洞村,共有贫困户826户,贫困人口2781人。针对新一轮扶贫对象多、任务重的特点,广汽集团在总结上一轮扶贫经验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运用企业管理理念,通过责任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精准,确保精准脱贫,构筑“五维”精准扶贫模式。经过帮扶,三个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由帮扶前的2685  相似文献   

14.
巴中市是四川省的一个边远山区,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地区。巴中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行巴 中式大摸底,贫困户识别更精准;二是实施六大扶贫措施 ,项目开展更精准;三是动态管理扶贫资金,资金使用更精准;四是推 进“五个一批”工程,措施到户更精准。巴中市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贫困户的脱贫主动 性不足、乡风不文明的现象比较突出、扶贫资金的管理有难度、产业发展还不够科学等难题。针对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 精准扶贫来引领扶贫工作的创新,制定有效对策,如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动力、重视文明乡风的建设、精准产业项目的引进、精准 扶贫资金的使用,奋力夺胜脱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处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期,实现可持续脱贫还面临不少挑战。要实现健康可持续脱贫,关键在于构建与优化长效脱贫机制。要处理好产业扶贫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降低扶贫产业发展对减贫政策的过度依赖;加强教育引导与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帮扶,提高搬迁人口的社会适应性;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带来的压力;统筹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动边境贫困地区的开放发展,实现兴边富民。  相似文献   

16.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扶贫目标的根本之策,而农民合作社作为产业扶贫的主体之一,在破解农村贫困问题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429个贫困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分析方法,从收益性维度实证分析合作社扶贫的不同方式对贫困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合作社扶贫能显著提高贫困户收入。合作社扶贫使贫困户家庭人均收入显著提高17.82%,说明合作社扶贫对贫困户家庭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但贫困户与合作社不同的利益联结方式对贫困户的收入影响存在差异。合作社扶贫显著增加了贫困户的农业生产性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但对财政性收入影响不显著,且农业生产性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增收幅度远高于转移性收入,说明农业技术支持、社内务工的扶贫方式的增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扶贫先扶智     
走村串寨的技术员近年来,革命老区丰顺县注重抓好科教扶贫工作,全面提高贫困户的种养技术水平。1998年起,该县50名畜牧技术员挂钩帮扶500户贫困户,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贫困户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踏上了奔康致富路。该县在积极实施“千干扶千户“、“百局扶百村“、兴办扶贫龙头企业等行之有效的扶贫办法的同时,针对贫困户普遍存在“三低“,即文化素质低、种养水平低、脱贫思想意识低的实际,扶贫先扶智,以全面实现贫困户掌握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6—2019年全国722个脱贫县和1058个非贫困县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乡村产业振兴指数,实证检验了金融资金流动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资金流入能显著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且对脱贫县的促进效果强于非贫困县;金融资金流动主要通过带动“实物流”“技术流”和“人才流”发挥促进作用,实现乡村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及产业体系的现代化,进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需求端、普惠金融发展的供给端和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政策端均能对促进作用产生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19.
产业扶贫中“内生动力不足”是阻碍脱贫攻坚获胜的难题。以豫北黄河滩区Q乡为例,对扶贫项目运营情况进行长期调研,深度剖析“内生动力不足”产生的根源。调研发现,产业扶贫项目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与政治风险是影响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认知评估理论与资源保存理论能有效揭示项目风险影响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问题的内在作用机理。贫困户会对项目风险进行全面评估,认为凭借自身资源无力应对,同时为避免自有资源遭受损失,进而对扶贫项目表现消极,产生“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为此,从健全防御配套设施、避免官僚逻辑、弱化精英偏好、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化解项目风险,是提升贫困户“内生动力”、促进产业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除了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外,村庄精英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辽宁省Z县A村实践表明,在关注“地方性知识”并依照贫困户特有“惯习”的基础上,村庄精英在产业定位、资金筹措、技术传授、市场开拓等环节给予贫困户以重要帮扶,能大大提高产业扶贫的效率。研究发现,在基于自保与自利理性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中,政府、精英与贫困户的相互需求依赖以及熟人社会的场域基础是促成“精英帮扶”的重要因素。为确保并提升“精英帮扶”的效度,需要加强监督并注重思想引导,加大扶持力度,进而在精英与贫困户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帮扶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