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 ,以“功能对等”原则为理论基础 ,提出“译诗为诗”的原则。诗歌翻译是在两种语言、文化中进行选择和取舍 ,即在内容和形式上 ,以语言、文化为标准进行取舍 ,以求达到原诗和译诗的平衡和对等。译诗以原诗为依据 ,但并不等同于原诗。因此 ,诗歌翻译是在译与不译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最恰当地传达原诗的意旨。  相似文献   

2.
诗是具备意美、音美、形美的"绝妙好词".翻译诗歌也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三美.文章根据这个译诗原则对唐诗《行宫》的七种英译进行对比评述.  相似文献   

3.
译者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与译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译者的文化教育背景、以及译者的个人兴趣和审美风格密不可分。查良铮诗歌翻译研究主要从文本分析层面探讨其翻译风格与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的互动联系。翻译家查良铮认为诗歌翻译不应完全拘泥于"以顿代步"的译诗原则,而应该在原诗的基础上,遵循"牺牲"和"补偿"的原则,充分运用注释在翻译中补充说明的功能,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诗歌翻译应遵循"以诗译诗"的原则,译诗应在风格和内容上保留原诗的意象与意境。  相似文献   

4.
论诗歌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英汉诗歌的互译问题。笔者认为,诗歌创作关键在于遣词用字,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诗歌的格律与音韵,如英诗的抑扬,汉诗的平仄。因此,译诗,无论是汉诗英译,还是英诗汉译,对选词的要求都极为严格。文章指出:在忠实传达原诗主旨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原诗的意境、音韵和结构形式臻于完美,便可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原诗的意象性、视觉性和空灵感  相似文献   

5.
自从十八世纪《诗经》的英译本在英国出版发行以来,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论。文章就古汉诗英译的历史及各种争论从可译还是不可译;直译还是意译;自由体还是格律体;改写还是翻译四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并指出对译诗不应仅局限于字面上的"信",原诗与译诗达到的对等的效果和译诗读者与原诗读者相类似的感受也是要考虑的"信"。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诗的英译领域,格律派十分注重通过译文再现原诗的音乐性。《王维诗百首》的翻译是再现中国古典诗歌独特音乐性的重要尝试,对其译文的解读将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格律派译者注重在节奏和用韵两方面"以诗译诗"的诗歌翻译主张,丰富古诗英译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音象美"在英译中再现的必要性入手,以英译唐诗、宋词为例,主要探讨了中诗英译中原诗"音象美"的英译策略,倡导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保存原诗最显著的风格,努力顺应西方当代诗歌的审美要求;与此同时,应该慎重选择理想的诗歌译者,使译作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诗歌作为一种具有表情功能的文本,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传达文字上的信息,还要重视诗体的表情功能,因此,诗歌翻译过程中,诗体的选择尤为重要,不仅要满足对原诗表情功能的传递,还要承载着译者赋予译诗本身的表情功能,文章将以胡适留美期间仿骚体译本《哀希腊》为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 ,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 ,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诗歌形式移植中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文学形象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语言修辞手段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节奏韵律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诗眼”的文学内蕴移植中的不可译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系统转换的交流活动,而且是两种语言背后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特殊表现形式.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所译南朝诗人谢胱的名诗<游东田>为例,通过"以创补失"和"三美"论,解读许渊冲诗歌翻译中文化因素在译诗中的再现,从而论证诗歌翻译不是复制原诗,采用"拆散、重组"文化基因的移植方法可以实现以诗译诗,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飞鸟集》是一部近似英文自由诗的格言诗集。选取兰卡斯特汉语语料库及自建诗歌语料库为参照语料库,考察郑振铎、冯唐、陆晋德三个译本,聚类分析显示三个译本均出现了风格变异:“郑文”与爱情小说最为相似,而“冯文”和“陆文”与侦探小说最为相似。风格变异的原因可从高频主题词、各译本典型词汇和词汇丰富度探求:第一,“郑文”倾向选择一个固定表达对应某个英语词汇,“陆文”和“冯文”则富于变化。第二,“郑文”和“陆文”基本准确传递了原作意义,用词风格符合原文,且遵循了原文不押韵的特点。“冯文”基本表达了原作意义,但有时由于过分追求表达的简练和押韵,存在错译、漏译。第三,“冯文”的词汇丰富度高于其他两个译本,“郑文”的词汇丰富度最接近原文。研究还发现,译本越忠实于原文,其接受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12.
人们普遍认为诗歌不可译,或者说无法再现原作的原姿原貌。翻译家汪榕培先后将《诗经》、《老子》、《易经》、《邯郸记》、《陶渊明集》、《墨子》等翻译成英语,并赢得了普遍认可。汪榕培在翻译实践中一直遵守"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结合汪榕培翻译的《枫桥夜泊》,从"传神"和"达意"两个方面,与《枫桥夜泊》的其他几个英文译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汪榕培翻译的《枫桥夜泊》更能做到"形神兼备",即"传神地达意"。进一步分析"传神"与"达意"的关系,并指出"传神达意"是较好的诗歌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于原作。“忠实”标准适用于诗歌翻译时会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对朗费罗的一首诗《金色的夕阳》的两种截然不同翻译表明,诗歌翻译中,由于译者对诗歌的各种内容与形式因素价值评判不同,“忠实”这一标准的取向是多元的,译者对这一客观标准的主观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译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杨德豫先生不仅译作丰富,对译诗也有独特的见解,是现代英诗汉译的名家。文章借鉴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对杨德豫的诗学观及译诗进行解读,从而得出:杨德豫坚持用汉语格律诗翻译英语格律诗,主张“以顿代步”,韵式悉依原著,在译诗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诗学观,并且在诸多实践中实践着自己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5.
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着旅游目的地对外推介的效果、外国游客的信息需求和出游决策,进而关系到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鉴于目前旅游文本的英译质量参差不齐,本文拟以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分析旅游文本的功能,结合平行文本从语言风格、信息内容和行文结构三个方面探讨汉英旅游文本存在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以辽宁旅游文本及其英译为研究语料,提出旅游文本英译时可以适当采用删减、增补和改写等策略,以期为提高该类文本的英译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翻译英语语料库——新型翻译研究的利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英语语料库(TEC)是世界上首个当代翻译英语语料库,包含有许多源语书面文本的英语译文。它是专门为研究英语译文的特征而建设的,文本除了对译文作了简单标注外,还对有关译文的译者、出版社/商和翻译过程等元数据作了详细标注。TEC文本译者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而且多数文本都是1983年以后翻译的,代表了当代英语译文的一般特征。在通过对TEC的全面解读的基础上,介绍了TEC的主要特征,分析了TEC作为一种利器用于新型翻译研究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对其潜在用途作了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17.
在中文语境中谈翻译,最经典的论述莫过于严复的信达雅,这“三难论”之甘苦当推“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方知落笔前踌躇与“名”、“实”间的张力.但是,对普世本质的思考,其意义在于理解微观操作背后的宏观意义,在于通过这种理解为人类知识体系的演进、对人类的宇宙观认识,从翻译的角度提供最具普世意义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从象似性角度评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汉语诗歌的篇章象似性原则出发,结合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从象似性翻译的角度研究其翻译的中国古典诗词,说明林语堂的译诗基本做到了“形神皆似”。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忠实”原则里,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对于源语国文化和翻译文本的忠实。然而,翻译作品的受众是译入国的读者,读者具有最终的裁判权。因此,所谓“忠实”应当把对于译入国文化的忠实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予以考虑。对译入国文化的忠实,主要体现在文化认可、句式习惯、审美感受、情感体认等方面。只有达到既对源语国文化的忠实,又对译入国文化的忠实,才是成功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