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实用文体汉英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语篇结构进行归化:调整和简化,因为实用文体翻译:在形式上要遵照译入语,入乡随俗;在内容上要忠实于源语,追求功能对等;要以读者为中心,利于信息传递。文章探讨了段落和段落以上语篇结构调整、简化的几种变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与汉英翻译中的语篇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人是线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中国人是综合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这种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反映在语篇上则表现为篇章结构、语篇的黏合手段和语篇的文体色彩等方面的不同.为使译入语读者得到近似于源语读者对于原文的那种审美心理感受,我们要大胆摒弃传统的忠实于原文风格、忠实于原文内容的翻译原则,积极采用语篇重构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翻译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3.
文学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环节。海外部分中 国文学外译本因过分忠实于原作而不能完全为目的语读者理解与接受, 部分因迎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而无法充分地传达原文中所承载的中 国文化。中国文学外译模式有助于避免出现有问题的译作,为中国文化 准确而有效地“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启示:以中国政府主导的中外合作 模式为文学外译之翻译活动发起者模式;以具有纯熟的双语双文化能力 、浓厚的中国情怀以及坚定的翻译立场的译者为文学外译之译者模式; 以兼顾译文忠实与流畅的策略为文学外译之翻译策略模式。  相似文献   

4.
与外国文学的译入相比,中国文学的译出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从外国文学作品的译入和传播,反观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名人推荐、影视剧作、大众传媒和非翻译方式推动中国文学在域外的传播。影响传播的因素包括译入语国家对外来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译入语国家对于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和敏感程度,译入语国家对源语国家信息的熟悉程度以及读者的阅读期待。中国文学的译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产出不同难度、不同形式的译本,加快中国文学在域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正确看待文学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如何将这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认为直译和意译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直译能忠实原文,保持原著的风格。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及语言的差异,有些作品用直译无法为译入国读者所接受。而意译比较容易为译入国读者所理解,但却无法完美地保持原著的风格,再现异国文化的风采。所以在译入国读者能接受的情况下尽量用直译,直译行不通时用意译,不必执着于一种译法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翻译观角度论英汉习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化翻译观理论,根据英汉习语所在的具体语境,从文化层次上采用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来探讨英汉习语翻译。强调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实现译入语和源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使目的语和源语的受众反应一致,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7.
韩国影视剧的文化性翻译失误主要表现为原作品的文化信息经翻译后,不能为中国观众所理解或接受。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译文背离了译入语的文化规约。为避免这种失误,翻译活动应满足译入语的语法规范、译入语受众的民族文化及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析传统译论对于忠实的理想化观点出发,从译者的主体性和译入语文化接受的角度,阐释了创造性叛逆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可避免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两种译本(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翻译。对原著中文化信息的翻译,两种译本的译者由于翻译目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使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杨宪益译本主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忠实于原文,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而大卫.霍克斯主要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译入语的特色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来自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翻译家来说,要将源语作品忠实而又通顺流畅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并非易事,因为与源语语言功能相关的文化内涵在目的语文化中往往找不到对应语,甚至不存在.诗歌中蕴涵文化意象的人名和地名是可译的,但是有局限性,相关的文化信息可以通过正译、释义、加注等方式得到补偿.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同语言是建构的,译入语是对译出语之“再”建构。在译文里,没有原本的文化世界,一切意义都是行动者(译者)通过主体间共有意义的解释构成的。这一观念变化应该成为我们反思在翻译研究中左右着我们思维的传统翻译话语本身。  相似文献   

12.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翻译策略,用于解决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冲突。所谓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要求接近读者;而异化则相反,要求接近作者。然而,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 注重异化的战略将有利于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对作品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使译作通过翻译者和接受者的选择与再创造获得新生。经翻译这一由此达彼的桥梁,不仅使两种不同的文化得以沟通、交融,而且对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朱纯深借助中国传统智慧,把翻译的本质简言为"橘逾淮而为枳",翻译现象中原文到译文的变化可以说是橘到枳的变化。本雅明认为译者通过翻译,使译文与原文的语言碎片互补彰显上帝的纯语言。不同的译者在实现橘到枳变化的过程中,展现不同的翻译方法,采用不同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5.
在关于翻译的传统话语描述中,"直译论"不仅作为方法论为"原著中心论"保驾护航,而且它还内在地设置了一个自我文化的零度假设的前提.这一前提不仅矮化了译者的自我文化,而且也不利于译者/译文价值的认识与评介.本文认为:只有承认语言自身是建构的,译入语也同样是对译出语之建构,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翻译是从A至B的线性流变.  相似文献   

16.
洪堡特的语言观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诗歌翻译也有重要的启示。语言既同一又有差异的观点揭示了诗歌的可译性;语言具有创造性说明诗歌翻译是译者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语言的相关性理论说明诗歌翻译是一种复杂的活动,需要译者深入了解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目的在于传递原语语言信息 ,尽可能再现原语文化。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译者都会面对从原语到译语的文化介入问题 ,并采用各自认为是最佳的处理方法。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 ,都是一个文化交流过程 ,只不过是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介入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8.
译者的双重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文学翻译中译者与译论,译者与原作,译者与译作以及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多元关系都证明了译者具有双重性,并充分体现了其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由于英汉语言文化背景各异,行文结构与谴词造句的习惯也相去甚远,因而在语际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矛盾。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这些矛盾不断妥协、不断变通的过程。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源语先入为主的影响,译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亦步亦趋,使译文不合的语习惯,形成所谓的“翻译腔"。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是影响译文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该文通过列举“翻译腔"的主要表现形式,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及减少和避免“翻译腔”的途径,以使译文更接近于“信、达、切"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维普数据库收录的大量论文摘要翻译的阅读,发现一些比较严重的翻译错误。其根本原因是译者没有突破句子或者更小语言单位的禁锢,从而难以从话语分析理论角度,通过字面分析、评判分析和情感分析,创造出贴切达意符合目的语思维和文化的译文。探讨了话语分析理论与翻译的关系,通过一则汉英摘要翻译,阐述了如何以话语分析理论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