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些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与时俱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进一步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和影响力。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对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逻辑,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深刻意蕴、逻辑依据及实践要求的研究进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展开学理分析。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精髓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四个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优秀的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统一,但是其精华所在是优秀的观念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性主要体现为二者具有高度契合性、彼此包容性、相互需要性和共同的实践基础;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合贯通,要坚持“四个统一”,即坚持一元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学理性与通俗性相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人类性相统一。这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3.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魂”。近年来,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出现了“以儒代马论”和“以马废儒论”的错误倾向。研究认为,“以儒代马论”企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去“儒化”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 “以马废儒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割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脉; 两者都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都是根本错误的。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对“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真正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对全球性的现代性文明危机提出得以解决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才能使中华文化实现现代化,真正复兴到世界文化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第二个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典案例,《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通过对古代儒家义利观的吸收借鉴,从“原则”“标准”“党员个人利益”等方面,论述了正确处理党员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极大提升了共产党员修养理论的透彻性与说服力。《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崭新命题,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界和领域,有其深刻的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的相侔性、相通性、相融性使两者能够结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实现两者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理论和实践上检验了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对于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境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破解世界新难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如何更好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关系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深刻的内在机理:两者相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两者相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两者相结合的意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征程上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此完成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主动探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原本分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使命的文化形态得以有机融合和发展: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阐述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和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相结合有着重要的历史基础、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二者相结合有着极其重要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似之基和相异之处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从民本论到人民主体论;从"天下大同"到共产主义;从传统文化的革命话语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从知行合一观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从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到辩证唯物主义.在百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演进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发展的过程,由此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思想理论成果.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永恒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命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高度。二者的有机结合得益于内容的契合性和二者的相互建构与成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二者结合巩固和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与民族标识,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可以科学回答“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从何处来”这一根本性的民族根脉和源头问题,对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水平等具有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由传承意蕴、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传承方式和保障体系等构成,具体解决为何传承、由谁传承、传承什么、怎样传承以及如何保障等核心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建立良好的文化传承生态,以及加强现代话语体系、传播传承机制、实践养成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等建设,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1.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它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起联结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理论通路。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演进历程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要义,亦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先决条件,创造性地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之问与实践之需。新时代新征程上,“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域日益敞开,应秉持“三种精神”,为“两个结合”加注活力与生力,使其持续嬗迭意涵,扩充义理,释放效能,并在此视域下求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未来进路。  相似文献   

12.
一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历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凝结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分析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形成发展的轨迹,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大历史观,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立足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大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创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持“两个结合”,最终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传承历史的必然选择、是立足当下的必然要求、是展望未来的精神保证,要通过尊重文明多样性、文明平等性、文明包容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4.
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文章从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特质出发,从实践维度、价值维度、创新维度、理想维度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种思想体系的内在契合性,印证二者有机结合的理论可能性和实践必要性,为全方位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定位,进一步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观视阈下,立足人类社会的整体高度,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为中国共产党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坚实的学理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生出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和中国精神特质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这一崭新的文明形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变局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思考,坚守了人民立场的价值取向,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价值,构建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新愿景。  相似文献   

16.
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理论遵循。在新时代,应进一步增强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行动自觉,在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1956年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具体论述了艺术要有民族风格与民族形式,强调中国的东西有自己的规律,并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和革命表现形式的讨论,在哲学高度上重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系列关于“中国化”基本原则的重要论断,内蕴普遍原理与民族形式(共性与个性)、中国化与国际化、传统性与现代化等多对哲学辩证关系,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一,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其二,中西文化要从两个“半瓶醋”“有机结合”为“一瓶醋”;其三,批判性吸收和借鉴西方“织帽子”的方法来织好“中国帽子”。  相似文献   

18.
美好生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矢志不渝追寻的目标,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好生活,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其中,“第二个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历代更迭为美好生活积淀了如“天下大同”“皆有所养”“道法自然”“兼爱非攻”“缘法而治”等文化基因。新时代,立足“第二个结合”,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以“宁静致远”的价值观、“民惟邦本”的群众观、“和而不同”的天下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推动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这一思想。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一结合?它具有怎样的理论指向?有研究者从文化思想的宏观视角,表达了深刻的理论洞见,却忽视了这一主张提出时的具体时空情境,以致偏离了二者结合的本质及特征。事实上,从性质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中国的一项文化政策,其出发点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其理论指向在新时代体现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回应时代理论需求的结果。在与西方理论竞争中,中国文化相关理论的竞争力还不够强,也不能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因此,中国文化理论的供需矛盾形成了当前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困境。这一困境引起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激发了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国文化理论的思想动力。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文化发展政策,绘制中国文化发展蓝图,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理论创新方法,扎根中国历史经验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理论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  相似文献   

20.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立党之本、兴党之魂、强党之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中蕴含着历史生成、文化孕育、实践锤炼和价值塑造四重维度。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养成并长期坚持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是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精神“红线”。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和精神成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会通融合及精神价值的高度表征。伟大建党精神贯彻在党的长期奋斗历程中,推动了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伟大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深沉、澎湃、持久的精神力量。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点和原点,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精神血脉的赓续传承和发扬光大。不忘初心、践行使命,伟大建党精神奏响了时代发展最强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党、全社会不懈奋斗的精神源泉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