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革命"之后的政治实践及历史叙述中,知识分子被定位在历史的"中间人"的位置上.文学叙事作为意识形态建构的一部分,在其象征秩序中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想象形成了某些"成长"模式.作为政治叙述的一个典型符号,知识分子遵循着阶级论的逻辑"成长",而作为人性化叙述的符号载体,他的"成长"又遵从个体的、人格化的逻辑,两重话语的交错、纠缠造成了人物性格的扭曲或文本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心话语,"人民性"不仅是一种文学立场或观念,也是对于"人民共和国"主体的想象,并参与和支配着20世纪5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建制与生产。从"国民性"的知识分子启蒙叙事到"人民性"的国家论述,表征着20世纪中国新文学主体想象发生了深层的衍变,也表征着作为"普遍现代性"的"民族国家"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另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鲁迅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典型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符码,其生成过程与现代中国的动态语境密切相关,深刻地勾联了阐释者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形态。"鲁迅形象"是由自塑和他塑合力而构成的公共形象,对其进行文化学意义上的考察可为探索现代中国发展的社会史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提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知识分子的地位迅速从"中心"滑入到"边缘",对于这一身份的转化,知识分子痛感"死亡"的存在。阎真为此感到彷徨、困惑和痛苦,并通过小说的形式揭示了知识分子的"死亡"体验,表达了知识分子对于青春不再的感伤想象,展示了市场化时代生命被异化的知识分子"死亡"的悲剧镜像。  相似文献   

5.
创建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作为晚清"现代性"的中心内容其重心落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主体即"新国民"上。对于这样一个未知的"主体"的寻找"、想象"与构造,折射出近代以来尤其是晚清知识分子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由于本土话语资源的缺失造成的焦虑。"侠"与"英雄"的想象,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被重新启用,而"启用"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复活"与"复制",而是意味着在新的"时势"下加以"重构",淬厉"其"旧",采补"他"新",后者构成了"英雄"想象的"现代性"起点。  相似文献   

6.
对现代民族国家和人的解放的想象与追求,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潜藏心底的"集体无意识"和文学"原型"之一。作为想象中国的一员先锋,阿英对"中国出路"的思考与追寻,形成独特的"想象现实观"。想象视域中的新批评理论和实践,使阿英成为20世纪文学批评史上一位重要而颇有特色的批评家。  相似文献   

7.
觉醒的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中着力塑造描写的形象,这类知识分子也可称之为"孤独者",他们是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贡献的重要形象.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撞击,这些觉醒者们以"救国"、"救我"为己任,成为旧思想、旧秩序的反叛者,但最终又成为"孤独者",又都走上了从追寻到幻灭、从希望到绝望的人生道路,形成"圆圈"的生命模式.造成这类知识分子人生历程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有鲁迅创作这类小说形象时的心态因素,更有当时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等现实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晚清"新小说"是近代知识分子应对时代危机的产物,它着眼于对大众情感进行整合与教育,其目的在于想象和构建一种新的主体。在除旧布新之际,"少年"表征了新的时间起点,而"少年"之"成长"则意味着将线性时间注入进步历史观念之中,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小说的基本母题与形式结构。"新小说"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引人注目地出现了第一人称少年主人公形象,通过讨论其中所呈现出的多种形式症候,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时代危机下半殖民国家面对现代转型时的难题与困境。  相似文献   

9.
美国南方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对美国南方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观念与现实冲突非常关注。在其作品中,她力图超越自身所处文化中的种族主义狭隘观念,真实地展现黑人、菲律宾人和犹太人等少数族裔的生存境遇和文化困境,但也存在着"刻板化"黑人、"女性化"菲律宾人和"神秘化"犹太人的倾向,为他们烙印上或显或隐的东方主义特征。运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可以解读麦卡勒斯对黑人、菲律宾人和犹太人等少数族裔形象的东方主义想象,揭示其作品中"隐蔽的东方主义"倾向,并探讨这种"他者"想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动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上海以其高度发达的报刊业、新书业以及各类媒介传递,为生存其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建构出多元的舆论空间和话语场域。上海舆论空间对青年丁玲公众形象的构建也起到重要作用。丁玲踏入文坛之初,《小说月报》作为丁玲最初发表小说的主要场地,不仅在文学外围打开了丁玲的知名度,其编者、读者、作者一同构建的舆论场域,也使丁玲的"摩登女性"形象和革命女作家形象深入人心;丁玲加入"左联"后,"左联"对丁玲形象进行了有意识的建构与生产,使"革命女战士"丁玲成为左翼文学代言人;"丁玲失踪"案后,上海各方舆论场获得了对丁玲形象想象和重构的话语权力,丁玲一方面在左翼舆论阵营中成为被"英雄化"的革命符号,另一方面在市民群体中再次成为被屡屡消费的"文化明星"。1936年丁玲初次踏入革命圣地延安便受到了极高的政治礼遇,离不开上海这一多元舆论场在此前对其公众形象的塑造。青年丁玲的成长与成功典型体现了革命语境下现代知识分子与都市空间的互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界”“圈”“坛”三者作为类词缀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都附缀于代表某一行业、领域或表示具有同一特征的某一社会集群之类的字眼后。因此,“界”在组合上不受音节限制,基本上可以和任何行业结合,多用于严肃场合并且虚化程度不高;“圈”多与双音节结合,语用范围比“界”窄,多用于时尚的场合,且虚化程度最弱;“坛”基本上只与单音节结合,多用在文艺界和体育界,常出现在轻松、随意的场合,虚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2.
在胡适看来,议政的知识分子很大程度上是要力争做国家、政府、当政者的“谏士”和“诤臣”。然而,身为“诤臣”的议政的知识分子言论的相对独立性如何得到保障?胡适认为,主观上,知识分子要与政府有意识地保持一定的距离,做一个置身局外的“局外人”;客观上,知识分子要有经济上的保障,即“有职业而不靠政治吃饭”,这样才不会为“饭碗势力”所左右。  相似文献   

13.
子游是孔门七十二贤、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被尊为"道启东南"的"南方夫子"、"东南学道之宗"。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子游氏之儒"及其开创者言子研究寥寥,至今知之甚少。本文就言偃"子游氏之儒"的基本思想、荀况为何竭力贬斥"子游氏之儒"、"子游氏之儒"的影响及历史地位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大学教师的角色行为不仅影响着大学的声誉,而且影响着大学的前程。目前,大学教师的应扮角色之说主要有“二角色”说和“三角色”说两种。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职业特点,进一步将大学教师的理想角色定位为“知识分子之柱”、“教书育人之范”、“科学研究之星”三者的整合体。  相似文献   

15.
“渔”无“鱼”:两个“渔佬儿”的符号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最后一个渔佬儿》到《铁壳船》,前者根植于“寻根文学”的文化语境,后者根植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境遇,二十余年的时空更迭,他们从“渔”有“鱼”到“渔”无“鱼”的历史终结,两个“渔佬儿”——“柴福奎”和“杨大头”成了一个“互文见义”的人物符号。在人物符号能指的背后,表征出主人公一方面眷恋农业文明,一方面又质疑现代工业文明,折射出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文化冲突、生态隐忧、叙事者文化心态归属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正能量"主要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等重要内涵。中国青少年的"正能量"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合力涵养出来的。其中,传统文化教育是涵养中国青少年"正能量"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生活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长期缺乏教育目标,课程规划、师资、教材基本处于零的状态,亟需改变。而要解决此问题,需从"教什么"、"在哪教"、"谁来教"、"教育谁"等问题入手,切实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各项要求,以帮助青少年涵养"正能量"。  相似文献   

17.
青年知识分子是党的希望和未来,它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关系到党的执政事业的兴衰成败。青年知识分子是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构成者,是党的执政事业的推动者、继承者;同时,青年知识分子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争夺的重点对象。可以说,青年知识分子的离心倾向是苏联、东欧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重要因素;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认同是当代世界政党获取和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道教中有一类规模不大然而影响甚广的典籍。它以《太上感应篇》为先发,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太微仙君功过格》、《文昌帝君蕉窗圣训》等,这就是道教善书。它以宣扬善恶报应、劝人从善去恶、积善成仙的伦理道德思想为主要内容。这类道教善书包含了大量有关日常生活诸方面的伦理道德内容,如商业的、家庭的、社会的、环境的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极为有益的伦理道德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杨杏园具有20世纪初中国报人文学家的典型性格,是物质主义统治的城市典型环境中因丧失精神家园而陷入绝望的悲观主义者。其丧失精神家园的悲哀是中国市民知识分子经历“维新”、“民国”和“五四”三次改良与革命失败后,基于失败主义而产生的典型心态。他从公心救世到遁入佛门的精神悲剧是对于物质主义统治的“没有精神的制度”和“无情世界”的控诉与抗议。  相似文献   

20.
程度副词“太”的否定格式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主要有“太不VP”和“不太VP”。它们的句法结构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学者们对“不太VP”的句法结构的看法存在差异。通过对其句法结构的比较分析,揭示其内部存在的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