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儒学的人文理性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儒学既重人文,又尊理性,是高扬人文理性的哲学。儒学的这种品格是儒学思想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已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和社会生活中积淀下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正确看待这一传统,发掘儒学的这种文化内涵、道德伦理,必然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典范和继承弘扬中国革命文化的理论成果,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结晶。这一思想以伟大民族精神为精神来源、以伟大革命精神为精神品格,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精神追求,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思想既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又是坚持胸怀天下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回答了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实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3.
"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称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儒"成为有着独特品格的群体的代名词,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明末清初形成的"回儒"是回族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伊斯兰教教义的阐释者、弘扬者.他们受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双重传统的熏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的载体和代言人,他们的精神和品格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宗教信仰精神的结合.研究他们的思想和品格的形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的融合和互动.  相似文献   

4.
完整的20世纪北京现代文化发展历史,应该把晚清十年新政和民国历史与共和国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梳理北京文化的整体特点.清末至民国初年、远至1936年,北京文化在政治、历史、经济和文化巨变的背景下发生的现代性转变,直接影响20世纪的北京文化的现代形态,是从1900年代开始的;1949年10月接续的北京文化现代性的前提,并非1900年之前的晚清宫廷文化,而是崭新社会政治内容(民主共和政治基础)、思想内涵(爱国、民主、进步、科学)、具有现代形态(新文化形式)和生活实践(趋向西方生活方式)的北京文化,正是这一现代形态成为连接新中国与封建专制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晶,是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时代内涵,充分认识先进文化创新的时代意义,以创新的精神推动文化的创新,与时俱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6.
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晶,是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时代内涵,充分认识先进文化创新的时代意义,以创新的精神推动文化的创新,与时俱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美学思想是中国特定的社会现实与文化语境的历史产物。是特定时代与独特个体的双向互动,是梁氏启蒙新民的政治文化理想在美学思想领域的个性化体现,具体表现出尚实意识、趣味理想、人文品格三大基本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和丰富是一个历史的、与时俱进的过程,经历了蕴育与产生、清醒与探索、科学与理性、创新与丰富四个阶段;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先进生产力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本源。先进生产力具有与时俱进的运动品格,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时代内涵和党的先进性表现为六大特征和要求。  相似文献   

10.
先进文化,就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之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根本的就是确立全社会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体系,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人心,为社会发展进步打牢思想基础,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诗在走向都市化过程中。都市文化成为影响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不断消解了古典诗意的同时,建立了全新的话语系统和诗意结构。从20世纪中国新诗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诗人面对都市所进行的新诗现代化探索,以及对于都市文化的复杂情感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文化这一侧面来研究《白鹿原》的“史诗”性。《白鹿原》对中国文化的反映是全面而丰富的 ,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剖析深刻而细致 ,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它还反映了 2 0世纪中国新旧文化的激烈冲突与斗争 ,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理想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以文化哲学的独特视野透视了勇者型的新儒家--徐复观的思想,从文化与传统、中西文化比较和儒家精神的新生三个方面展示了徐复观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现代疏释来实现现代新儒家"反本开新"纲领的追求和探索,并在20世纪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衡论了徐复观文化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小说的“疯癫叙事”历经从萌生、演变、沉寂到兴盛的曲折发展过程。缘于作为叙事视角兼叙事声音的“疯癫者”驳杂多面的文化形象及不同于常人的言语、思维与情感体验特征,从“五四”到新时期再到世纪之交,中国20世纪小说疯癫叙事文本在不同历史阶段皆隐秘漫溢出特殊的历史意识。20世纪中国文学疯癫叙事踯躅于对历史的建构、置疑与重构之间,某种意义上,疯癫叙事是窥探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意识的标本与参照。90年代以前,疯癫叙事致力于挑战同时期文学实践赋予历史话语的崇高与宏大;世纪之交,疯癫叙事在浓郁的历史虚无主义氛围中,展现出对虚无主义历史意识的审视与过往历史话语价值的重新确立。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文化的一体化已成为当前中国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人认为,在一体化的过程中,西学东渐是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认为,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在西学东渐之前,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早有东学西渐的历史,即使在近代,也没有中断东学西渐的过程。随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了对旧中学的改造和超越,是人类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代表人类文化的先进性质和正确方向。因此,在21世纪世界文化的变流过程中,东学西渐必将成为21世纪世界文化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撞击和冲突中展开的。直至19世纪末,西方法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也终未能改变清政府对其扼制的政策。清政府对西方法文化传播政策的根本改变,是在进入20世纪后。清末修律从法治原则、立法观念、司法制度等方面,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清末西方法文化政策在法制近代化方面仍存有诸多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缓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文学观念的形成,不仅基于人们对文学形态的认识,还与人类对世界万物的认识息息相关。文章分析了我国文学形态与观念的历史演化过程,阐述了20世纪我国文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性质到形态,从生产到消费等诸多方面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从而揭示出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才使我国文学终于从古典走向了现代,完成了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划时代的历史转换。  相似文献   

18.
英国文学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从语言的发源来看,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语言发展、语言文化,都与其民族本身的起源、发展、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不同时期的英语发展,不同时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英语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文化特点。英语从发展历史角度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古英语时期(5~12世纪)、中古英语时期(12~16世纪)、近代英语时期(16世纪后)。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析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对英国文学的影响,以更好地了解英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以其不同凡响的多样化新旧诗作和高屋建瓴、把握历史走向的进步诗观 ,为 2 0世纪中华诗歌的改革与发展、为诗人队伍的成长与壮大 ,为中国现代诗学的形成与创建 ,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业已到来的2 1 世纪无疑是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时代,经济、政治的全球化,以及文化的不断整合,使得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将在新的世纪里受到最大的冲击。对于新世纪的自由空间来说,只有审美文化才能够真正地贴近人类的本性,因此,越是有着自由发展的空间,艺术就越要立足于自己固有的本色,这才是其发展的有力基础,艺术家失掉了风格也就失掉了自己;同样的,中国画没有了中华文化的审美基础也就没有了立足点。所以,只有坚持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发展中国画,才会使其前途远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